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1
假期,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佩服李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对待学生的真诚,书中所描述的真实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呈现在我的脑海中,处处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一、教育,必须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答案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常言到:“琢玉首先要爱玉,育人首先要爱人。”爱学生是教好学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
教师用“爱”的眼神、“爱”的语言、“爱”的行动把知识和做人传递给学生,当面对一群纯洁的孩子时,我们只有正确地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浓浓的师爱洒向他们,用爱滋润学生的心田,用爱开启学生心灵之门,我们才能完成我们肩上的神圣使命。我相信,今天在学生在感情上多一份投资,明天学生定会在学习上多一份收获。
二、教育,必须用心灵去赢得学生的心灵
李镇西老师认为,真正的民主教育,要用心灵去赢得心灵;民主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所以,他觉得真正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是不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尤其对待一些“后进学生”,更要从每一个人独特的精神需要入手。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自然就必须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待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闪光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虽然有缺点,但我也有亮点”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是一种由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将会感到无比幸福,而学生也会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之舟才会驶向成功的彼岸。
三、教育,仅有爱心还是不够的
教育家们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失去了爱的教育就像池塘没有了水一样。也有俗语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但在教育实践中,脱离了方法和艺术的纯粹的爱的教育,有时也会像鸟儿失去翅膀一样,变得苍白无力。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的有所不同。李老师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真正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说困难其实也不难,只要你真正爱他们,你会发现他们会爱你爱得更深、更真切。当爱与责任存在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会变得无坚不摧。
作为一名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但更需要爱。爱,是教育的源泉,让我们以李老师为榜样,真诚对待每个学生,切实感受他们心中的'喜怒哀乐,走进学生的心里,做他们真正的朋友。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2
寒假,我捧起了学校下发的《爱心与教育》一书,认真研读,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感动人。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处于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学习时期,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处于形成阶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发展,充满生命活力和潜力。这段时期的教育影响远远越过该阶段而扩展到终身。因此最需要老师对学生的爱,懂得儿童时期对生命的独特价值,并善于开发其生命潜力。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动人的灵魂,无法引起人的共鸣,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爱心和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喜欢前者。学生们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师生间的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爱学生就让我们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吧。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爱去赢得爱,用爱去化解许多的矛盾。爱我们身边的人,无疑是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也懂得去爱护和关心别人,尤其是当老师的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性格还没有定型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爱的滋润,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心也一定会影响到日后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曾几何时,看到书上有几句话:“不会对别人宽容的人,对自己也不会宽容的;不会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爱你的!”总相信你负出的爱越多,你也会获得越多的爱。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3
这个暑假读完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撼;被他用全身心的爱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与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的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在恰当不过了!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在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
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有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4
在读《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之前,其实我对李镇西老师是一无所知的,所以翻开书之前,我先在网上了解了李镇西其人。始知他是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这本书亦是他三十年教育经验的集大成之作。于是,怀揣敬畏与期待,我开始了拜读之路。
李镇西老师说:“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可能因为同是教育工作者的原因,所以对李老师的这句话我感悟尤其深刻。
看着我班的孩子,我总能想起自己的孩子。所扮演的角色一直徘徊在老师与妈妈之间,所以我总能原谅他们偶尔的懒散与顽劣,经常的调皮与失误,两年相处下来,孩子们下课总会围到我的讲桌周围,叽叽喳喳的讲一些同学之间的趣事、故作神秘的给我爆料一些小秘密,更有甚者,打听我的一些生活琐事。每每这时,我总是额外开心,觉得和一些隔着差不多七八个代沟的小屁孩聊天,自己的皱纹都舒展了,何乐而不为呢?又放松心情了,又打探了班里的内幕。
课堂上,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会因势利导,让自己变得时而可爱、时而搞笑、时而温柔、时而严肃,让学生在我的角色转換中把枯燥的学习变得兴趣盎然;课间,看到孩子们在操场运动、跳皮筋,我也会参与其中,和她们一比高下;在孩子们向我问好时,我一定大声地回应她们;在气温骤变时,我会下意识地提醒她们增滅衣服;他们生病的时候我会递一杯热水,做错的时候我会耐心教导,伤心的时候,我会摸摸他的小脑袋,取得好成绩时,我会和他们一起分享快乐!
偶尔,讲桌上会有一小包零吃,一个苹果;偶尔,办公桌上会有一张小小的卡片;偶尔,烦闷时,会收到他们关心的目光。我知道他们是敬畏我的,因为爱我,所以敬畏。我也爱他们,因为每一个孩子的童心都是干净的、纯洁的,值得我去爱他们。所以,我愿意用我的爱心去滋润他们的童心,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涤荡自己的灵魂。我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走进她们的情感世界。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5
这样的故事每天发生在我们祖国大地,重复的发生着,只是未成有所记入,是啊这就是我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
李老师的一个一个鲜活的故事,记录着一名教师的生活细节,他是我们老师的典范,我们的学习楷模,学生能有这样的老师,是学生之福,学校又这样的教职工,是学校之福,我们祖国有多点这样的老师,学生何愁学不好,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决定未来,,古人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祖国的强盛,孩子的未来就掌握在我们手中,想想责任重大,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唯有向李老师学习,热爱教育,用心做好教职工作,方能对得起自己的本职。
就爱心与童心论具备这样的素养
我们都从孩儿时期到现在的过来,都晓得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自己的心理变化,孩时期,大人的话大多都是生硬的,没得味,孩时的同龄人之间方才是经常玩乐学习,相互之间交流才没得隔阂,现如今,作为基层教职工,能亲近孩子的心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亲近学生,这样才能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主的学习,提升学习的热情,培养学习的兴趣,万事皆是如此,只有自己有了兴趣,才能更加投入从而学而不厌,爱是长期的,当然了,正如李老师说言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然而,有时候师生之间相互的感情并不一定有着明显的直接的“教育功利”目的。因为如果师生间建立起了感情的良性循环——教师经常想:“这么好的学生,我怎么能不想方设法地把他们教好呢?”学生经常想:“这么好的老师,我怎么能不好好听从他的教育呢?”那么,我们的教育已经现出成功的曙光
与所谓“后进与优秀学生“对待
其实我们人人都想受到关注,不光是学生,人人亦是如此,只是每个人所使用的方式表达不一样而已,但是每个人又有私心往往自己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有些学生在一段时间的追求与现实中往往会比较重失去追求更多关注的动力,有受同学之间的排挤,评价,有受老师的评价,有受家庭的教育,在如何其中一环幼小心灵受到打击都会产生不确定的情绪,小小问题长期积累从而带来对学习的厌倦,所谓后进生便产生了,为此得孜孜不倦的走进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只有学生知道,我们还是重视TA的,在排除孩子的心里的导致厌学的初始缘由,能够有定期的心灵沟通很重要。好的评价,多多的鼓励,从而心灵上是积极的,阳光的,优生自是,分数并不能代表综合,正如李老师所言教育也不能太过注重分数,只有德智体综合发展,培养学生的多才性,发掘孩子的兴趣所在加以引导,这才是我们所要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6
今天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作品《爱心与教育》,让我深深地震撼,内心很是不平静。让我明白了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通过李镇西老师的作品,让我明白了,缺少爱的教育,注定是冰冷的、空洞的,是没有灵魂的。如今,一些优秀学生历经寒窗苦读进入名校,个人条件优越、不愁吃穿用度,却时常感到内心空洞,锁定不了真正想要的目标,找寻不到生命的意义和前进的动力,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一样。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太在意成绩分数,让教育变得僵硬,结果孩子的成长过程负重不堪,缺乏爱的滋养。这也启示我们,要投入感情、投入真爱,在课堂教学之外热情关怀、慰藉心灵,以人的全面成长丰富教育的时代内涵。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只有像春蚕吐丝那样竭尽心力,像蜡炬成灰那样发挥光热,像和风细雨那样滋润心田,方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用真情换来真心。当然,爱的教育并非爱的纵容、爱的泛滥。点燃爱、激发爱、播撒爱、守护爱,在爱中感悟生命、收获成长、止于至善,这样的教育,必将使人终身受益
同时,严与爱是相辅相成的:
一是要严而有理,对学生的真爱要体现为既对学生有种种严格、严厉的要求,又不损害学生的生理心理,让学生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接受。
二是要严而有度,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要求都符合他们的身份、年龄和特点。
三是要严而有方,只有方法得当,严格才能在教育中奏效,才能培养和训练出出色的学生。四是要严而有恒,教师最忌对学生一时紧一时松,说了就不再检查,再无动静,以后再怎样要求,学生都不会重视,教师的威望也会因此受损,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爱的滋润会让孩子们生根发芽结果,爱生如爱子,从此刻做起。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精选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