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50 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 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朝代有
①商周 ②西汉 ③明 ④清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2. 在生活商朝时期的农民,不可能使用的农具是
A. 石锄 B. 耒耜 C. 石犁 D. 耦犁
3. 位于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距今约 3550—3850 年,相当于古代的夏商时期。以下
文物中与二里头文化处于同一历史时期的有
A. 交子 B. 清明上河图 C. 司母戊鼎 D. 青花瓷
4. 唐朝时期中外交流频繁,如果当时一位外国商人到中国来采购大宗商品,他不可能买
到的商品是
A. 瓷器 B. 丝绸 C. 茶叶 D. 棉布
5. 唐朝使用的农具有
①筒车 ②翻车 ③曲辕犁 ④风力水车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②
6.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出了一幅《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述了某个朝代都市生活的繁华
景象,这座都市是
A. 唐朝长安 B. 宋朝汴梁 C. 元朝大都 D. 清朝北京
7. 中国是瓷器故乡,古代著名瓷都是
A. 佛山 B. 淄博 C. 景德镇 D. 唐山
8. 曲辕犁出现的时代为
A. 商周 B. 隋唐 C. 魏晋 D. 秦汉
9. 商业活动中出现柜坊和飞钱的时代是
A. 商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10. 元朝时对外贸易发达,沿海港口对外交流频繁,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的是
A. 扬州 B. 泉州 C. 广州 D. 明州
11.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判定资本主义萌芽的
依据是
A. 产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B. 这些行业是家庭副业
C.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D. 产品主要供应出口
12.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父亲曹寅主持官府设置的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
度,该局生产的产品
A. 供应市场需要 B.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 全部供应皇室需要 D. 部分供应皇室,部分投入市场
13. 1784 年,美国派遣商船“中国皇后号”不远万里来到清朝开展贸易。“中国皇后号”在中
国停泊的港口应该是
A. 泉州 B. 广州 C. 明州 D. 扬州
14. 清政府创办的最大的军事工业是
A. 安庆内军械所 B. 福州船政局
C. 天津机器制造局 D. 江南制造总局
15. 鸦片战争后,我国茶叶和生丝出口量不断增加,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 自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6. 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美国旗昌、英国太古与怡和轮船公司垄断中国航运业的局面,
为了打破这种垄断,李鸿章创办了
A. 江南制造总局 B. 上海轮船招商局
C. 湖北织布局 D. 开平煤矿
17. 19 世纪 80 年代初期,中国政府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
A. 淞沪铁路 B. 唐胥铁路 C. 京张铁路 D. 京汉铁路
18. 1895 年,清政府命令各省放宽了对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形成的是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北京条约》 D. 《天津条约》
19. 近代中国最早提倡“废止缠足”的是
A. 洋务派 B. 维新派 C. 革命派 D. 立宪派
20. 清朝末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
A. 《中华儿女》 B. 《定军山》 C. 《歌女红牡丹 D. 《渔光曲》
21.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是
A. 交通运输业 B. 冶金业 C. 棉纺织业 D. 机器制造业
22. 中国出现的第一条空中航线是
A. 京津航线 B. 京沪航线 C. 京张航线 D. 京唐航线
23. 新中国成立后,从 1953 年开始,我国对部分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下行业不在
改造范围内的是
A. 农业 B. 资本主义工商业 C. 重工业 D. 手工业
24. 1958 年,中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大跃进运动。这项政策在当时
A. 消除了“左倾”错误 B. 促进了经济发展
C. 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D. 改变了经济所有制
25. “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
半年。”这些宣传反映了
A. 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 B. 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C. 当时农业生产的真实情况 D. 不切实际的浮夸行为
26.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描述的是
A. 大跃进 B. 三大改造 C. 人民公社运动 D. 家庭承包责任制
27. 1980 年,我国正式设立了第一批经济特区。以下城市中属于经济特区的是
①南京 ②深圳 ③汕头 ④济南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8. 具有传播信息功能的“第四媒介”是
A. 报纸 B. 电视 C. 互联网 D. 广播
29. 经过艰难航行,世界上第一位完成了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A. 达·伽马 B. 迪亚士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30. 17 世纪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
A. 英国 B. 法国 C. 荷兰 D. 西班牙
31. 18 世纪自诩为“日不落帝国”的国家是
A. 荷兰 B. 英国 C. 法国 D. 美国
32. 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以下发明不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的是
A. 蒸汽机 B. 轮船 C. 火车 D. 汽车
33.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率先使用机器的生产部门是
A. 航运业 B. 棉纺织业
C. 冶金业 D. 铁路运输业
34. 以下哪项科学发明不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A. 电灯 B. 电话 C. 电脑 D. 电影
35. 1920—1929 年间,美国工厂劳动生产率增长了 55%,而美国工人工资仅增长 2%。到
1929 年,美国国家财富的 1/3 掌握在仅占美国人口 1%的人手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②贫富差距较大
③经济虚假繁荣 ④工人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36. 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战时共产主义 B. 新经济政策 C. “黑色星期四” D. 罗斯福新政
37. 1929—1933 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以下选项不符合当时社会情况的是
A. 百姓无力购买商品 B. 生产绝对过剩
C. 失业现象加剧 D. 生产相对过剩
38. 1933 年,美国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实行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A. 增加肉类储备 B. 缓和农场主之间的竞争
C. 减少农业开支 D. 提高并稳定农产品的价格
39.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兴办了许多水利设施,直接目的是
A. 促进农业发展 B. 防止水土流失
C. 保护生态环境 D. 促进就业
40. 引发 20 世纪 20 年代末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是
①生产与消费存在矛盾 ②贫富差距扩大
③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 ④纽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发生动摇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41. 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B. 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C. 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D. 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
42. 斯大林指出:“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
为此,苏联实行的是
A.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B. 集体农庄
C.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43. 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是
A. 企业自主经营 B.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C. 国家干预与市场相结合 D. 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
44. 1945 年英国工党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目的是
A. 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B. 改变资本主义性质
C. 缓和社会矛盾 D. 推行自由放任主义
45. 下列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B. 美元成为世界货币
C. 彻底消除了国际贸易中的关税战 D. 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的体现
46. 下图所示国际机构的名称是
A. 关贸总协定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世界银行 D. 世界贸易组织
47. 世界经济三大支柱包括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②世界银行 ③世界卫生组织 ④关贸总协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48. 前不久,中国东莞生产的芭比娃娃的出厂价格是 1 美元,在美国市场上的零售价格是
9.9 美元,中国得到的是“平常利润”,美国得到的是“超级利润”。以上现象体现了
①全球化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中国 ②中美之间经济联系增强
③发达国家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④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地位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49. 下图所示的图案是
A. 联合国会徽 B. 东盟标志 C. APEC 会标 D. 欧盟盟旗
50. 下列经济组织不属于区域集团组织的是
A. 欧盟 B. 北美自由贸易区
C. 世界贸易组织 D.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 50 分)
46. 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从英国驶往中国的运货快船“海上贵族”号。
材料二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材料三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的年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李侃《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思考“海上贵族”号从英国驶往中国,船上运载的主要是什么商品?英国为什么将这些商品运往中国?(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英贸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47. 世界博览会是人类的盛会,它汇集人类文明之大成,同时也展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阅读下列有关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 分)
资料一 1851 年 5 月 1 日,首届综合类世界博览会在伦敦水晶宫隆重开幕。在 160 天 的展期中,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士约 630 万人次参观。 参观者最感兴趣的是不同的机器发明。人们目瞪口呆地看着各种机器工作:有钻孔机、拉线机、纺纱机、抽水机等等,这些不同的机器又通过特别建造的锅炉房产生的蒸汽一起驱动,让人领悟到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
(1)首届伦敦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说明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什么时代?英国在其中的地位如何?(4 分)
资料二 1873 年的维也纳世博会,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士约 725 万人次参观。众多的展品主要反映了强国的工业成就和新近的发明,不过最有意思的是,在参展中不经意所引起的发明。那是比利时的齐纳布·格拉姆送展的环状电枢自激直流发电机。布展时,他偶然接错了线,即把别的发电机发的电,接在自己发电机的电流输出端。这时,他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发电机迅速转动起来,变成了电动机。 这一事件,直接促成了实用电动机的问世。更预示着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维也纳世博会展示的科技发明,说明工业革命进入的崭新发展阶段新在哪里?(2分)
(3)工业革命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后,产生了许多新兴工业。请举出 2 例。(4 分)
(4)从伦敦世博会到维也纳世博会,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动?(3分)
48. 苏俄成立后,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式,苏俄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形势。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共 10 分)
材料一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是进入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列宁
材料二 1920 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三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思考列宁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2 分)
(2)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实行的必然性,并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4 分)
(3)依据所学知识,补充下列图表。(4 分)
部门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国有为主,私有并存
流通
恢复自由贸易
分配
实物配给制
49. 1929—1933 年美国爆发了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危机,罗斯福对美国经济 行了大规模调整。阅读下列有关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 分)
材料一 1932 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几乎下降一半,整体经济水平又倒退至 1913 年。1932 年已有 86000 家工商企业停产,1933 年初全国失业工人为 1700 万,在业工人的工资也下降35%~40%,他们的购买力也下降了 15%以上。罢工人数不断增长,1930 年为十五万,1933年已超过了一百万。
材料二 “我们应该组织起来,像苏联人民那样建立社会主义政府,杀死这帮吸血的魔鬼资本家。” ——一名美国工人(1932 年)
材料三 1935 年的《社会保险法》规定:政府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对儿童、残疾人、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 “每周增加几美元的工资,更好地分配工作,工作日短一些,就会使我们数百万工资收入最低的工人几乎一夜之间变成能为工农业产品支付几千亿美元的实际买主。” ——罗斯福
材料四 “1935 年的财产税法规定:对盈利超过 15%的公司征收超额利润税;对 5 万美元以上收入者征收超额累进税。” “罗斯福新政实施后,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向富人敲竹杠’,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
(1)依据材料一、二,总结当时美国工业面临的困难?(4 分)
(2)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了摆脱危机,罗斯福采取了哪些措施恢复经济?
(6 分)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罗斯福‘向富人敲竹杠’”?(2 分)
(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3 分)
【高一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相关文章:
高一历史期中试卷06-06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06-06
九年级下册历史试卷06-06
九年级历史期中试卷06-06
高一期中考试生物试卷06-07
2018年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06-06
七年级历史综合试卷06-06
七年级上册历史试卷06-06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物理学科试卷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