徐干(170~217),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伟长。北海郡(今山东昌乐附近)人。少年勤学,潜心典籍。汉灵帝末,世族子弟结党权门,竞相追逐荣名,徐干闭门自守,穷处陋巷,不随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又转五官将文学。数年后,因病辞职,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后又授以上艾长,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瘟疫流行,徐干亦染疾而亡。徐干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5卷,已佚。明代杨德周辑、清代陈朝辅增《徐伟长集》6卷,收入《汇刻建安七子集》中。《中论》2卷,《四部丛刊》有影印明嘉靖乙丑青州刊本。
生平
徐干徐干一生,以"清玄体道"著称。在创作方面,则以诗、赋、散文见长。诗歌今存3篇,都是五言诗。《室思》为拟思妇词,共六章,写丈夫远行后妻子在家的忧愁郁结情绪:"端坐而无为,仿佛君容光","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幻想着"安得鸿鸾羽,觏此心中人",同时又担心丈夫在外另有新欢。全诗情致缱绻,堪称佳作,而"思君"二句更为后人推重。《答刘桢》诗,以浑朴的诗句,表现了他与刘桢的诚笃友情。今存徐干作品,没有《公宴》、《斗鸡》之类酬应之作,这也是他有别于其他建安作家之处。
徐干在辞赋方面的名声颇高,他的《玄猿赋》、《漏卮赋》、《橘赋》(以上皆佚)、《圆扇赋》等,曾被曹丕评为"虽张(衡)、蔡(邕)不过也"(《典论·论文》);刘勰也曾把他与王粲一起作为魏之"赋首"而加标举(《《文心雕龙》·诠赋》)。今存作品不足10篇,而且多有残缺。其中《齐都赋》,从残文来看,原先的规模可能相当宏大。
徐干散文,主要有《中论》一书。此书写作主旨是:"常欲损世之有□、益俗之不足,见辞人美丽之文并时而作,曾无阐弘大义、敷散道教、上求圣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者,故废诗、赋、颂、铭、赞之文,著《中论》之书二十二篇"(《中论序》)。今存辑本分上、下两卷,上卷10篇,多论述处事原则和品德修养,下卷10篇,大部分论述君臣关系和政治机微,因此,它是一部有关伦理及政治的论集。其思想倾向,大体上遵奉儒家旨趣,多祖述先王、孔、孟之言,同时,也受道家、法家的某些影响。《中论》对时弊有所针砭,不过作者持论比较中庸谨慎,一般不指斥时事,所以显得辞旨邈远,较少锋芒。与同时的仲长统《昌言》相比,其揭露现实矛盾的'深刻性和批判的尖锐性,都有所逊色。《中论》的语言比较平实,论证讲求逻辑、条理贯通,还不失为一部较好的论说文专著。它是"建安七子"中今存唯一的专著。
徐干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5卷,已佚。明代杨德周辑、清代陈朝辅增《徐伟长集》6卷,收入《汇刻建安七子集》中。《中论》2卷,《四部丛刊》有影印明嘉靖乙丑青州刊本。
文学评价
徐干擅长辞赋,能诗,其五言诗,妙绝当时,曹丕极为赞赏,曾说:“干时有逸气...干之<玄猿>、<漏卮>、<团扇>、<橘赋>,虽张、蔡不过 也”徐干的存世之作,今只有散文集<中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及其文章风貌。当时的人们评价他写<中论>是“欲损世之有余,益俗之不足”,“上求圣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者”。
【徐干】相关文章:
长干行03-10
长干曲02-21
赠徐安宜03-20
南吕·干荷叶·咏史04-08
徐卿二子歌03-18
徐鹤宁励志名言12-10
宿新市徐公店04-16
徐九少尹见过06-20
煤干石购销合同11-29
优干申请书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