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1
《教学设计的构建与生成》旨在指导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模式。该书探讨了如何使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真正进入到课堂之中。通过介绍中西方课堂设计的理论和教学策略,总结国内外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为教师进行有效的课堂设计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
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在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大潮中,教师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是落实课程标准,深入课改的需要;是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的需要;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需要。不打无准备之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焕发课堂教学的活力,期盼课堂教学灵动的动态生成,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是十分有必要的。
留在我们记忆深处让我们受用不尽的,不是教师的侃侃而谈,不是课堂的环环相扣,也不是学生的对答如流?是什么?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充满着生命力的课堂,是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展示和交流,是学生思想的碰撞、思维火花的绽放。是学生,学生!精彩的课堂,源于在教师充满智慧的引导下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惊人的能量。
和大家一样,我的脑海中也在呈现着让我记忆犹新的一幕幕。中学时回答问题还双腿发抖的我,在师范时竟然被要求站上讲台演讲五分钟,而在那珍贵的五分钟里,我用自己五岁时骗吃邻家爷爷碗里的肉的故事,和现在生活中的天天肉、顿顿肉的生活做对比,谈了自己切身感受到的生活的变化。是我们的师德肖琼老师给我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执教《毕业赠言》作文课时,班里孩子含着泪,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同学的眷恋的场景,让我泪流不止,毕业之际,发自肺腑的内心独白是我和孩子们永远的记忆。管建刚老师执教的作文课《什么样的语言是好的语言》,诙谐幽默、不紧不慢的引导,孩子生活场景的真实而富有个性的呈现,以及管老师对教学的痴迷,对作文教学的独到见解,让我成了他的粉丝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2
作者谈到,在工作中,他给大家出了这么一道填空题:“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我就像。”目的是希望生成和探究我们教得最好时我们的独特身份认同所蕴含的隐喻和影像,从中发挥教师的洞察力和想象力。人们为自己提出了许多成功的隐喻——教得好的状态就像一个瀑布、一名爬山向导、一名园丁或一个天气系统。每个人的隐喻是不一样的,因为优质教学来自教师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而作者在空格里填了什么呢?牧羊犬。“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我就像牧羊犬。”读到这里,我也在思索着自己的隐喻,但同时又很认同作者的这个隐喻,它很确切地描述出了一个实践真正共同体的空间影像。“牧羊犬有四种重要的功能。它维持一个使羊群能放牧和自己吃草的空间;它把羊群聚集在那个空间之中,不停地把走失的羊群找回来;它保护空间的边界并把危险的掠夺者阻拦在外;当放牧的草原上的草吃完了,它和羊一起转移到另外一个可以得到它们需要的'食物的空间。”当我教得最好的时候,我就像牧羊犬。
教师在教室中的任务就相当于牧羊犬在草原上的任务——给羊一个空间让它们自己吃草,而学生一定要自己去“喂饱”自己,而当他们已经知道在那个地方能学到什么知识时,教师就一定要把他们转移到下一个“牧场”,这就是主动学习,这就是学会学习。
本书中还有许多精彩的论述深深地吸引着我。例如,有关从微观世界教学的几个生动的案例,用以说明专注于“伟大事物”的教育共同体的力量:一个是医学院里的微观教学,一个围坐在活生生的、真有病的病人周围进行的教学所产生的教育力量;一个是社会研究的微观教学,一个探究种族概念的对话过程,以此说明让学习者“把点连起来”去建构经验的益处。
书中还介绍了维持开放的学习空间的技术手段,在第一章和第五章中,提到了作者的一位极具教学魅力和独特气质的导师,一位深切地热爱他的学科、学生和教学、希望学生也能认识这门学科的导师……书中很多地方,值得我们驻足停留。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3
每一个有经验的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对待学生问题上,在课堂问题处理上,在课堂结构设置与课堂内容的组织上,都有自己的经验,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那么,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呢?我认为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至少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注重基础。
在教学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把握与梳理,注重构建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一节课的效率,不搞花架子。每一节课下来,都要学生梳理一下这节课的要点,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做到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作为教师,要常常反思自己教学的得与失,闪光点与不足之处。
二、拓展思维。
教师的教学活动不应该只着眼于课本,而应与现实生活相融,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和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相契合,立足于个体生活,去引导个体生活,引导学生去超越生活、提升生活。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意识,强化创新精神、反思精神,形成个性与健康心理,具备未来精神。
三、学教互动。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学生一些爱与宽容,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是欣赏,对学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多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与自己比,每天有所进步、有所提升。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四、启迪心智。
掌握知识不是目的,知识必须转化为智慧,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也只有在知识的引导下,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智慧,能让我们战胜躁动的躯壳,让我们拥有高贵的品质,让我们飞离存在的泥沼,让我们无愧于生命的光辉。
风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它要在教学实践中一步一个脚印去探索,去创新和发展。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4
《差异化教学》体现了格利·格雷戈等十数位差异化教学领域专家的智慧的书籍。
从方法论的角度系统地探讨差异化教学,并结合案例研究,为我们的大脑构建一个清晰、系统的“差异化教学”知识网络。
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格利·格雷戈明确指出了教学中差异化的普遍性。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学校的发展,学校开始根据学生生理的差异来区分学生。
不同年龄和年级的学生被安排到不同的班级,学科从最初的混沌状态中被分成不同的部分。在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差异化教学思想开始萌芽。
教师可以认识到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差异,并通过不同的学习活动和评价来处理这些差异。然而,标准化的试应要求阻碍了差异化教学的发展,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差异化教学才成为一种“帮助所有学生成功的思维方式和模式”。
格利·格雷戈认为,差异化教学是创造积极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安全”的基础。这里的安全包括身体和智力上的安全。
如果一个学生的校园生活不断受到欺凌、嘲笑和排斥的威胁,他就很难集中精力学习。其次,当个体感受到压力时,大脑的认知功能主要受情绪控制,学生的理性思维很难发挥其作用,这也会导致学生的学习障碍。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抱怨的问题:为什么教室死气沉沉,为什么学生不主动,不配合,为什么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不感兴趣?
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追求“中庸”之道,只有按照“中等”水平的学生设计教学,使高水平的学生感到无聊,因为在课堂上缺乏挑战,而另一部分学生因为难度太高,不合适压力太重,所以放弃挑战。
因此,教师应该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注意联系学生的学习和学习目标,并计划为学生的学习经验,因材施教的解决问题。
当然,将这种“差异化”设计推广到每个人身上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教师通常采用分组的方法。教师可以提前将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并在课程任务设置中调整任务难度,学生觉得具有挑战性,同时又不至于超过其能力范围。
其次,格雷戈里等专家认为了解学生的学习优势也是差异化教学的必要前提。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优势知识,提供多样化的获取知识的途径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5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着,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热门思想汇报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这本书值得一看。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