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需要使用讲话稿的场合越来越多,讲话稿可以起到整理讲话者的思路、控制时间的作用。写讲话稿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生应急演练领导讲话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学生应急演练领导讲话稿1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
我们今天成功地组织了实验中学初一年纪学生消防安全疏散演练活动。学校组织这样的活动,目的是为了增强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师生的自救、自护能力。在刚才的演练中,同学们能按照要求认真对待,疏散迅速、有序,老师们组织到位,保障有力,保证了这次演练的成功。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同学们出色的表现提出表扬,向为这次活动付出辛劳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
“学校安全事关社会稳定,事关每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宁”。
多年来,我校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以创建“和谐校园”为契机,从规范管理,落实责任抓起,从重点防范和整改隐患入手,切实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把安全工作常规化、制度化。我校还不断加强安全教育,制订和落实学校安全应急预案,充分利用宣传栏、校园网等载体,宣传安全教育知识,定期组织消防安全演练。这一切,都是为了有效地保障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维护学校的安全与稳定。
“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老师们,同学们,我们今天进行的消防安全演练,意义重大。通过刚才的演练,同学们学会了怎样预防火灾和发生火灾时的逃生方法,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火电无情,生命无价,安全第一,预防在先”。同学们,作为未成年人,我们更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学习安全知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掌握在紧急情况下机智逃生的本领,并向家人、邻居积极宣传,让更多的人关注安全,珍爱生命。
最后,我希望全校师生能以这次消防安全演练为契机,进一步把我校的安全工作做好、做实,把各种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为继续推进平安校园、和谐校园而不懈努力。
学生应急演练领导讲话稿2
亲爱的同学们,敬爱的老师们:
在3.11日本强震海啸中,宫城县户仓小学,距离海岸仅仅100米,学校共有108个学生,有一个孩子那天没来上课,在校孩子们全部生还。当天海啸前首先发生的是地震,孩子们都躲到桌子底下,紧接着,孩子们跑到学校操场,然后爬到学校后面的山上。他们是按照日本应对海啸的标准流程操作的,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反复演练的疏散方式。在日本连幼儿园的孩子都要进行安全逃生演练,并作为法律规定。强烈的安全意识和熟练标准的安全演练在关键时刻能挽救人的`生命。由此,我想到了20xx年5.12汶川大地震时,紧邻地震极重灾区北川的四川安县桑枣中学2200余名师生却无一人伤亡。
究其原因,是该校不但平时对学校有安全隐患的教学楼进行加固、维修,而且从20xx年开始,每学期都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练。由于平时多次演练,地震来时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仅用1分36秒的时间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上。要知道,该校每个教学楼内的学生都非常多,人员密集,学生数最多的班级有80多名,能做到安全、快速的疏散很不容易。桑枣中学抗震救灾的经验告诉我们,平时重演练,震时无伤亡。因此,在广大师生中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师生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今天进行的全校性的紧急疏散演练过程中,同学们能以对自己对同学生命负责的态度严肃认真对待,熟记疏散路线,紧张而不慌乱,安全有序地进行,速度快,服从老师的指挥,保证了整个演练活动在分秒的时间内圆满成功,这很好,今后我们要把安全避险常态化,保证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之花常开不败。
学生应急演练领导讲话稿3
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
生命重于泰山,安全高于一切。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全校性的紧急疏散演练,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全体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增强在紧急状态下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全体师生提高自救、自护的能力。
这次疏散演练过程中,大家能够临危不惧,当广播中响起防空警报时,全体人员能严格按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入各自岗位进行及时疏散,各班学生在班主任、老师和学生会的认真指挥下按照指定的安全出口,迅速并有序地离开教学场所,紧急撤离到安全地带,全部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了安全地带。在演练过程中保持了安全良好的秩序和快速反应的能力,整个演练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
老师们,同学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灾难来临时,虽然我们无力对灾难说些什么,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防患于未然。今天的这场疏散演练给我们学校的安全教育上了生动现实的一课,这对我们这样一所规模较大、正在发展中的学校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希望全体师生能以这次紧急疏散演练为契机,进一步做好学校的各项安全工作,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让我们用知识守护生命,用爱护卫心灵,牢记安全教育,学会应急避险的常识和技巧,努力营造一个平安、和谐、祥和的校园环境!
【学生应急演练领导讲话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