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清明作文

2021-01-09 清明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乡的清明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乡的清明作文1

  清明节,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进行农事活动。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

  民间传说寒食是为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是清新的阳气。

家乡的清明作文2

  照家乡的老规矩,清明在四月四日,就开始了。“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是一年里播种的季节。在这天,我们家在阳台上播植种子。种子里有葵花籽、白菜籽、马铃薯块、黄瓜籽、红绿豆子等组成的。这不是阳台,而是小型的菜园。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做清明团子。把豆沙、花生粒、芝麻等用掺了马兰头面团包裹起来,为清明上坟用。前一天将其煮熟,清明节时,中饭就吃这些。

  准备过清明,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家中祭祖。准备好鸡肉、猪肉等好吃的,其中还要有一条大活鲫鱼,鳃上贴一张红纸。当然,香和蜡烛也是必不可少的。恐怕第二、第三件事才是上文提到的裹团子和种菜。

  孩子们喜欢,大人们也忙乱。我们必须在几天之内上完四处坟:父亲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母亲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我的太公太婆。

  先是去祭拜父亲的爷爷奶奶,在湖山,也就是现在湘湖二期。走一条山间小径,路的尽头就是一些坟,最前面的是我们所要拜祭的太公太婆坟。大人们摆弄供品,合掌行礼,恭恭敬敬。孩子们的乐趣不在于拜,而在于釆“狼藉”。这是一种野菜,属于蕨类。不过我的乐趣不在于吃,而在于釆。这种菜,坟头旁总是有很多,而坟头上则更多。于是我常常爬到坟头上去釆,弄得浑身是泥,也因此挨过骂,但我的兴致一直丝毫未减。到时候,总是采到一大袋,而且根根漂亮。有时看到人家坟上的多,难免嫉妒,也爬上去釆。当然,通常总是被大人拽下来骂,但心里却有一种满足感。等到了饭桌上,吃的最少的总是我,因为我觉得有些苦,所以一直弄不懂大人为什么那么爱吃。

  去祭拜外婆家那儿的坟也好,因为附近有一个大池塘。当然,里面没有鱼,但有很多很多的小蝌蚪。上坟时,坟旁有很多竹子,外婆、外公就将其砍掉,我总会拿走一根。抓蝌蚪时,我们就用棒将其赶到一块儿,用脸盆一捞,嘿,正着!最后总是抓到了一瓶子的蝌蚪,回去分给朋友们。

  我们家乡过清明就是这样:大人在一边专心上坟祭拜,小孩子祭礼之后就去玩。

家乡的清明作文3

  领略历史悠久的中华各地文化,惊叹世界各地的民族风俗。但是最美的,最别具一格的还数家乡的风俗习惯——清明,我们最熟悉的祭祀情景。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前后,下雨时最寻常的,然而这场清明雨暗示清明的来临,也蕴含着一种浓厚的家乡气息。那场雨所散发出家乡独有的味道。正所谓“落叶归根”,祖坟一般都建在自己生前所在的地方,为此,扫墓时,大多都要“翻山越岭”,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要逢雨,就得踏着泥,顶着雨,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一阵辛勤,一把汗水后,来祭拜祖宗,真可谓是孝心可佳啊!

  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一个严肃而庄重的日子,人们自然而然不会在大街上随心所欲地喧闹。马路上,只看见汽车在缓缓行驶,行人撑伞走过。只听见籁籁雨声,闲敲细谈声。一切都放慢了,都静止了。这难道不是对逝世已久的祖先一种尊重与追悼吗?

  借问酒家何处有

  扫墓时,我们是要带贡品的来祭拜的,但是要是不提前准备的话,在祭拜那天准会手忙脚乱,甚至找不到贡品。家乡的清明,人们都带好多东西:饭团、烧猪、鸡、纸币、香……把其都摆放在祖坟前,要工工整整,有条有理的,然后跪下祭拜,最后把纸币往火盆里送,要一张张的,轻轻的往火盆子里放。

  牧童遥指杏花村

  拜完祖先当然不急着走,先到村子里歇息歇息吧!收拾好贡品,带回村子里吃。吃东西,小孩子最喜欢了,摆上桌的食物,村里的小孩三下五除二就可以把收拾干净。但,即使再饿的孩子也不能狼吞虎咽,要细嚼慢咽,一口一口的,这也不是为了表示对老祖宗的尊敬?尽上自己的一份孝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首诗岂能倾诉家乡的风俗一一坦露。扫墓时,我们还有好多好多要做的:用锄子掘一窝草,倒盖在坟尖上;把坟的周围都清扫一遍……做到工工整整,端端庄庄,严严肃肃,不留一丝马虎。正所谓“百善孝为先”。一年一次的清明,岂能草率?

  风俗,之所以被人称风俗,是因为它独具一地方特色。而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清明时的,风俗。

家乡的清明作文4

  常州市武进区寨桥小学二4班汪铖指导老师庄明亚

  清明节小长假,我和爸爸妈妈开车回老家过节。在回家的路上,汽车一会儿在宽阔平坦的高速公路上飞驰,一会儿在坑坑洼洼的石子路上颠簸,不一会儿,我居然睡着了。

  当我睁开眼睛时,妈妈告诉我已到了安徽境内,我看到外面到处是山,山上五颜六色的: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洋槐,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野花开得真热闹!我真想下车去采一把来闻一闻,看一看,顺便带给家乡的奶奶,当我把我的心愿说给爸爸听时,爸爸哈哈大笑起来说:“傻小子,咱们家乡的山花比这美多了”!“真的”?“那还有假?”“爸爸,快点开快点开……”我们一路说说笑笑,向家乡飞奔! [2]

  快到中午时,我们终于到了奶奶家,奶奶家住在山上,我们才到山脚下,奶奶就来接我们了。奶奶做了一桌好菜给我们吃。山里的野菜呀,竹笋呀,腊肉呀,我们吃得好香啊!

  第二天,我们去给爷爷扫墓。我们带了纸钱、“金条”、“清明吊子”,来到爷爷的坟前,我们给爷爷鞠躬,磕头。爸爸、妈妈和姑姑、叔叔他们放了鞭炮,烧了纸。这时,由于天太干,一些干草都烧起来了,大家赶紧把火扑灭了,然后,我们到其他祖坟上烧纸时就加倍小心,生怕再发生像刚才这样的事。

  扫墓之后的踏青是这个清明节最有趣的事了!路边到处是蓝色的小花,像一颗颗可爱的小星星,它们虽然小却亮闪闪的惹人喜爱。这里的竹子真粗啊!那些竹子有深绿的,有翠绿的,还有淡绿的,我问爸爸:“这是怎么回事?”爸爸说:“由于竹子的年龄不同,它的颜色也有深有浅,一个竹园里,有爷爷、有爸爸、有儿子,可是几世同堂呢!”我说:“是不是也有妈妈,姑姑,叔叔,我和弟弟呢?”,爸爸一愣,笑着说:“是啊,有有有!”接下来,我和弟弟给竹子起了许多名字:“这是爸爸,这是妈妈……”在笑声中,爸爸又给大家拍了许多漂亮的照片:青山、绿水、野花,还有我们一家人都留在照片里了。

  短短三天的假日很快结束了,我们告别了奶奶,又回到了常州,这个清明节可真有意思!

家乡的清明作文5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写的《清明》。每逢我吟诵起这首诗的时候,就会不由地想起一年一度的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祭扫祖先和先烈的日子。在我的家乡,每到这个日子,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到祖上的坟墓去祭奠已故的亲人。

  我们家也不例外。自从爷爷去世后,每到清明节,奶奶便会早早地起来,炒上几道爷爷喜爱吃的菜,准备好水果、烟、酒、筷子、小酒忠,还有几柱香烛及老太太折了好几天的锡箔。爸爸妈妈呢,会买上一束鲜花和几捆万元纸币(当然不是真的钱,而是专供祭祀用的)来表达他们的心意。我也不甘落后,亲手摘上一些白色的小野花准备撒在坟前,表达我对爷爷的思念。

  一切准备好后,爸爸带着我们开车出发了。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同里九松公墓。才八时多一点,公路两边的车子已经排得像长龙一样,排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了。去九松公墓的路上,更是人山人海,人们有的捧着鲜花,有的提着贡品,还有的拿着香烛。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赶往墓地。

  我们来到爷爷的墓前,先拿出香炉放好,再一一摆上贡品,然后点上香。这时,奶奶捡一根木头,先在地上画了个大大的圆圈,然后把锡箔和万元纸钱倒在大圆圈内。

  我好奇地问奶奶:“为什么要画个大圈圈呢?”

  奶奶告诉我:“划个圈就好比把钱藏起来,这样我们送给爷爷的钱就不会被别人抢走了。”

  听了奶奶的话,我更迷糊了:“爷爷真能收到这些钱吗?”

  妈妈告诉我:“这只是表达我们对亲人的祝愿,祝愿爷爷在天堂不缺钱花,生活得好。”。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我们给爷爷叩头后,把清明节的象征物“标纹纸”系在坟墓前的两根竹竿上。我又疑惑地问奶奶:“为啥要系这标纹纸呀?”奶奶告诉我说:“标纹纸表示后继有人,系挂得越多,说明该坟墓主人的后代就越多。爷爷有两个儿子,所以我们就系了两窜。”哎!没想到家乡的清明节还有这么多的讲究啊!

  最后,爸爸点燃了鞭炮。“霹雳啪啦”,鞭炮声捎去了我们对爷爷的无限思念和祝福。

  正在这时候,我发现九松公墓内已是烟雾蒙蒙,黑色的纸灰到处飘荡,呛得我眼睛都睁不开了。我们赶忙告别了爷爷,离开了公墓。

  看着忙忙碌碌祭奠的人们,我想:“如果能有一种更简洁、更环保些的祭奠方式,那该多好啊!”

家乡的清明作文6

  家乡清明节的主旋律就是挂青。挂青的内容有打纸钱,做挂青糍粑,上坟山祭祀,吃挂青酒。

  打纸钱

  纸钱是挂青的主要祭祀品,在坟头纸钱烧得越多,老祖先们就越有钱用,也表示子孙们越孝敬。所以有的人家在准备挂清的前几天就开始打纸钱了。打纸钱也很有讲究的:纸一定要是土纸,折叠后再用钱锉打空,每一张的钱挫印只能是单数,打纸钱一定要男丁动手,因此我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纸钱,这一件事做好了,其他事才好按顺序做起来。

  做糍粑

  清明节做的糍粑主要用作挂青,所以也叫做挂青糍粑。做糍粑就是女人的活儿了。做糍粑的主要用料是糯米和结米,如果要做成黑糍粑,还得加上野菜水牛花。所有原料都要磨成粉状,用水搅拌均匀后,揉成团,再包上白沙糖或肉团,在火上蒸上一个小时就可以食用了,但刚出锅的糍粑不能吃的,要祭祀完以后才能食用,否则是对祖宗的不敬。

  上坟山祭祀

  家乡的挂青有着严格的风俗礼仪的,选取时间有规定,则二月清明挂后,三月清明挂前。挂青的人员通常是家庭的男丁,嫁出的女儿不允许去挂青的现场的。来到祖先的墓地后,先摆供品如燎熟的猪肉,农家米酒,农家茶,新鲜糖果,再装好红烛,点好香火,接着大哥跪于坟前,手执钱纸,边向祖先告慰边焚烧钱纸,殷请祖先对后人加以庇佑,告慰完成后,便是安排鸣炮,顿时炮声响彻云霄,惊动山谷。最后,众人修整祖坟、清除杂草、树枝、掘取较好的草皮覆盖于祖坟之上,完成后大家便一起品尝祭品,由年长者讲些先人事迹,激励一番后人,就一同下山。

  吃挂青酒

  男丁们挂青回来后,女眷们早就把各种佳肴准备好了。有鸡肉、鸭肉、鹅肉、都有是家养的土鸡、土鸭,还有自己捉的泥鳅,时令小菜,这时谁有炒菜的好手艺都可以露一手,我也不推迟,下厨炒了鸭肉和鹅肉,这时整个堂屋飘荡着菜香味,逗得大家垂涎欲滴。这时,二哥也不示弱,争着要炒泥鳅,我也乐呵呵地退出的厨房,因为呛人厨房实在让人受不了,再呆下去满桌的好饭菜就无法吃下去了。

  觥筹交错中还是二哥炒的泥鳅最受欢迎了,没有谁提到我炒的鸡和鸭,我有一点失落,但我想今后会练好功夫,把菜炒得更好。饭后一家人一起谈家常,说心事,其乐融融。

  家乡的清明令人难忘。

家乡的清明作文7

  在浓浓的思念中,迎来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伴随着和煦的阳光,我们一家人乘车回到家乡――安徽长丰去扫墓。真没想到已有四家人赶到了爷爷家。

  从外地赶往爷爷家的人越来越多,每当此时爷爷总会滔滔不绝说起他的父亲,他的哥哥,以及他爷爷们的一些事。爷爷的父亲在兄弟中最小,他善良,大度。五十年代,国家兴修水利,爷爷的父亲在修建水库中,整天拼命干活,由于缺粮,饭也吃不饱,最终死在施工现场,那时他还不到50岁呢。每当爷爷说起,声音总会哽咽,眼圈不由得就红了。接下来爷爷就会说起他的哥哥,爷爷说他的哥哥是个难得好人,为人和善厚道,个子不高,慈眉善目,整天笑眯眯的。一说到他的哥哥,大家就七嘴八舌,纷纷说个不停,只见妈妈说:“大伯伯真好,那时我在合肥上学,就住在他家,他不仅给我做好吃的,还时时牵挂我的安全,只要放学晚回家,他就在马路旁焦急地等待着------”妈妈说着眼圈就红了,看来这位爷爷真是德高望重,永远活在亲人们的心里。

  等人到齐后,我们家族老老少少一行三十多人在爷爷的带领下来到坟场,坟场烟雾袅袅,有的坟上已披上了红红的“新衣”——那是一串串炮竹爆炸后所留下的碎纸片。”我们来到祖坟旁,大家就忙碌起来,小孩女士们折草纸,其他人往坟上推土,爷爷选一块坚硬的草地,用铁锹挖出一个圆圆的如同大碗状的土块,据说这叫坟帽。听说一个坟里葬了几个过世的人,就戴几顶这样的帽子。做完了这些,就开始烧纸放炮,顿时坟的上空纸灰飞舞,我出神地看着,我似乎看到了那位慈祥的爷爷正冲我笑呢,我虽然没有见过他,可对他一点儿也不陌生。我想做一个善良对人有帮助的人,活着时受人欢迎,令人尊敬,死后同样也让人怀念。因此我决心向这位爷爷学习!最后我们所有的人都得跪下磕头三次,我想我的祖辈们活在那个年代,吃不饱穿不暖,有的甚至被饿死,和他们比,如今的我,如同活在天堂一般,我是多么幸福啊!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好好做人!

  家乡的清明节真令人难忘,我爱家乡的清明节!

家乡的清明作文8

  我的家乡介休是定阳大地上的一座名城,原名定阳。介休的得名,却是源于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叫重耳的王子,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跟随他的'臣子中,有—个叫介子推的人,“割骨奉君”。重耳做了君主后,却忘记了介子推,经人提醒,重耳亲自去请介子推,可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母亲上了介休的绵山,最后重耳火烧绵山逼介子推出山,母子抱树而亡。晋文公重耳便下令介子推死的日子,定为寒食节,但寒食节与清明节相近,便两节并一节。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固定在农历的四月四日至四月六日之间。

  清明节的习俗非常多,比如荡秋千、蹴踘、踏青、植树、放风筝等等。但在这里面最重要的是祭相和扫墓。而今,绵山又成为清明寒食节的一个必到之所。

  瞧!妈妈把那用白面做成的活灵活现的“蛇盘兔”,还有“小蛇、小兔、小燕子”等打装成一个包,还时不时找些香、纸钱。爸爸在一旁又赶紧装起了糕点、酒和饮料。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我打趣地说到:“原来你们这么迷信啊!”爸爸在一旁郑重其事地说:“这不是迷信,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它是让生者纪念死者的一种活动。是告慰亡灵的-种活动。”

  “走,儿子!”随着一声吆喝,弟弟活蹦乱跳地出去了。

  “我也要去。”我着急地说。

  “你一个女孩子家,不能去。”爸爸说。

  “为什么不能去?”我问爸爸。

  “那好吧,你去了也只能在路边看。”

  终于到坟地了,我停在路边,只见爸爸和弟弟虔诚地摆上供品磕头、烧纸钱,嘴里好像还在说着什么。我心里憋了一股火,凭啥我不能靠近?也不知老祖先是怎么留下来的规矩!我真替女人抱怨叫屈!

  过了一会儿,爸爸、弟弟出来了,渐渐地路上上完坟的行人也多了,一路上天气阴沉沉的,好像连空气也是湿润的,再看看行人们,个个都没有先前来时那么兴高采烈,这时我不禁想起一首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它不正好和了这首诗的意境么?

  过了不多久,我们这些小孩儿们才耐不住沉闷呢!我们个个手拿柳条,头戴柳环,踩着那刚刚探出脑袋的小草,一路欢蹦而去……

  这就是我的家乡——介休的清明节。

家乡的清明作文9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的这首《清明》,总会让人想起清明时节的庄重气氛以及孤郁之感。

  在春光明媚草木复苏的四月清明时节,按照古代的传统习俗,人们总会在清明这几天纷纷到山上祭拜祖先、扫墓。每当这时,人们都会携带酒食果品、纸钱元宝等祭拜物品到墓地,然后进行一系列的工作祭奠祭祀祖先。在我的家乡也是如此。

  我的家乡在偏远的农村,每当清明节时,村里每家每户的扫墓时间都是由家里当家的人所定的,并不一定要在清明节那一天。也许是受封建迷信世俗的影响,有些人家还会找当地的算命先生挑选日子,希望以后会有好彩头家里人平平安安之类的,这也是村里习俗的严谨形式,表明了对祖先的尊重。

  在挑选好日子之后,家里的女性就会负责到集市上买祭奠所需要的物品,还会在家下厨动手做一些酒肉饭菜以及糕点;之后把所有的东西都分类装进草编篮子里,用扁担挑着上山到达墓地。而男性则负责扛锄头、铁铲之类的劳动工具,提前上山打扫。

  村里的坟墓都是很古老的,经过年年的风吹日晒雨淋有些坟墓甚至裂开了缝,还有被蒙上漆黑的脏东西以及一些坑坑洼洼的斑点。往往到达墓地之后,人们就开始忙活了。在墓碑前的一小块儿空地上,用草席铺着,摆上小碗米饭、酒肉、水果、糕点,斟酒只需一半可止。通常都是女人们负责摆好祭祀的物品,男人则负责把一张张带有“福”字的红贴纸贴在坟墓的每个面以及墓碑上,还会在周围的树枝上挂上彩纸。祭祀是很庄重的,一切准备就绪后,便开始拿出纸钱元宝等祭祀物品,放在祭祀所用的香炉里点燃焚烧,那时整个山上都笼罩着浓浓的白烟。过后大人和小孩都会分别按照顺序先后进行三叩九拜的方式叩拜祖先,最后点燃爆竹,祭祀仪式便在爆竹声中结束了。

  结束之后,人们会找到阴凉的地方坐下来休息,开始吃水果、糕点聊天,聊一些家里的往事,内心的感慨,互吐心声。左邻右舍还会互送一些家里自制的甜品给对方,而饭菜酒肉则在晚饭时吃完。

  我爱家乡的清明节,每当这时,我总会想起上一辈的先人,想起爷爷给我说的古老的故事,想起家族的辛酸历史。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总有一种特别的心情,一种异样的感受,就如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纷纷扬扬的细雨,而人的思念也因此而绵绵长长。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祭祀是我们的先辈所流传下来的一种原始形式,是一种很严谨的习俗,直至今天,清明节习俗依然很盛行。

家乡的清明作文10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古人笔下的清明。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这一天,向来有扫墓寄哀思的风俗。在我们宁波,清明节最肃敬的。

  因为奶奶是信佛的,所以每到清明节前,我们会挑一个好日子做斋饭祭祖。在我的印象里,必须准备九道菜。红烧肉是必不可少的,红烧梅鱼也是必须有的。还有我喜欢的豆芽菜豆腐,美味的鸡蛋……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烤麸,这是宁波本帮菜的一大特色。撕成小块的深咖啡色的麸块,配上黑色的木耳、酸甜的黄花菜和香脆的花生米,一想起我的口水就溢了出来。我就这样直勾勾的盯着那一盘烤麸,奶奶仿佛看透了我这点心思,她拍拍我的肩膀,说:“等祖先吃完了,你就可以吃了。”于是,我只能把满腔的口水又吞了下去。万事俱备后,奶奶准备好香烛,闭上双眼,对着远处的天空,虔诚地祈祷,应该是把几秋祖先们请进屋“吃饭”吧。祭祀是严肃的,小孩儿是不能碰凳子的。中途请家人舔一次酒。等香快燃尽的时候,还要给先祖们烧一些纸钱。按照规矩,全家人都会对着先祖们拜上几拜。

  要说清明祭祖是严肃的,那么做清明粿则是有趣的。清明时节,大地回暖,一种叫艾草的植物长满了前院后坡。太太和小外婆们会跨着篮子去田野采摘。择好洗净后,把艾草放在锅子煮熟,滤去涩水,再和面粉搅在一起,揉成一个青涩的面团。艾草清香,沁人心脾,还是一味名贵的中药。我们家的清明果有两种,一种是咸的,长得像一道半月,小时候我管他叫月亮饼,里边主要是咸菜笋和肉。还有一种是甜的,是圆形的,这种简单一些,因为有模具。只要把它揉成一个圆球,往模子里一按,再往桌上一敲,一个精美的清明粿就掉了出来。每每咬上一口清明粿,总有大自然的味道在我嘴里蔓延。

  清明时节最让我向往的就是踏青。春和景明的日子里,若是天气晴好,大家呼朋唤友,去田野里赏油菜花,去山上摘杜鹃花。脱下沉重的棉袄,换上轻便的外套,我还要在草地上放一个风筝。望着风筝在辽阔的蓝天中自由驰骋,耳边微风悄悄拂过我的发丝,心情特别舒畅。

  这就是我家乡的清明风俗。一点一滴里包含着对已逝亲人的怀念,也在忙碌与休闲中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时光。我们传承着传统节日的风俗,也在不断丰富传统节日的内涵。

家乡的清明作文11

  我出生在美丽的古城开封,但我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潮州人’我的家乡在广东汕头。那里的习俗和我们这里的习俗有很大的差别,每年的清明节就是那里最热闹的时候了。每年的4月5日前,身在他乡的游子们就纷纷从世界各地赶回来为自己的祖先祭拜,扫墓,祈求祖先的庇佑。这时家家户户都会准备许许多多的点心,鸡鸭鱼肉,还有祭拜时所需要的香火和鞭炮。清明节的前几天就开始祭拜了,由于我们老家比较讲究风水,每块墓地建的地方都在不同的位置,所以扫墓一般都要三四天才完成。按习俗女孩不能去扫墓,不过疼爱我的爸爸还是带我去过一次,记得那天早晨6点多,天才刚亮我们带上准备好的东西就出发了。我们先开车来到山下,然后步行上山。一路上,有拿着祭品正在往山上走的,还有已经到达开始祭拜的,平时寂静的大山一下热闹起来。就这样我们走走停停,太阳已经爬上了山坡,我们也终于到达目的地。

  我们家的墓是用大理石砌成的,成半圆形,像一个蒙古包,左右两边分别有两根石柱,墓中间是一块黑色石碑,上边的字是朱红色的。爸爸告诉我那时他爷爷的墓。之后我们在墓前放好祭品,又放了两挂鞭炮,然后点燃香火,跪下磕了三个头,再把墓上的字用准备好的红毛笔重新描一下。接着我们又到另外一座山上祭拜下一个祖先,就这样一天下来也就只能拜上两三个祖先。

  到了清明节当天,全村所有的男人都会聚集在一起,大家抬着烧猪和许多祭品到一座很高的山上去祭拜整个黄氏家族的祖先。在家的女人和小孩就会提着篮子装上祭品到村里的神庙去祭拜神灵。晚上还会请来戏班唱戏,热闹极了。爸爸说,在这里清明节比春节还热闹隆重,家中的亲人尤其是男人,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是清明节就一定要回家。虽然每次清明节回去,爸爸都累得要回家休息好几天才能恢复过来,不过每当看到爷爷奶奶开心满意的笑脸爸爸都无比的欣慰。这使我明白了清明节不但是祭拜祖先的节日,也是晚辈孝敬长辈,全家团圆的重要日子。河南省开封市县街小学三.九班黄馨钰

家乡的清明作文12

  在我们家乡,清明节有吃素食的习俗。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还有孩童都会倾巢出动。携带挖野菜的家什(篮子、小铲)去湖地的田野边、麦地的田埂上、菜园的畸梗上,去挖一种叫“荠菜”的野菜来食用,以此来过一个清气的“清明节”。

  荠菜的药用价值很高,它的根、花、子、均可入药。具有明目,清凉,利尿,治痢的药效。花和子可以止血,治疗血尿,肾炎,高血压,咯血,痢疾,麻疹,头昏,目痛等症。它的药用功效最早还是从村中老中医先生传说来的,然在清明这一天,家家户户食用这一野菜的习俗却流传了很久,很久。

  至于这种传说是否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乡亲们都没有去证实过,然这一习俗却是流传下来了。荠菜的吃法,家家户户也是不一样。有包水饺的,也有煎鸡蛋吃的,也有凉拌吃的,不管怎么吃法,但荠菜的野味都在嘴中品尝,只有煎锅鸡蛋的荠菜会在村中酒馆的饭桌上野味飘香。

  家家户户的午饭基本上都是这样过来的。等到午饭过后,人们才会走出家门,买上两刀上坟纸,在家中备置一些酒食、凉菜饭,带上上坟填土的铁锨,陆陆续续赶到村中西南夹老祖坟地膜拜烧纸,以此方式纪念先祖。整个下午,你会听到鞭炮的震鸣声、看到坟前烧纸的火苗在林中传递的呼呼声,还会看见人们挥掀填土飞扬的壮观场面。偶尔也会传来几声啼哭的声音!

  “清明时节雨纷纷,行人路上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苏牧的一首清明诗,以此描写人们清明节祭扫先祖坟墓的的景象。然今年家乡的清明节,远远没有看到清明雨,但祭扫的场面依然是那么壮观!尤其是晚辈对先祖的思念和寄托下一代的情思,总是游离在回归故乡的亲人期盼中。在我的脑中,恰然有了一份清明时节关于家乡的清明的季节图:“清明时节不见雨,期待后人承先祖。坟前烧纸寄情思,林(坟)中填土有万语。”

  离开故乡,走在村中大街的时候,仍然闻到野味飘香的“荠菜”的丝丝味道,也看到忙碌的人们从坟地填土回来的泣丧神情,还有不时落泪的家人。只有孩童欢蹦的嬉笑着,跳跃着,给这个清明节带来“不相协调”的音符,然对孩童的祝福和期盼却深深的寄托在这一辈人的身上。

家乡的清明作文13

  昨天是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为了纪念祖宗,家家户户都要一起去扫墓,我家也不例外。一大清早,爷爷就叮嘱家人吃完午饭全部去扫墓。

  每到清明,人们总会吟诵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个千古名句,老天爷善解人意,前几天就滴滴答答的下起了小雨,让路上思亲的人脸上增添了淡淡的忧伤。不过,我们双胞胎兄弟俩可是个例外,每年的扫墓我们都是心花怒放,想到马上又可以去葱郁的山林中游玩,我都忍不住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悦!

  到了中午,狼吞虎咽的吃了几口饭,我们就跟屁虫似的追着爷爷,不胜其烦的爷爷终于发令了,让我们穿好雨鞋准备出发,我兴奋的几乎一蹦三千尺,大声催着弟弟:“快点,快点,骑我们的自行车去。”不一会儿,爷爷提着一大袋纸钱带着我们兄弟俩出发了。

  马路上人来人往,车辆川流不息,真热闹呀!我和弟弟开着各自的“小飞机”在人群中左躲右闪,就像两条小泥鳅呢!我得意洋洋的想:要不是我骑车技术高,早就摔成肉饼了。来到林荫小路了,花儿随风舞蹈,好像在和我打招呼,碧绿碧绿的小草闪着亮晶晶的眼睛,仿佛在说:“你好呀!”路两旁的一排排茂盛的大树腰板挺得直直的,犹如一列士兵正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终于看见山了,因为雨娃娃发了很多天的脾气,泥泞的山路就像被炸弹攻击了一样,到处都是水坑,心想:这下我的“小飞机”又要脏了,回去又要主人帮它洗澡了,真是的。突然,听到扑通一声,弟弟翻车了,和他的“小飞机”一起摔了个四脚朝天,浑身都是泥巴,他用手了摸了一下脸,顿时成了泥巴花脸了。看到弟弟这么滑稽的样子,我忍不住哈哈大笑:“哈哈,泥娃娃!”本来想哭的弟弟也笑了!

  走着走着,听到山里的爆竹声了,爷爷说了声:“到了。”来到婆婆的坟墓前,爷爷抓了一大把纸钱点燃了,还一边自言自语着。过了一会,爷爷喊我们去作揖,我跪下恭恭敬敬地做了三个揖,恍惚中,婆婆仿佛在朝我微笑,在喊浩浩,是那样亲切,那样温和!爷爷点燃爆竹,带着我们下山了,我一边走,一边恋恋不舍的回头望着婆婆的“房子”,婆婆,明年我还会来看你的!

  我和弟弟又得意的驾着“小飞机”起飞了,清明节真愉快呀!我满心期待着下一个清明节的到来!

家乡的清明作文14

  在我的记忆里,清明节是很郑重而又充满温馨的节日。

  当柳树穿上了淡绿色的裙子;当桃花、杏花向我们绽开张张笑脸;当春日的天空清澈明朗,空气清洁明净时,清明节已经到来。

  爸妈早在一个星期前就被爷爷、奶奶通知哪天去“做”清明,而爷爷奶奶也早已准备好探望先辈们的“礼物”,一大堆俗称“大裱纸”的纸,一篮子的“金元宝”(这当然不是真的金元宝,而是用一种金黄色的纸叠成的),还有很多和真钱很相似的“冥币”,更有意思的是那种用纸剪出来的五颜六色像拉花一样的“幡子”,我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有趣。

  每次“做”清明,我们总是一行很多人,七大姑、八大姨地浩浩荡荡从家里出发到乡下。到了墓前,大人们总是有一会儿的严肃和伤心,外婆到了太外婆的墓前,还会掉几滴眼泪。大人们坟前摆上丰盛的饭菜,倒上酒,然后烧掉“冥币”和“金元宝”,说是让老祖宗在另一个世界有足够的钱花,我真不明白,他们究竟怎样“花”这些“钱”呢?

  接着,我们长幼有序地轮流在墓前跪拜磕头,其实,我大多数不知道跪拜的是何人。大人们聊起往事,还有的互相揭发小时候的故事,常听得我哈哈大笑。

  我们一路走,一路祭拜自家的先辈,有时看见谁家的坟前荆棘丛生,坟头也没有“幡”,大人们会让我们这几个孩子拿上一个去插,因为据说,没有人来祭拜,坟里的人在阴间会受别人嘲笑,会被欺负。

  山林里很安静,会听见各种鸟叫声,还有风吹松树“沙沙”的声音,路边开满了不知名的野花,我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摸摸那个,好不高兴!

  接下来,我会跟随大人们去拜望活着的长辈了。我们带着礼物一家家地串门,那些长辈早已得知,都出来迎接,一时间,欢声笑语,热闹得很。有一个太奶奶已经九十多岁了,牙齿都掉光了,还拄着拐杖自己走路,身体挺硬朗。

  马路上,也是车来车往,我认得出那些车牌,有的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

  清明节,长辈们扫墓,祭拜祖先,我们小孩去踏青、春游,但这更是一个和亲人团聚的快乐时光。

  点评:本文以质朴的语言向人们叙述了一个孩子眼中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字里行间没有忧伤与哀愁,有的只是温馨、休闲,充满了生活气息,似一首清新的小诗,不落俗套。

家乡的清明作文15

  又到四月清明时,家乡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春的气息,柔暖的风儿,扑鼻的花香,摇曳的杨柳,蔚蓝的天空,生机与蓬勃涨满了整个大地。

  农谚说:“清明插绿柳,稻麦长过头。”清早,家家折杨柳枝条,插上门首,门前晒场的周围、宅后的河边、自家农田的田埂旁也是必须插柳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插柳栽树,一是可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大暑天在毒日下劳作时,也可有遮阳歇息的地方。妈妈常把柳条折下一截,用别针穿了挂在我的衣襟上,说可以保我四季平安。清明的柳条哟,饱含了多少妈妈对我的爱.......

  青团,是扫墓祭奠用的供品。用江南特有的浆麦草挤出新鲜汁液染成,翠绿湿润,软糯可口而又清香扑鼻。每到清明时节,家家蒸青团已成为了一种习俗。热气腾腾的青团子出笼了。瞧,一排排、一列列,端正软塌地码在荷叶上,葱绿如翡翠,油亮似碧玉。那碧绿的团子上面还有蒸气凝结的小水珠,生动得像美人鼻尖渗出的颗颗汗珠,青翠欲滴。这不仅是独特的清明的味道,还是我童年的永久的记忆。1

  清明这天,全家携酒馔、香烛至祖坟祭拜,清除坟墓周围的衰草败叶,修整坟头,烧上纸钱。我们在墓前鞠躬,默哀,深深缅怀已故的亲人,并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祝福他们在天堂能够幸福快乐地生活。追忆与他们共同度过的那些岁月,那些画面仿佛还历历在目,心中不禁泛起一种从未有过的悲酸。他们走了,却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感恩清明,让我们再次体会了人世间的亲情和温暖,也更加懂得了情感的珍惜和生命的宝贵。

  清明踏青也是由来已久的习俗。人们结伴而行到郊外,欣赏田园风光。四月的春天正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你看,杜鹃红了,芭蕉绿了,迎春黄了,玉兰白了,一棵棵充满活力的樱花树绽开了美丽的花朵,粉色的花瓣,银白色的花蕊,清香扑鼻,楚楚动人。一阵微风吹来,花瓣悄然落下,随风飘荡,在空中漫天飞舞,婀娜灵动,飘落到地上,留下一地的粉色。天空中有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风筝在自由自在地飘舞着,飞升着,孩子们手牵丝线快乐地奔跑着,一脸幸福的笑容。风筝啊风筝,绽放于蓝蓝的天,你放飞的不仅是童心、快乐、还是希望。

  家乡的清明节即有祭坟扫墓的哀思和愁伤,又有暖春四月芳草遍地、外出踏青的欢声笑语。它教会了我们用通达的心对待生命,对待生活;用快乐的心感染生命,感染生活;用感恩的心感激生命,感激生活。

【家乡的清明作文15篇】相关文章:

1.家乡清明节作文

2.家乡的清明作文(通用15篇)

3.家乡的清明作文(集锦15篇)

4.家乡的风俗清明节作文

5.描写家乡清明节的作文

6.初中家乡的清明节作文

7.家乡的清明节随笔作文

8.家乡的清明作文通用15篇

9.家乡的清明作文精选15篇

上一篇:清明踏青作文600字 下一篇:清明的记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