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不讲读书的大道理,跟大家分享阅读的体会。
我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1993年。那个时候村子里小学毕业的人都不多,书籍是罕见的物品。家长没有让孩子阅读的意识,认为把课堂里的书读好才是正事,其他的闲书只会分心影响学习。有时候,看到别的同学拿一本连环画册到学校,都会发自内心地羡慕。上小学三年级,对阅读有着与生俱来的向往,把别人的连环画册借来看过之后,觉得有书看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新学期,让我期许的事情就是领新书,领到之后就开始翻阅语文课本,那时实在是没有什么可读的书籍,不到半天功夫全部翻完,然后从头到尾再翻一遍。
上初中,我开始读唐诗宋词,起步好像有点晚。那个时候我借阅的渠道较之前宽了许多,并且初中的学习也不算忙,有很多闲暇看一些教材之外的书籍。我阅读的唐诗宋词的版本是那种带注解的,对照着注解基本上一遍就可以把大意看懂,然后反复朗读。在很熟练地朗读时候,会产生一种很奇妙的心理感应,读完上一句,下一句就像歌谣一样很自然地衔接出来,字字珠玑,脍炙人口,可能这就是“诗”和“歌”合并称为“诗歌”的由来。我就想,这些唐诗宋词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传人,能加以发扬当然最好,如果实在是才学不济,也至少应该继承一些。所以,我开始背诵唐诗宋词,看懂大意后理解性的背诵,像《将进酒》啊,《琵琶行》啊,《春江花月夜》啊,《滁州西涧》啊,还有宋词方面辛弃疾的《青玉案》啊,柳永的《雨霖铃》啊,秦观的《鹊桥仙》啊,晏殊的《蝶恋花》啊,都是唐诗宋词中的经典。有了唐诗宋词的积淀,我开始背《古文观止》,很多名篇,像《滕王阁序》啊,《陈情表》啊,《岳阳楼记》啊,《兰亭集序》啊,《归去来兮辞》啊,《醉翁亭记》啊,《前赤壁赋》啊,在我初中毕业之前就会背了。后来,在高中的语文课程中,我发现好几篇我背诵过的诗文居然都在课本中。我就觉得我这个人确实还不错,虽然我写不出这样流传千古的篇章,但我在很小的年龄就已经具备了比较高的鉴赏能力,有一双识别真金的慧眼,我喜欢并背诵过的文章,好几选进了教材,就是最好的证明。
除此之外,通过课外的阅读和课内的学习对比,我还有很多其他的收获,比如说小学课本上的一首古诗《草》,就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来这首诗的全名是《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完整的.五言律诗,后半部还有四句诗没有选进教材,“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并且白居易的本意也不是赞美野草的生命力顽强,而是表达送别朋友的惜别之情;还有就是《滕王阁序》这篇文言文,《古文观止》里的版本是“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我们课本上却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古文观止》里的版本是“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我们课本上却是“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这些发现让我感觉很快乐。那时我们也有语文晨读课,在我的所有同学尚且结结巴巴朗读这些名篇文言文的时候,我已经在很流利地背诵了,当时特别有优越感,所以背诵得格外卖力,声音也特别大,几乎全班都听得见。我特别享受和陶醉这种自我营造的氛围,我的想象力比较丰富,在我摇头晃脑背诵的过程中,竟然会不自觉地和曹植七步作诗的场景惺惺相惜,仿佛这些名篇美文出自我本人的妙笔一般,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自己才华横溢的错觉。
【关于德育工作演讲稿范文】相关文章:
关于德育工作计划范文7篇06-12
关于德育工作计划范文5篇06-10
关于德育工作计划范文10篇05-29
关于德育工作计划范文6篇04-26
关于中学德育工作计划范文八篇12-25
关于中学德育工作计划范文六篇11-16
关于德育工作计划范文合集7篇06-15
关于德育工作计划范文合集8篇05-01
关于德育工作计划范文合集10篇03-24
关于教师德育工作总结范文六篇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