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养生食谱

2017-07-22 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下面是由快淘范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立秋养生食谱,欢迎阅读,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立秋养生食谱推荐

  每天早起,空腹胃虚,可以喝一大碗粥,使肠胃得到滋养,不会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也不会导致肥胖。晚间喝粥,还能帮助睡眠,与喝牛奶有异曲同工之妙。

  甘蔗粥

  用新鲜甘蔗,榨取汁约100~150毫升,兑水适量,同粳米煮粥。此粥清热生津、养阴润燥,适用于热病恢复期津液不足所致的心烦口渴、肺燥咳嗽、大便燥结等。

  黄精粥

  选用洗净的黄精10~30克,煎取浓汁时去渣或用新鲜黄精30~60克,洗净后切成片,煎取浓汁,去渣后同粳米煮粥,粥成时加入白糖适量即可。此粥能补脾胃,润心肺。适用于脾胃虚弱、体倦乏力、饮食减少、肺虚燥咳或干咳无痰。

  玉竹粥

  先将新鲜玉竹50克洗净,去掉根须,切碎煎取浓汁后去渣,或用干玉竹20克煎汤去渣,加入粳米,再加水适量煮为稀粥,粥成后放入冰糖,稍煮沸即可。此粥可以滋阴润肺、生津止渴,适用于肺阴受伤、肺燥咳嗽、干咳少痰或无痰、高热病后、烦渴、口干舌燥、阴虚低热不退。

  沙参粥:

  先取沙参15~30克,煎取药汁,去渣,加入粳米煮粥,粥成时加入冰糖同煮为稀薄粥;或用新鲜沙参30~60克,洗净后切片,煎取浓汁同粳米、冰糖煮粥服食。可养胃、润肺、祛痰、止咳,适用于肺热肺燥、干咳少痰或肺气不足、肺胃阴虚的久咳无痰及咽干,或热病后津伤口渴。

  银耳大米粥

  银耳富含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以及硫、钙、铁、镁等营养成分,是秋季一味滋阴、润肺、生津的滋补佳品。取银耳5克,加水浸泡后,和大米50~100克共煮成粥,粥熟后,加入蜂蜜25克。每日服用2次。银耳富含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以及硫、钙、铁、镁等营养成分,是秋季一味滋阴、润肺、生津的滋补佳品。

  莲藕大米粥取藕100克,清洗干净,切成碎末,与大米50克共煮成粥,粥熟烂后,加蜂蜜适量,混匀,即可服用。每日服用两次。莲藕是秋季最佳的水生食物,熟藕味甘,具有补血生津、健脾开胃、除燥润肺的作用。

  山药大米粥:取山药100克,清洗干净,切成碎末,和大米50克共煮成粥。每日服用两次。山药是秋季最佳的薯类食品。中医认为,山药味甘,性平,具有滋润除燥的作用。山药多食无妨。

  胡萝卜大米粥

  取胡萝卜150克,去皮,清洗干净,切成碎末,同大米100克共煮成粥。每日服用两次。胡萝卜为秋末冬初的佳蔬,胡萝卜性味甘、平,具有下气利胸膈、补中安五脏的'作用,主治便秘、肠胃不适、饱闷气胀、消化不良等病症。

  土豆大米粥

  取土豆100克,去皮,清洗干净,切成小块,和大米50~100克,共煮成粥。每日服用两次。土豆是秋季营养最佳蔬菜,土豆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和中、益气调中的功效,主治胃燥、胃痛、便秘等病症。 珠玉二宝粥:先把生薏苡仁60克煮至烂熟,而后将生山药60克捣碎、柿霜30克,同煮成糊粥。此粥能补肺、健脾、养胃,适用于阴虚内热、干咳、大便泄泻、食欲减退等脾肺气虚的病症。

  玫瑰花粥

  玫瑰花粥是美容养颜的纯天然食品。对美容而言,玫瑰对雀斑有明显的消除作用,使肌肤更显红润、娇嫩;在医学上,玫瑰还有活血、理气、平肝、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因此,可治疗肝气郁结引起的胃痛,并有镇静、安神作用。

  荷花粥

  荷花因含槲皮素和樨草素等成分,成为幽香化痰、清暑宁神益气、养颜轻身的保健佳品。常服荷花粥,能改善面部油脂分泌,减轻痤疮症状,使人面色红润,神采奕奕。此外,它还有减肥、降脂、瘦身的效用。

  绵陈夏枯草煲猪瘦肉

  材料:绵陈20克、夏枯草25克(中药店有售),蜜枣3个,猪瘦肉400克,生姜3片。

  烹制:药材稍浸泡、洗净;蜜枣去核;猪瘦肉洗净。一起与生姜下瓦煲,加清水2500毫升(约10碗量),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煲2小时,下盐便可。为3~4人用。

  赤小豆女贞子茅根汤

  材料:赤小豆、女贞子、鲜白茅根各30克。

  烹制:各物分别洗净,稍浸泡,一起下瓦煲,加清水1000毫升(约4碗量),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煲约40~50分钟,下盐便可。为2~3人用,或1人1日分3次进饮。

  立秋 | 处暑 | 白露 | 秋分 | 寒露 | 霜降 | 立冬 | 小雪 | 大雪 | 冬至 | 小寒 | 大寒

【立秋养生食谱】相关文章:

处暑养生食谱07-22

白露养生食谱07-22

霜降养生食谱07-22

大寒养生食谱07-22

小寒养生食谱07-22

小寒养生五食谱07-22

立秋民间养生谚语08-04

大寒时节养生食谱07-22

白露防燥养生食谱07-22

白露养生食谱——荷花白露鸡07-22

立秋谚语 什么时候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