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坡的窑洞还有广东福建一带的客家土楼都各具特色,而苗族的民居也深深刻上了这个民族的特点。
一.风趣的建房习俗
苗族有着十分风趣的的建房习俗。建房是苗族人民生活中非常庄重的一件事,选择屋基的日子十分讲究。苗族一般是村寨聚居,宅地选择避阴向阳,有的选在周围尽是绵延起伏的峰峦中,有的选择在背靠峭壁的山峰或群山环抱的山腰里,有的选择在苍松翠柏下或山峦层叠的高山上。有钱的人家还专门请来风水先生定向采标,选择宅基。宅基选好后,还要选日子动工。一般是根据伤悲的八字来推测,是否有相生相克的,选好吉日良辰后,主人请来手艺高超的木匠师傅,选一棵粗壮高大的山木作为房间的中柱,称为“架马”。 砍树前,木匠师傅向杉树的根捋酒、掐肉以示祭祀,并念道:“哪棵树最大?哪棵树最高?这棵树最大!这棵树最高!人有九抱九,高到九云霄,今天把你砍,造房万年牢。”吉语念完后,木匠师傅用斧子在树上砍三斧,递给主人砍三斧。再将斧子交给帮忙的人将树砍倒。树倒的方向很有讲究,一定设法将树倒向东方,以示吉利。再将砍倒的树按中柱尺寸锯断、剥皮、刨光,运到家中。木匠还要烧香点烛,杀鸡敬鲁班师祖,在柱头上认真弹上一条中墨线,称作“发墨”,表示新房动工。 新房立好后要上大梁,在起房造屋中,上梁被视为是一件隆重的大事。梁木选择也很讲究,一般选用杉木、椿木、梓木等。这类树木的再生性很强,主树被砍伐后,来年又从根部发出很多新枝,表示兴旺发达。当地的习俗是梁木由郎舅送,上梁这一天,郎舅家将梁木砍好,制成毛坏,用红布包裹,请人抬到主人家,主人要备鞭炮到寨边迎接梁木。
梁木抬到主人家后,木匠师傅再按尺寸进行细加工。定好时辰,架好上梁楼梯,准备上梁。上梁时还要唱上梁歌,上梁开始,木匠师傅在新房堂屋唱道:“一进堂屋四四方,主家请我来上梁,脚踏云梯步步高,登上新房亮堂堂,仙桃堂中累累挂,主家富贵万年长。一上一步人气吐,二上二步子孙强,三上三步家豪富,四上四步状元郎,五上五步五子登科,六上六步六畜兴旺。”上梁后,主人家使将几筐用孺米做成的彩色梁粑,从梁上撒下,大人、小孩蜂踊而进,哄抢梁粑,欢声一片,满堂喜庆。
这一系列有趣的仪式都展现出苗族人民对神灵的敬畏以及的长辈祖先的尊敬,也深深印上了苗家人的特色,为单调的生活添加了几分色彩,同时也是苗家文化的体现。有人能认为这些繁杂的仪式是封疆迷信的表现力,是糟粕,是值得批判的。我却不这么认为,我人觉得看事情应该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就如苗家人看风水这一个习俗来说,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涉及我国古代天文学、地理学、建筑学、环境学等方面的知识,有一些知识是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总结出来的。但是我并非认为他们的做法全是科学的,有很多做法都有一些封建迷信的色彩的。然而,从总体上来讲,这些仪式寄托了苗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现出他们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因而大部分还是值得肯定的。
二.苗族的民族概况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一直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的蚩尤部落。苗族大多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苗族是我国仅有的几个人口超过 500万的少数民族,其历史悠久是我国最为古的民族之一。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其历史要可追溯到上古时代以蚩尤为代表的苗蛮集团,甚至是更早的九黎和三苗。 苗族先民从事农业稻作。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语份三大方言:湘西、黔东河川黔滇。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抹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的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三.民族历史迁徙
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至黔、至滇。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次大迁徙,苗族首次由西向东的大迁徙,其迁徙原因是远古羌人南下,迫使苗族先民向东迁徙,时间约在若干万年以前(原始初民社会)。沿长江向东迁徙到长江中游的南北岸。
第二次大迁徙,由南向北的迁徙,时间约在4300—4600年之前。是号称“九黎”的苗族先人与炎黄战争时向黄河上游即中原地区的迁徙。
第三次大迁徙,这是由北向南的迁徙,时间约4200—4100年之前(黄帝到唐尧)。 蚩尤战斗失败很久以后,九黎族的各部属,一部分在北方建立了黎国;一部分成为奴隶,融合到汉族中去了;一大部分退回到南方。在江南的洞庭、彭蠡之间,建立起三苗部落联盟。
第四次大迁徙,这次是分途迁徙,迁徙的方向各不相同,如三苗是由南向西北迁徙;其中部分是向东迁徙;欢兜是基本未动,即从洞庭、彭蠡之间转移到今湖南西部。时间大约在4100年之前(虞舜——夏禹时期)。
第五次大迁徙,这次迁徙是分途回归。如:被逐到三危的一支(三苗),朝着南风吹来的方向迁徙,沿金沙江到川南、滇东北和黔西北,基本迁徙方向是由北向南。被放逐到崇山的一支(欢兜),都是近距离的迁移,这支苗人迁徙的方向是先向东、后向西。往东逃迁的一支(三苗中的部分有苗),也没有在东海岸边长久定居,而是慢慢离开海边,逐步往西归迁。这支苗人的迁徙是没有械斗的和平转移,他们从“就在海边边”的地方,由东向西,逐步回到原三苗部落联盟的.住地。上述三支苗人的这次迁徙时间,大约在1200年以前(约从周到宋时期)。
除以上几次大迁徙外,还有很多小迁徙,但宋代前后,绝大部分苗人都先后到现在的居住地域定居。虽在后来多次“进剿”,苗民四处迁逃,但都不离开湘西、黔东南和川黔滇地域。
总之,历史上苗族的迁徙,经历了很多地方,历尽了千辛万苦,直到十九世纪(近百年)才定居下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才过上民族平等、安居乐业的生活。
四.苗寨建筑——吊脚楼
1 历史溯源
苗寨吊脚楼的营造技艺远承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南人巢居”的干栏式建筑。据有关史籍载述:“苗族多居山洞,结草为庐,以蔽风雨。事起即建造岩墙木屋,耸以吊楼……”可见苗家吊脚楼由来甚久。苗族住地,都尽可能选择靠近田土和生活用水便的地方,为少占耕地,多住靠近山村并向山上延伸。苗族民居几乎都是是吊脚楼,一般都建筑在斜坡上,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这些吊脚楼灵活多变、潇洒飘逸,一般都是依地势而建,在斜坡上把土地削成一个“广”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在历史沿革中又结合居住环境的要求加以变化,造房师根据地形和主人的需要确定相应的建房方案,使用斧凿锯刨和墨斗、墨线,在30至70度的斜坡陡坎上搭建吊脚楼。这种建筑以穿斗式木构架为主,因前檐柱吊脚,故而得名。
2 简介
吊脚楼,也较吊楼,苗族、壮族 水族 家族 依族 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湘西、鄂西、贵州地区的吊脚楼也很多。吊脚楼多依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角楼为半干栏式建筑。建吊脚楼多采用椿木、杉木、梓木、枫木等具有再生能力的树木见造。
3 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4 结构
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来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吊脚楼低的一般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多为两百平方米。一般的吊脚楼都是四榀、三间、三层,不封闭。此类吊脚楼,多从山面绕廊进屋,楼梯架在房屋两侧。
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屋面多为歇山顶。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 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楼面半虚半实。靠外为虚,上铺楼板,安床睡觉,设廊小憩;靠里为实,挖设火塘,垒砌炉灶,供生活起居用。卧室的外面是堂屋,这里宽敞明亮,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外便是走廊,廊外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
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有的人家专门在第三层设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丽,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关系。
5 形式
吊脚楼的形式 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双吊式: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
四合水式:这种形式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
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6、文化内涵
吊脚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这些充满了苗族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给苗族人民艰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吊脚楼中柱一定要用枫木,因为枫树是苗族的生命图腾树,是象征祖先灵魂的圣树。按传统,祖宗圣灵的神龛要设在二楼的中柱脚。苗族人民认为在吊脚楼里有祖先的圣灵日夜庇荫,阖家方能兴旺发达,人人皆可健康平安。
7、现状危机
苗寨吊脚楼连同相关营造习俗形成了苗族吊脚楼建筑文化,它对于苗族社会文明进程和建筑科学的研究具有极为珍贵的价值。保护苗寨,也就是保存了一块研究苗族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居住理念的改变,苗族年轻人不再愿意居住吊脚楼,也无兴趣学习相关营造技艺,吊脚楼建造匠师后继乏人。吊脚楼营造对地质、木材有一定的要求,建成后防山体滑坡、防火的任务较重。因此,苗寨吊脚楼建筑技艺文化的延续和实物保护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需要有关方面加以关注和支持。
苗家整个村寨都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被现代建筑学家们誉为最具生态的建筑方式,木制杆栏式建筑既解决了山地建筑平地少的问题,也解决了农家杂物堆放及牲畜的圈养问题。
苗族民居对现代建筑也会产生很大的启发,现在的建筑大多是为了实用性而忽视了其美观性。苗族的民居全都是木制的,就地取材,被建筑家们称为最环保的建筑方式。建筑学家在进行选材方面也可以多元化考虑,像苗族人一样充分利用地方材料。选择地域性的材料不仅仅能节省大量的运费,保最大程度的保护生态环境,还能深刻的体现当地的特色,也很有可能会产生一种非常美的视觉效果,体现出一种地域建筑文化。
现代城市建筑充斥着绿色、生态、环保、节能等理念,但是几乎鲜有人能够做到这些,那些理念只不过是开发商吸引消费者的口号而已。但是苗家民居却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比如底层的架空结构成功解决了潮湿地气对室内环境的侵扰。现代建筑完全可以借鉴并加以改造苗族传统民居和构造方法,将其以现代技术相结合,以达到节约能源等一系列目的。如果能够成果实践这种想法,相信一定会推动我国的建筑事业的发展。
苗族的民居一般都建筑在山地上,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地貌条件,这也会对我们产生启发。在进行房屋建设时,不管地形条件有多么复杂,只要认真去分析,找出与地形地貌环境最佳集合的解决办法,就能利用好当地的条件。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保持原生态地貌和生态平衡,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总之,苗族的民居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我对这种文化的了解只是皮毛而已,对这种文化的深入了解不仅仅能使我们学习到先人的才智,推动人文科学的发展,而且也可以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苗族民居文化的实习报告】相关文章:
苗族01-05
家乡的民居作文09-12
轴承的实习报告12-16
外贸的实习报告05-06
教育的实习报告04-26
社区文化建设调研报告11-29
幼儿英语的实习报告12-16
大学金工的实习报告07-21
铣工的实习报告范文05-06
酒店顶岗的实习报告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