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那么要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班主任的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班主任的教育心得体会1
班级是学校最基本的组成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开展各项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班集体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如果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那么班主任则是一个班级的精神支柱。因此,我认为一个好的班主任除了要有精湛的工作艺术与全面的综合素质外,还必须做个有“心”人。
一、责任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
有人说当班主任是个良心活,这话一点不假。作为班主任,负责与不负责的工作量相差很大,而干多干少的结果却相差不大。有时相反的,自己尽力而为的事情可能毫无收获,还不如有些人投机取巧的出得了成绩。但我觉得,做班主任完全是源于一种心中的责任,一种问心无愧的责任感。
作为班主任,我觉得“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班主任是学生的榜样,在学生心目中至高无上,往往一生都不会忘记。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平日里一定要提升自己的素质,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要首先做到。
班主任的责任体现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课内课外、班内班外、校内校外无处不在,过去、现在、将来无时不在。班主任的责任心特别体现在细微和琐碎之处。
二、爱心是老师走进学生的法宝
记得有一本书上写着:教育者,爱胜过一切。这爱心包括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对自己的工作有了爱才能产生工作的动力,才能在工作中倾注满腔热情,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班主任工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有了爱你才会舍得付出。而对全班学生热爱之心是凌驾于对工作的热爱之上的,爱学生体现在以真诚、平等、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真心实意地热爱、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这种爱也许是一个关心的眼神、善意的微笑、些许的鼓励……我也认为真诚的爱能打动学生,能感染学生,能激励学生。爱的付出绝对能得到学生的回报,“爱”学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学生真正地向你敞开心扉,你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一直认为,赢得了学生的爱戴,你就赢得了一切。
爱的力量是无穷的,要让学生在感受爱的前提下轻松地学习、生活。一颗爱心,装载着老师对学生的责任,是老师教学生的动力,是支点。没有爱就没有心灵相通,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句嘘寒问暖的话、一束信任的目光,都会带给学生无穷的温暖和快乐。
三、细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助手
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是这“最小的主任”管的事却特别多、特别细。因此,班主任应有一颗纤细如发的心――细心。顾名思义,细心就是做事细心,认真全面地考虑各种问题,精益求精地把事情做好。
工作中有细心就能及时发现问题,防微杜渐;就能帮助我们全面分析问题和正确处理问题;就能够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避免出差错。班主任工作有细心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处处留心,如天气变化提醒学生适时增减衣服等等;还体现在对全班同学的仔细观察和详细了解,如班级中流行的语言、玩具等等。只有细心地关注自己的学生,才能真正地了解他们、正确地引导他们。
四、保持童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法宝
教师工作的成功和快乐都维系在永不泯灭的童心上。我认为,教师不管年纪多大都应该拥有一颗童心。要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用小孩子乐于接受的办法去解决小孩子的问题。记得曾听同事气恼地说:“这个孩子,简直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上课时竟然吃东西!”我倒觉得这个孩子并不是想挑战老师的威严,也不是表示自己不尊重老师,而有可能只是一时嘴馋没忍住罢了。如果这样去想,也就不会那么气愤了。
五、宽容心是优化师生关系的良药
古语说得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总会犯错误,总会有不足,学生更是如此。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时常会用同一个要求、同一种模式来塑造我们的学生,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并没有按照我们所设置的轨道去走。因为我们的学生千差万别,他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各自的爱好,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有一颗宽容的心。
那么,什么是宽容?尊重学生的独特之处而能有一种兼容之心是一种宽容;承认学生的长处而常怀赞赏之意是一种宽容;了解学生过失的起因,并给予原谅,常留信任之心,是一种宽容;体察学生的痛苦和难处,而抱同情之心,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是一种宽容……霍懋征给偷窃学生的一支钢笔是一种宽容。
麦克劳德的两幅解剖画体现了校长韦尔登的宽容;苏霍姆林斯基的三朵玫瑰是他对一个摘花小女孩的宽容,并使他发现了小女孩的善良与孝顺;四块糖果是陶行知对用泥块砸同学的王友的宽容,既肯定了王友的正义,又使他认识了错误。宽容能使我们少犯一些低级的错误,使我们更能看到真相;宽容让我们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发现学生心中不为人知的秘密。
无论面对学生的何种问题,我始终相信,只要做个有“心”的班主任,就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愿更多的班主任注重用“心”教育,从而把班主任这项平平凡凡的工作做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班主任的教育心得体会2
最近再读《三国演义》,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印象特别深刻。诸葛亮的大半生是在军营度过的。他在临敌决战时更表现出超人的才智。他用兵遣将总是因人而异。对心高气傲的关羽,诸葛亮给他戴高帽子;对莽撞的张飞,诸葛亮经常用激将法;而对忠诚细心的赵云,诸葛亮总是用好言勉励。同样的,诸葛亮与敌人斗智时也因人而异。对器量狭小的周瑜,诸葛亮就设法气他,气死人还要声泪俱下地前去吊丧;对多疑的曹操,诸葛亮就疑兵扰之;对深知诸葛亮为人、小心谨慎的司马懿,诸葛亮就大胆地冒险取胜。
由《三国演义》想到我们今天的教育。今天的中国教育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遭到群众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厉的批评。一项关于教育满意度的调查表明:在31个省市区中,公众满意度高于50%的仅有4个;满意度最高的也没有达到60%。群众最集中的意见之一,就是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地域、城乡、校际之间差别还在扩大。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想,在学校教育中仍然根深蒂固,重智育而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然明显的存在。
学校分三六九等,学生也分三六九等。分数就是硬道理。我们有不少的学校、不少的老师眼里只有会考试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都集中在一个班(就是平常说的好班),学校安排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设施,给以最好的政策倾斜,至于其他学生都是无关紧要的,只要不出事就行了。由于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等方面的问题的关注明显不足,造就了不少的问题学生,也就是很多老师眼中的差生。
“教而有类”引发出不少的问题,很值得我们的关注。下面我们来看看目前青少年学生中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青少年现实主义倾向比较明显,缺乏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不少学校采用分好班、差班,还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对于由好班调到差班的学生,不少是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从而委靡不振,自暴自弃。“我觉得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这几年没什么追求,就是很失败。”“平时,我与周围的人,浑浑噩噩过日子。学习不怎么努力,也没有想过为社会国家做什么贡献。想到的、关心的都只是自己的那点心事。”(摘自一学生日记)
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如今生活、学习、工作条件日益改善,尤其是城镇青少年很少遇到以前那样的困难、挫折,因此,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意识逐步弱化,承受挫折的能力也逐渐下降,稍稍碰到一点儿困难和挫折,便茫然失措、承受不了。有的因此消沉、怨愤甚至绝望,从而走向极端,给自己、家庭和社会造成伤害。
据《深圳晚报》报道,深圳福田一社区有一12岁的小男孩子因为父亲辅导时心不在焉,他父亲打了两个耳光,一怒之下,小男孩从家里三楼窗户纵身跳下,幸及抢救及时才没造成生命危险;福田某一中学进行仪容仪表检查,对一学生的存在问题进行批评教育,该学生竟从三楼纵身跳下而身亡……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校园根深蒂固,使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学习和心理压力。挨老师批评,受父母责骂,一次考试不理想,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却导致学生自杀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
青少年强调个性、独立,常常有点“自我中心主义”。现在的青少年许多是独生子女,学习条件很好,生活比较优越。有不少这样的学生,凡事都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却置别人的需求于度外,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不关心他人痛痒,表现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为中心,恨不得让地球都围绕他的意愿转,服从于他。他们只要集体照顾,不讲集体纪律,否则就感到委屈、受不了。
却不愿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服从他人及集体。我们不少的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某学生在课堂上一再违反纪律,对他进行批评教育,这可不得了了,他好象受到了莫大的委屈,你与他结下了莫大冤仇似的。这种人强烈希望别人尊重他,却不知道自己也得尊重别人。
社会精神垃圾和不良风气严重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宣扬犯罪及渲染暴力、色情、恐怖的书刊、图片、录相、光盘等推向市场,善于模仿、缺少辨析能力的未成年人会被这样的文化产品刺激心灵,误读社会,还有那些管理不尽规范的电子游戏厅、电脑网吧、迪吧等,也是侵蚀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温床。看下面的案例:2004年5月20日早上6点多钟,年仅15岁的在校学生颜某想趁父亲熟睡之机偷钱去网吧玩。因害怕父亲醒来打他,遂用铁锤将父亲砸死,拿了143元钱到网吧上网。
整个社会的教育功利主义导致教育被严重异化,“学历社会”的现状严重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从小学到大学,凡是在教育上短时间看不到实打实的“效果”的,都被搁置一边不去理会——即使是对人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也照样可以忽略不计或做表面文章以应付上级检查,如此等等。
因此青少年逐渐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有一项在中美学生之间的调查,在权力、金钱、法律、智慧中进行选择。中国的学生基本都选权力、金钱,而美国的学生却大都选法律、智慧。有些青少年在生活中逐步淡化道德修养,逐步淡化文明礼仪、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传统美德。形成了消极的人生观、扭曲的价值观、颠倒的荣辱观、错误的婚恋观,严重影响着未成年思想的健康成长。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自身的前途、家庭的幸福,关系到民族的未来、祖国的明天。以上种种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只要我们都重视起来,有教无类,为了一切学生,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好的。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奥托·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的时候,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决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
第二个学期,在老师的建议下,瓦拉赫改学了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关心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上的不可造就之才。”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试验的应有品质,建议他学化学。于是,瓦拉赫智慧火花一下子被点燃,在同学中遥遥领先……后来,瓦拉赫终于成为了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
这个案例是教育教学中有教无类的最好见证。
奥托·瓦拉赫的成功,可说是一个关于帮助“差生”发展其富有个性的一个成功案例。奥托·瓦拉赫因在弱项上求发展,成了不可造就之才,又因化学老师帮他找到发展的最佳点,才有了成功。他的成功很好地阐明“有教无类”、“施教有类”的辩证思想。此案例中奥托·瓦拉赫的成长,给当今的教育引出了很多的反思:
一是从案例中能让人明确如何对所谓的“差生”进行培养。有的学生读书不行,可是动手能力就很不错,运动场上是一员猛将。学生的智力结构往往是多维的和开放的,那么我们的教学有更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为发掘学生的特长而教。瓦拉赫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试验的应有品质,时代呼唤千千万万这样的化学老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成功的支点,完成教育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取得成功。
二是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有教无类。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基础教育开设的每一门课程,一定会有一部分学生对此有特殊的喜爱,每个学科的教师都可培养出一些专才,特别是注重对这一部分学生优势的发现,专门培养,并通过教学去实现。不要总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不同的同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样的教育会使教育的成功率更大。
三是转变教育观念,心中要装有全体学生,不要眼睛只盯住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要关注成绩不优秀却有其他特长的学生。不单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考试,也要培养学生的其他技能,特别是要善于发掘学生的特长,让他们的特长得以发挥。
有教无类,为了一切的孩子。多去关注我们的问题学生,多关注问题学生的问题。有教无类,培育出人类具有创造性的天才来,新的爱迪生、新的邱吉尔、新的毕加索、新的爱因斯坦……
班风正、学风浓、人心齐的班级,离不开班主任的精心培养,可以说班主任与班级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作为一位好的班主任要懂得在班级管理中扮演好“四个角色”,才能让工作“锦上添花”。
只要老师们,能用一颗平常心、一颗真爱学生的心,一颗与学生平等的心,像欣赏春天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一样来欣赏我们的学生,我想,不管是名贵的花,还是无名的小草,都会茁壮成长的。这样,学生可以享受到成长的乐趣,我们可以领会到浇灌的愉悦。
班主任的教育心得体会3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个学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一晃而过。不知不觉我与这群孩子已经相处了两年半。回想那些一起度过的日子,我们从一年级到现在,每个孩子的一笑一颦,一举一动就像过电影一样浮现在眼前,由起初怀着对知识的懵懂渴望跨入了学校的大门,现在已经成为一名名可爱的小学童。
面对一个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如何使他们对学习更感兴趣,形成良好班风、促使他们全面发展,提高每个孩子的素质,这便是我所思索的。在实践中我不断地想办法,虽然已担任20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是各不相同,教育的方法也会各不一样。就像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所说的要因材施教。有时让我也感受到表扬比批评可能会有效。
就拿我班里的一个学生董书琦来说吧,不仅学习成绩差,还沾染许多不良习惯,如:上课爱做小动作,课堂上说闲话,不遵守纪录,趁老师不注意就把小纸团放进嘴里开始嚼起来等等,在班级里影响极坏。班里有这么一个学生,可以说,确实令人头痛,让我也很犯愁。
可就在一次班会课上,我表扬了他,是因为学校组织在大扫除时他干得相当卖力,抓住他的这一闪光点及时的对他进行鼓励表扬。并让他到讲台上谈谈被老师表扬时有什么感受。他脸红了,腼腆地走上来,只说“老师,我好好的劳动,你下次还能表扬我吗?”我看出他的眼里充满着期待与渴望。我拍了拍他的肩膀,点头示意,并鼓励他。孩子是多么需要鼓励、需要表扬啊!教师简短的一句表扬、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就会满足了他们的心理。
从此,他常常跑到我面前,帮我收拾讲桌;也会主动拿起笤帚打扫教室;,尽管他写的作业字迹不算好,但做到努力地写,并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下鼓励的话语。渐渐地我发现他也有些改变了,课堂上能够安静地听课了。如今,安静的课堂上,看到他快乐学习的样子,让我更加欣慰了。
俗话说:办法总比问题多。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应该讲究方法,我们班主任应该采取贴近地皮、草根化的方法,即贴近学生,蹲下来与学生交谈,倾听学生的心声;班主任应把自己看成是长大的儿童,多到学生中去,多到班级中去,与学生一起实践,一起思考。
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小学生,孩子由于年幼无知,经常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应当对他们严格地管教,但不能因为他们不懂事就不尊重他们。即使他们再小,也要尊重他们。如果孩子不听话就以粗暴的方式对待,这种做法会事的其反,时常的鼓励、表扬,是学生进步的动力源泉!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平凡的,是琐碎的。我只为用心去感染心,用情去触摸情,用爱去唤起爱,用魂去塑造魂。
班主任的教育心得体会4
时间飞逝,在紧张、繁忙而有序中,一年悄然而过,x班主任工作室年度工作总结。在这一年里,学到了很多,为今后当班主任奠定了基础。
实践磨砺,努力形成风格。教育理论修养和教育实践积累是一个优秀班主任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这一年来,通过成员自身开课等形式和活动,相互学习,提高自身实践水平。帮助工作室成员在育人风格和特色上下功夫,让每位成员具有高品位的育人艺术,能够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心理规律,智慧地、艺术地教育学生,灵活地、技巧地驾驭课堂,进而形成自己的育人风格和育人思想。
主题班会是实施德育的重要载体,通过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良好行为的养成教育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但任何一种教育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指望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解决问题。同时,学生的成长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一定的规律,无论是行为规范、学习理念、心理健康、个人品质、励志素质、团队意识、感恩父母、生涯规划、展示自我等方面的教育,都应该形成一个序列,需要长期反复交叉进行,贯穿小学六年的求学生涯。
构建学生精神世界重要阵地的班会课,设计时就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每个年级的德育目标,善于将教育目的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一定要形成系列,这样才能实现我们培养的长效目标。
回首一年来走过的道路,感觉到的是充实与快乐。名师工作室这个团队呈现着极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青年教师在学习时学到了经验,得到了提高;名师在传授时发现了不足,补充了自己。
同时缩小了名师与青年教师之间的距离,青年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研究中,名师也虚心听取青年教师的新的教育理念,工作室内形成了一股互帮互学、积极创新、共同前进的新潮流。正如工作室里有人说过:通过与名师接触、交流、学习,觉得自己研究的脚步再不会停歇,觉得自己更要豪情满怀地学习、反思、践行。
展望下一年的工作,我们充满信心。工作室里有这么多有思想有能力的青年教师,我们这个工作室一定会更进一步地开拓创新,取得更大的成效。
班主任的教育心得体会5
阳光温暖,清新,自然。每当一抹阳光洒在窗台上,我便用双手捧住这大自然的馈赠,细细品味阳光的美好。阳光如此美丽,闪耀在每个人心中,绽放着绚烂的颜色,释放出温暖的气息,让我,让你们,让他,都感受到沁入人心的一抹温暖。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束独特的阳光,而我的阳光,便是你们——604班的孩子们。
每一次看你们在“每周一练”里倾诉着少年的烦恼,我总写着满满的留言帮助你们排忧解难,却甚少说自己……我总是温和地重复着一遍又一遍的道理,说着你们父母的期望,但总略去了自己……
今天,我整理着电脑里的照片,看着你们一张张笑脸,突然甚是明了——你们是我的阳光,我是你们的向日葵。
你们很漂亮,大家都这么说。水一样的眼睛流露出胜于水的清澈,长长的睫毛弯弯翘起,你们爱笑,一笑起来脸就涨得通红,露出整齐而洁白的牙齿。孩子,你们就是我的阳光。
你们,携着阳光而来,看到你们的第一眼时,阳光暖了我的心,我好喜欢你们,为能成为与你们走得最近的老师而自豪。
一年了,有你们就有阳光,有你们就有快乐。
在课堂上,你们的专注,别具一格的解题方法,让我为你们竖起大拇指。语文课本上,满满当当的笔记,豆芽似的的英文字母变得那样的可爱。
我用手轻轻抚平你们翘起的衣领。你们伸出可爱的小手握住我的大手,击了一掌,这是我们的语言。顿时,有一束暖暖的阳光打在我的身上,我点点头。
我想,现在我在做着幸福的事情,做着很多人想做却都做不到的事情。你们知道吗,在我小学的时候,当老师第一次在班里问大家的理想,一向不敢举手发言的我却毫不犹豫地就站起来说:我想当老师。
那时,我最爱玩的游戏不是过家家,而是把自己当老师,霸道地要弟弟妹妹们当学生,乖乖地坐在小板凳上抬着头看着我把房门当成黑板,学着老师的样子,对着他们有板有眼的讲着连自己也听不懂的“课”。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调皮过,叛逆过,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我总不厌其烦地告诉你们,只要你们愿意,没有做不到的事。每次看到你们的迷惑的眼神渐渐明晰,看到你们在我讲道理时若有所思地点头,听到你们说:“老师,我明白了。”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我想,这就是做老师的幸福吧。
孩子们,你们在成长,我也时刻和你们一起成长;你们慢慢懂事,我也日渐老练。
看着一张张笑脸,就像一个个小太阳,今天暖了老师的心,明天会照暖全世界人的心。
班主任的教育心得体会6
1、从无法到有法
都说艺术家的成长要经历“无法—有法—无法”的过程,从开始的毫无章法,信手涂鸦,到学习掌握一定的技法,按章办事,完成作品,乃至于技艺娴熟,驾轻就熟,此为第二个阶段。然若停留在此层面,不能进一步突破现成方法的局限,达到“心中有法,笔下无法”的境界,终究难以进入自由王国。
做班主任也一样。在外多次培训班主任,总是感觉老师们怀着“西天取经”的美好愿望,希望通过聆听报告,认真记录,好取得“真经”,拿回去用在自己做教育上。偏偏教育中有太多的变数,学生一变,教育情境一变,别人用得得心应手的方法到了自己手上失灵了。即使一句相同的话,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语气,从不同的人口中说出来,效果也完全不同。学习理论吧,不是觉得理论把什么问题都理想化了,就是觉得理论远远脱离了现实,高深莫测,难以对实际发挥指导作用。
的确,按教育学的说法,“教育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目的培养人才的活动,教育学的研究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现实性、辨证性、科学性。”然而,在现实中,因为教师和教育对象都是有思想有个性会变化的人,所以,教育也存在着“主观性、偶然性、多变性、不可复制性、理想性、人文性”等特点,唯有辩证性是一致的。到底是概念错了,还是我们的想法出了问题?应该说,大家都没有错,因为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发展的、辨证的。
如果我们死搬教条,就会发现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但如果没有理论指导,我们的行动则完全是凭感觉、靠经验,难以把握方向和提高层次。
一名班主任的成长,也需要经历从“无法”到“有法”再到“无法”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初当班主任,面对着一个班级四五十个甚至更多的学生,我们会有手足无措的感觉。此时我们特别希望学习一些带班的经验、方法,至少让我们能入门,站稳脚跟,于是我们向老教师学习、参加培训、看书做笔记,这些都是在“学法”,随着带班时间的延长,我们的经验也在增加,这也是“学法”,直到成为业务熟练的“老班主任”,我们终于从“无法”到“有法”。
我们在实践中会发现两个问题,一,对别人的方法直接用“拿来主义”行不通,南橘北枳啊;二,自己一些运用纯熟的带班“法则”也是要变的,因为学生在变化,班级在变化,自己的思想认识也在变化,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也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法”。
真正的法,是变化的法,是不断更新的法。千百年来,无数先哲都在思索教育,留下了大量智慧的结晶。我们对教育中问题的思考从没有停止过,也从来没有得出一个终极完美的答案,因为人类一代一代延续下来,始终在发展在变化,几千年前提出的问题,我们今天还在面对,还在不断地思考。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教育乃人心灵的转向”,这个命题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怎么转?却有成百上千种转法。我们可能阶段性地,在战术战役上取得了一些进展,然而要想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教育中的问题,乃是天方夜谭。唯有不断地围绕教育中的核心命题,在不同的时期,针对不同的人群,寻求最恰当的.教育方法,才是我们所要做的。班主任不是提出问题的人,而是解决问题的人,无论采用多少种方法,使学生心灵转向,而且向正确的方向转向,是班主任的职责所在。
2、从有法再到无法
随着经验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对教育思考的深入,一名成熟的班主任的教育智慧也在积累。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日益丰富,变式也开始增多,需要不断突破思维定势,寻求创新,并最终向着“无法”的境界靠近。
如果说从“无法”到“有法”,是班主任专业化发展阶段,是必修课,那么从“有法”再到“无法”,就是一个班主任自由发展的阶段,是选修课,因为不是每个班主任都有这样的追求的。
即使班主任已经做得很职业了,也不能说他就是一个卓越的班主任。这个“卓越”,不是指学生有多少考取了重点大学,是指班主任对学生成长的终身影响而言。要想成为卓越的班主任,就必须拥有教育的大智慧,突破了教条主义条条框框的束缚,从有法再到无法,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此时的“无法”,已经是一种超脱,一种信手拈来,一种自然的本能反应。是法已融会贯通,渗透到了做教育的举手投足之间,教育渐渐融入了生命,而生命本身也构成了教育。
这种境界并非虚妄,有些卓越的班主任来到学生中间,不必多说什么,也不必多做什么,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影响、一种引领。论起技巧,也许大家并不在行,但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已经无需用技巧或手段来证明什么,教育家本身就是教育。
虽然我们都在这条道路上求索,距离“无法”还很遥远,而且班主任工作的绝大部分仍然要“有法”,否则必然会“乱了章法”,但是,作为一种理想的境界,我们依然孜孜以求,用自己踏实的实践,逐渐参透“法”中奥妙,最后达到“心中有法,手中无法”的境界。
达到这种境界的班主任有这样几个特征:
1、总是充满着自信和乐观,不管遭遇多么困难的局面,都能想出办法应对。他们享受着教育和工作的乐趣,付出智慧与汗水,收获学生的成长。没有职业倦怠感。于他们而言,班主任是最富有创造性、最能体现人生价值的工作。
2、对教育中常用的手段了如指掌,运用自如,看似随手拿出一种来用,总给人感觉是那么恰到好处。一次是碰巧,如果常常这样,显然就不是巧合或运气能解释的了,只能说他具备了教育的灵感和智慧。看似波澜不惊,实则举重若轻。这样的班主任能把平凡的小事做得像艺术品一样,令人赏心悦目;
3、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不走寻常路,不拘泥于现成的法则和传统的做法,处理问题看上去往往“不按常理出牌”,即所谓的“超常规”。这种创新并不是体现在做出一些别出心裁的举措或哗众取宠的事,而主要是体现在传统教育活动中。越是传统的活动越是能做出新意,常做常新,体现了高度的教育智慧。
3、从循规蹈矩到超越常规
相对于教育中的循规蹈矩,一些“无法”的班主任却经常反弹琵琶,采用一些超常规的方法解决教育中的难题。
手中无法的前提是心中有法,“无法”也并非是真的没有章法,而是指教无定法。其实仔细研究一些超常规方法的案例,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特征,它们虽然“出乎意料之外”,但一定是“在情理之中”。“超常规”只是相对与通常的做法而言,形式虽有不同,但一定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超常规方法并不是班主任刻意生造出来的,也不是本来就存于班主任的头脑中的,而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境生成的,有的在瞬间完成,有的则经过了深思熟虑。这些做法都很好地解决了一些具体的问题,但是并不具备可复制性,有时一种方法只能用一次才有奇效。但智慧的班主任的超常规方法不仅不是偶一为之,还会经常涌现,因为产生这些方法的源泉不会枯竭,只要班主任工作在继续,他对教育的思考就不会停止,突破与超越,成为一种习惯。
超常规方法只是一种圆融、变通,虽然运用了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但也只是用更为巧妙的策略达到正常的教育效果,不能为达到目的而伤害学生或家长的人格和尊严。
超常规的方法只针对于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境,离开了当时的情境,不太可能重复运用。
既然超常规的教育方法往往不可复制,那么为什么我们还对此特别有兴趣呢?不仅是因为那些很给力的超常规故事有很强的趣味性、戏剧化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我们能透过表面的“超常规”读出实质的“有规律”,仔细分析这些方法的共性和实质,能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以做一些提炼、整理,以为今后遭遇类似情况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如果离开了这个前提,超常规方法的价值就不大了。
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具体的做法。
4、从追求技法到寻找智慧
好多人一直在谈教育中的“大智慧”,但到底什么是教育的大智慧?智慧和技法到底差别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需要弄清楚。在很多案例中,作者都是在说:这是教育智慧。似乎说智慧就比谈“技巧”高出一等。但事实上,很多案例,包括本辑中选编的一些,我们很难辨别清楚这是技巧、那是智慧。也许,智慧与技巧的差别仅在毫厘之间。
但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差别虽小,却是决定性的。以我个人的判别,智慧和技巧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出发点。技巧只关注技术层面,很少涉及对人心灵的影响,它以解决问题为最高目标,为达到目的可以采取任何手段,而我们把这些手段从人的成长的大背景中剥离出来,既不了解前因,也不考虑长远的影响,只是将其总结为什么什么法,这种技法就是没有价值的。因为说白了,聪明一点的人都会想到一些取巧走捷径的方法,我经常说魔术人人会变,各有其奥妙不同,如果把这些作为班主任追求的目标,当然就是剑走偏锋,甚至南辕北辙了。
教育智慧产生的源头是对学生的爱,有了爱,就会为教育对象的健康成长苦苦思索,自然会有智慧,做教育时产生的奇思妙想当然也会不绝如缕。小爱产生小智慧,大爱产生大智慧。大智慧不一定很巧,甚至看上去有些愚笨,但从长远来看,对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为学生从教师那里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受到教师人格的影响。是以,班主任做教育的境界决定了学生发展可能达到的高度。向往卓越的班主任应该把追求教育境界,以发展人为目标作为努力的方向。
班主任们只有摆脱了对技法的追求,才有可能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每个人成长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但一定都需要一些时间,时间和经历的积累影响了思想的厚度,但更需要思考,反复在同一层次上操作根本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学无止境,追求无止境,当我们达到这种境界,很多教育的灵感和方法会不断涌现,对教育手段的运用也达到信手拈来的程度。
对事情的处理看似无法,甚至和传统的做法背道而驰,但细想来,那些超常规的做法却恰好暗合了某些教育规律,他遵循的是人成长发展的“大法”。正是尊重了人的个性、注重了教育行为的实效性,才产生了教育的个性。
陶行知先生著名的“四块糖”的故事是一个经典的超常规教育案例,看过的人都佩服陶行知的教育智慧,但如果陶先生不是从真正关爱孩子的角度出发,这样的“技法”是怎么也不会想出来的。在现实中,我们也有班主任效仿陶行知四块糖的做法,效果却正好相反。失败的原因何在?是因为孩子还不能感受到我们的爱和良苦用心,利用了我们的善良和宽容掩盖了自己的错误,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
由此可见,更换了具体的情境,离开了对学生的爱,技巧不仅不能帮助我们教育学生,反而会让我们的教育蒙上了功利主义的色彩。
教育需要运用一定的技巧,但技巧绝不是教育。
【班主任的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精选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