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师课堂转型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课堂转型心得体会1
转眼间我校的课堂转型工作已经进行两年多了,在这两年多来我深深体会到了它的实效性,现是本学年的课堂转型工作心得体会: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虽然一节课可能探究的问题不多,表面上看很多东西没讲,但是学生能够深入的来思考问题,有些问题不用你讲学生可能已经自己思考出来了。当然,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我们要在方式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他们如何预习教材、如何探究问题、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借助网络学习、如何小组合作、如何带着导学案,带着困惑走向课本,走向课堂,走向老师,走向成长。
在这种创新模式下,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我们的语文学科有深刻的认识和体悟,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思路,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能够用自己的所知所学去解决问题,探索问题,而课堂,也势必高效。
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灵感的人,不是地里的庄稼。课堂不仅仅是老师讲授知识的过程,更是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感、有所悟的过程。高效课堂要求教师由过去的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时候并没有这样做,还是习惯于给学生全方位的讲授和灌输,惟恐自己不讲学生就不会。一股脑儿的把自己知道的知识、方法一步到位交给学生,可是结果往往是一个问题讲了好几遍学生都不会,不但知识学不会,三年初中下来,根本更谈不上形成学科素养了。
下阶段努力方向:
1、备课前多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结构,重点与难点,考虑教法,课前认真做好准备,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实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不断提高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
过程。课前精心备课,课后认真写反思,记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性学习,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这样的探索实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做到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
3、彻底改变了过去单一用分数来评价学生的方法,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学习热情,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课堂转型心得体会2
12月29日下午,莲都区中小学不同学科的老师在师校徐老师和曹老师的带领下前往省城杭州进行了为期4天的学习。
几经辗转,终于到了省总工会学校安顿下来了。紧接着就是晚上的讲座,由杭州市丰潭中学校长林久杏给我们讲《课改从理性到悟性》。一听说是讲座,大家头都大了。不过林校长结合实例,娓娓道来,让我明白了一节真正的优质课应该是:
1、符合课标
2、符合学情
3、学生在单位里尽可能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从他的事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尽管时间到了,学员们还是意犹未尽,希望林校长多给我们讲一些,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真不愧是一次优质的讲座。
11月30日,我们参加了西湖区教育系统第四届学术节。早上是语文特级教师关景双院长给我们讲《主题式课例研修行动》。关院长经典语录:工作立场决定学习需求,真实案例催生鲜活经验,行动反思成就专业教师,名师就是学科的明白人。课例的观察点:
1、简化教学目标
2、优化教学内容
3、细化教学环节。
我们平时在教学是往往会犯这样的错误:粗略确定教学目标,对于教学内容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做到一课一得,生怕说太少了。教学环节没有明确具体的步骤,缺少主题。正如关院长所说,我们的教研多是教学事务,少有研修成分。下午的教研组建设,让我们见识到的省城老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本领,感叹教学手段变化之快。当我们莲都的教师还在努力学习电子白板时,省城的教师已经运用微课了。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不学习就要落后。
12月1日是我最期待的日子,因为今天终于可以进入课堂聆听老师上语文课了。求是和家园的两位老师虽然只有4—6年的教龄,但看着却非常的老练,不管是课堂的组织还是学生习惯的培养都非常的有条理,符合学生的学段特点。我们听后收益颇丰。
12月2日早上,前往杭州学军小学紫金港校区参加“西湖区教育系统第四届学术节之优秀科研成果推介活动”。这里的教研组活动真正体现了“以课题带动教研,以教研推动教研”。我们平时做课题只是单纯地为了做课题,并没有将课堂与教学结合起来,而这里的老师以课题带动教研,实现做课题的意义。试想,如果我们每位老师都能将课题与教研结合起来,那么必将对我们的教学有指导意义。
四天的学习很快结束。带着一丝劳累,带着一分收获,带着一份思考,我们踏上归程。期待下次能有机会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教师课堂转型心得体会3
教语文,究竟是为了什么?教什么?怎么教?以学定教,为什么总是被以考定教的模式掩盖?练习化,思维路径化的导学案为什么会大行其道?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这个引导者究竟把学生引到了哪里?也许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静下心来想,静下心来写,静下心来看看自己曾经认为是万金油的答题套路,让学生学会的真的是“语文”吗?曾经也在案例中写过,感悟这种东西应该是自然地油然而生,我们在阅读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有所感悟而费尽周折引导学生,学生最后得到的不是情感、思维的碰撞,而是格式化的所谓“答题思路”。作为引导者的我们,可能无法逃脱现有评价体系的束缚,但适当的反思一下,能做的,还有许多。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甚至只是短短的40分钟,都能在点滴之中帮助我们。我们是学习的引导者,可现在,我们的高度有时不是决定,而是限定了学生的高度,因为,教给学生的所有知识,都是我们的。
在学生时代,最爱上语文课,因为喜欢,也更因为上课轻松,如今身为老师,却越来越怕上语文课,越来越不会上语文课。说是我们的教学都为了学生,可是越到期末,越是感觉我的教学都是为了考试,也许在一定时期内部分学生的`成绩有所增进,但当题目一灵活多变,便出现答非所问、生搬硬套的回答,这些,并非出于我的教学初衷。
“学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兼以教师的学习积淀,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有效参与性,激活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说来简单,却是极其考验教师的能耐。要有静心的专研能力,体会文本的内涵,理解不同文本的教学侧重点;要有极强的观察力,洞悉学生的学习起点;要有较强引导力,适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点拨、引领;要有较高的文学底蕴,能应对学生所问的点滴……
对于“学为中心”的课型要素,抛去客观的理论依据,在我看来,最为重要的是教师个人的主观要素——真正把学生放在中心,放在心中。只有我们教师将学生放在心中,作为教学的中心,而不是关注课堂是否流畅,是否发挥出教师的全部教学水平,是否完全展示教师的基本素养。那么我们才会真正了解学生所需,教对学生,让其学会学习,明确散文教学着重于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诗歌教学着重于体味字词的意境与情味,文言教学着重于在积累字词的基础上挖掘古语中凝练的意趣……我们才会真正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研习,增强自身的积淀,以我们实实在在的博大随时供学生提取、发扬。我们也才会在课堂中更多关注每一个学生在40分钟内思维的变化,关注学生是否通过我们的引导有所收获,有所增长,而不是仅仅记住了答题的模式,禁锢了他们。我们也才会不拘泥于考试的分数,为教授答案而进行所谓的语文教学,折磨了学生,同样也打磨掉我们自身对语文的热爱。我们也才会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渐渐减少对我们教师指导的依赖,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学为中心”教学定位已走上它的漫漫之路,其中的模式方案想必还需要更多具有前瞻性的前辈们琢磨、探究,对我而言,也许无法归纳出可行的建议,但我愿更为清晰地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语文课型要素的确定前筹备好自身的主观要素,为之后的教学实践做好厚实的准备,相信在心中能真正确定教学为学生的理念,一切的研究、实践便具有了明确的指向性。
以上是我的点滴感想,也许过于理想化,有悖于现有的考试模式,虽然目前我无法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我坚信,有着自己独立思维能力的学生,面对考试,也是能游刃有余的,除却考试以外,更能让一些说不出的好处栖息在他们的生活中。
教师课堂转型心得体会4
夜来秋雨后,秋气飒然新。一场秋雨过后,整个滨州市更加洁净更加清新。我很有幸参加了在滨州市实验学校南校区举办的滨州市“课堂转型——让学习真正发生”研修活动,一天下来,感觉心灵上受到了较为强烈的冲击,此时,静下心来
上午由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学习共同体研究院谈杨院长先后为我们做了两个不同主题的报告,一个是《学习共同体:为了真实学习的发生》,一个是《以焦点学生学习历程为中心的课堂观察》。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谈院长提到的课堂上存在的“虚假学习”和“浅表学习”现象这一问题。其实这一点我们一线教师都深有体会,课堂上总有一部分孩子表面上看起来乖乖的,坐得端端正正的,一节课下来他可能什么也没学进去;也有一部分孩子看起来挺积极,一会儿读书,一会儿写字,唯独没有深度学习。谈院长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一是教师讲授速度与学生学习速度难以有效匹配。这个弊端对于我们班级授课制来说还是很难克服的,你想,一个班里四十多个孩子的认知水平各不相同,学习能力、学习基础更是参差不齐,你的讲授速度很难恰好与每一个孩子保持在同一个频率上,因此,我觉得我们只能是尽量多的照顾到大多数孩子的认知水平,然后对另一部分学生加以关注,要求也可以适当放低一点,让他们也能在课堂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保障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原因其二是教学内容缺乏挑战性和趣味性。我觉得这一点,是造成孩子浅表学习、虚假学习甚至到厌学的主要原因。这就好像是我们吃饭一样,无滋无味的饭菜很难激起人们的食欲,天天吃难以下咽的饭菜,人们一样会得厌食症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
报告中谈院长针对以上现象提出了“以倾听为核心”的教育生态变革之路。教师只有认真倾听孩子们的需求与内心,会给孩子们充分的心理安全感,他便能够安心安静的学习和思考,才有可能进行深度学习,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变得宁静润泽。而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也对我们在公开课上经常使用的小组教学提出了质疑。学习小组中的分工似乎本身就说明了人的能力是有差别的,因此就会有一部分孩子被边缘化,因为他学习基础不好,因为他不善于表达,于是在分工时便会有意地规避他的这些问题,派给他一些无关痛痒的活计,慢慢的,他也就变得更加不会表达,基础更差,甚至从而成为学困生。学习共同体中,学习伙伴之间是平等的,全员参与,彼此倾听,相互关照,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都会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这就充分保障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这一点,我感觉在下午程春雨老师这堂课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程老师这一节课,从游戏热身开始,给学生
接下来的课堂,并没有以前听公开课的那些环节,没有激趣导入,直接开门见山;没有检查生字词,直接开始学习;甚至没有朗读的指导、文章脉络的分析,一直是学生根据学习单圈圈画画,写想法,做批注,交流,讨论。而程老师的板书更是满满当当,这和我见过的各类公开课、优质课还真是区别挺大的。学习单上一共设计了三个步骤:第一步:提炼信息,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到自己觉得有用的、有意义的信息并做好标记或是批注。
第二步: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学习,有没有觉得很矛盾、反常或者是很不理解,请写下来。第三步:提升情感,通过对这
哦,原来,我们的课堂还可以这样,我们的学习应该是这样……
【教师课堂转型心得体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