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师教育心得体会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教育心得体会 篇1
短短一天培训学习,在转眼之间飞逝而过,很荣幸自己能有参加这次的培训学习的机会,这次的培训充实而意义非凡,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学习是孩子主动构建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二教育的重心是改变孩子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此次培训理论与实践结合,给了我深深的感染与理论引领,在孙建婷老师的讲座中,我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是主动构建的过程,正验证了“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孙老师的讲座内容非常详细,对教材的核心理念等方面做了细致的讲解,还指导老师们如何组织教育活动以及教育活动应注意的问题和遵循的原则,点出:房子是让孩子自己构造,老师搭“脚手架”。
指出幼儿园给孩子的应是主动构建的经验,美国幼儿园给孩子创造的环境是:宽松的、自主的、积极主动地,这也提示我们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根据我们幼儿园的现状,和孩子们的实际情况,要为孩子们创设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与探索的,通过这次培训,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幼儿园教育工作应该基于孩子的终身发展,重点是激起孩子们的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培养孩子们的探究精神。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幼儿教育要面向全体幼儿,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
建构课程将以建构为核心,使幼儿成为课程的主体,使学前教育课程真正成为儿童的课程。作为幼教工作者,确实应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努力学习理论,反思多种幼儿园课程的长处和不足,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幼儿园建构式课程”的尝试和设计,使儿童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体。
第一,我们应把环境创设、家园共育、活动区域活动常活动都视为课程的组成部分,使教育教学活动显示出幼儿园课程自身的特点。在目标方面,根据幼儿自身发展的特点,在多种教育活动中,通过幼儿自我建构来实现。
第二,在内容而言应选择对儿童发展有利,适合幼儿学习的有意义的主题内容,充分让幼儿主动建构。
建构式课程注重学习过程,注重生成、互动、合作,让过程和结果、生成和预设、互动与主动、独立和合作辨证地统一起来,使幼儿和教师共同成长,成为课程的建构者和创造者。我们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会继续努力,不断研究、摸索,使得课程变得更好,更适合于幼儿的发展。
在听了由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第一幼儿园余清海老师讲授的两节唱歌活动课《小闹钟》《快乐的牧羊人》使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原有的不足,以前在设计一片唱歌活动课时,目标确定好之后,就想只要达到了我自己预设的目标,就开始围绕着目标展开自己的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却忽略了幼儿“学”的这个过程,以往教学总是老师在教,实际上是在灌输,往往忽略幼儿学的过程,在余清海老师讲的这两节唱歌课中,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整个教学过程中孩子在老师的引领中在慢慢的构建自己的知识,从易到难,一层一层的朝着老师设计的目标前进,最终实现一节课的目标。
在这两节课的教授上,老师通过设计音乐图谱引领幼儿自己感知音乐的节拍,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思考,主动构建知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高,思维活跃,老师注重孩子对音乐的表现与兴趣,注重孩子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听得能力,注重孩子自主学习音乐的能力,整节音乐课下来,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孩子们学的热情高涨,老师教的轻松自在!
总之,要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是要有爱心、有思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善于思考的智慧型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反思自己的教学,虚心学习各们老师的授课艺术和教学方法,取人所长,补已所短。认真钻研,努力搞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孩子们喜欢的老师。听到了各位同行前辈的经验之谈,我倍感荣幸,在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学习,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教师教育心得体会 篇2
20xx年5月11日,我非常荣幸的参加了xx教育卫体局安排的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在仰慕已久的xx师范大学开启了为期3天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深受启迪,并清楚的认识到奋斗的目标,不学习不努力不行,认清形势,增强学习紧迫感,充分利用机会提升自己的业务,超越自己。
我聆听了专家xx老师的《不忘初心、上下求索》“星”的从教历程,令我触动很深,他的每句话在激励我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不忘初心、上下求索、唯有求索、方得始终,我将用这句话来鞭策自己,在工作上奋力前行。
其次,赵xx老师的《现代教学艺术》报告令人回味无穷,终生难忘。他幽默而富有智慧,以饱满的激情引领我们畅游在教学艺术的殿堂里,独特的观点接近生活,3.0时代的教学方法使人耳目一新,形式多样的课堂彰显了教学的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艺术魅力,我是享受了一次课堂教学的盛宴。深刻体会到现代艺术的教育真谛。我谨记这句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光彩,那就是把课讲“活”。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大胆突破自我,学会改变,每天改变一点,创新之路就会在脚下延伸。
12日上午,xx老师带来《利用心理学原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她以经典的教育理论和具体的案例结合,让我明白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才能利用科学的方法开展工作,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下午,贾xx老师精彩的报告是《最美的风景在路上》,她从解读名师、走近名师、追随名师、学习名师四方面进行讲述,句句话深刻的激励着我,使我懂得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不怕苦和累一遍又一遍的打磨方可获得成功,深刻的感悟出爱课堂、珍机会、常钻研、常锻炼、勤补拙才能从一名“经师”成长为“人师”之路。
各位专家的报告真是精彩纷呈,各有特色,清晰地展示了新的教育理念,从中我深刻的领悟到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超越自我,新形势下的空港人就必须将自己打造成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现存在的价值所在。
通过培训,收获满满,感悟颇多,不仅学到了先进的教学了理念,更是找到了今后努力奋斗的方向,走出去才发现自己知识浅薄,意识到与他人的差距,培训虽然结束了,但思考仍留在脑中,努力钻研教材,改变守旧教学观念,及时反思,以专家的策略与方法为航标,使自己在专业方面很快的成长起来,做一个幸福的教育人。此时要感谢空港教育卫体局为我们搭建的平台,借助平台有了学习的机会,开拓了知识的视野。撸起袖子加油干,不虚度过每一天,不懒散,不抱怨,相信成功的曙光会出现在眼前,我将不忘初心,上下求索走在成长的路上做教育事业的追梦人。
教师教育心得体会 篇3
通过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我不仅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以前的我认为教师就是为社会,为学生服务的,吃点亏是可以吞下去,现在我不会再这么认为了,因为,每个人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平等”的口号不应是嘴上说说而已,落实到实处才拥有意义,否则有法也等于无法了。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前线的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五五普法》不仅帮助我得到她们的所得,也让我有了行为上的准则,只有学习好它才能保证教师享有自己的权利。
另外,教师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应履行一定的义务。在学习了《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五五普法》后,让我更明确,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幼儿服务,让孩子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不讽刺,挖苦,威胁、责难家长。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不穿奇装异服,处处“身正为范”。对于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重每一个幼儿的特点,因材施教。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和教育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孩子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孩子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教书和学习的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还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用《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五五普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
教师教育心得体会 篇4
读《陶行知教育思想》一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意思是说,教育的核心是爱学生。热爱学生是师德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思想的直接体现。陶行知说:“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他要求教育者“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真善美的活人。”爱的教育是少年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因而教育应当充满爱。可是,教师也是凡人,也有喜怒哀乐。当屡次教育总不见效果,当苦口婆心被一再地置之脑后,学生中错误常犯、是非不断,他们都会烦恼、生气,甚至失去信心和耐心。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也会克制不住自己对学生发脾气,但冷静下来又会觉得很内疚,也许他们有很多缺点,也许他们是一犯再犯。一个孩子反复出错,只是说明他自制力差,他们需要的决不是粗暴的对待,而是更大的关怀和更大的耐心。这就要求教师更应敞开爱的大门,接纳每一个孩子,宽容每个孩子。无论他是健康成长的幼苗,还是被风霜侵蚀的小草,都要用爱消除师生间的隔阂,用爱融化孩子心灵上的坚冰,用教师的大手牵着他们的小手,带着他们一路踏上人生的坦途。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教师的工作是单调的,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教师的工作更是默默无闻的。当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住倾颓的教室,扛住贫穷和孤独,扛起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这就充分体现出每一位教师都应拥有了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又有多少教师用他们无悔的师爱在默默中为孩子们铺洒阳光,点燃希望。 既然选择了,就默默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劳作着、战斗着。三尺讲台是他们驰骋沙场的沃野,手拿三寸粉笔站在这三尺讲台之上,他们自豪,他们荣幸。听,新课改的号角已经吹响;看,“和谐社会”重要思想和“和谐校园”指导精神指引着我们与时俱进的脚步。他们手拿三寸粉笔,百舸争流,他们稳站三尺讲台,千帆勇进。 “责任重于泰山”,面对这样的千斤重担,鼓励自己只要大胆去做,生命便会实实在在,只要放手去干,事业便会充满阳光。有多少个夜晚当别人已沉睡梦乡的时候,他们还在拖着疲惫的身体在台灯下回复学生写的心得。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比生命更重要的,那就是责任,是“爱”的责任证明了自己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他们甚至用鲜血和生命维护了师尊,铸就了师魂,谱写了一曲曲人民教师的壮烈凯歌。他们,就是陶行知先生思想倡导下的中国教育的一代杰出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陶行知先生以“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的彻底献生精神,把满腔热忱和真诚爱心倾注给每一个青年学子。一个“爱”字贯穿了他的整个教育思想,要教好学生,爱是基础,爱是主流。只有心中充满爱,才能真正做到用爱去教导学生。每一位教师要努力地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武装自己,塑造自己完整健全的人格,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把教师工作看成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工作的信念。从现在起,用心用爱去做每一件事情,让爱传递。
教师教育心得体会 篇5
《爱的教育》是通过埃德亚米契斯的儿子的日记改编的。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四年级男孩恩利柯的眼光,讲述了从三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7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还包括父母为他写的许多劝诫性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9则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通过塑造一个个看似渺小,实则不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心中荡起一阵阵情感的波澜,使爱的美德永驻读者心中。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看了这本书我感受很多现在把我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恨铁不成钢”的爱,某些教师抱着对学生“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的态度,对学习和品德行为不够好的学生,一味批评训斥,甚至采用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这样的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因为,青少年的叛逆性很强,教师这样教育学生,只会让学生加大恨老师,使其品德行为就更为放荡,日益失掉争取进步的信心。我班有这样一个学生,他有厌学的'情绪,上课常走神或做小动作,作业糊涂至极,甚至干脆不做。我屡次直接严厉地批评了他,没想到他不但不思悔改,情绪反而更加抵触,一副天不怕地不怕、毫不在乎的样子,我差点为之气昏。过后,我头脑冷静下来,回想自己的言行,才吃惊地感觉到对他的态度过于偏激并且简单草率。后来,我重新从另一个角度支观察揣摩他,抓住他爱表扬的特点,尽量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当他老毛病再犯时,不是再一味批评他,这样一来,他可来神了,身子坐得挺直,集精会神,那节课的提问,他回答得正确而且声音十分响亮,课后的作业也做得不错。所以,经验教训让我深深觉得,做老师的不要动辄就批评学生,或用单调的罚抄、罚背、体罚等来对付学生,因为这种表面看似乎“爱之深”,但实际表现出来的却是“恨之切”的行为,常常给学生带来身心的摧残,学生也是一个有独立人格尊严,拥有为人权利的人,当老师兵贵神速或践踏了他们为人尊严和权利时,学生就会产生越批评、越惩罚、越偏跟教师对着干的逆反心理,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学生不尊重的态度和行为,都是应当予以遗责的。
二、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让学生一口吃成胖子”的爱。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考试是教育结果检测的手段,考试是为教育服务的,但由于社会总是用考试来检查、评价教育的结果,并以此为依据来区分各个学校教育效果的好坏,决定学生的升学率。由此,大部分教师为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大幅度采用题海战术,大量的作业让学生简直喘不过气来,教师却不为之所动,仍不知疲倦地搜集资料,绞尽脑汁不停的出题,让学生不分昼夜地做!做!做!学生考试成绩好,教师就高兴;学生考试成绩差,教师就不高兴,甚至大发脾气,责怪、漫骂、歧视等相继出现。这样的教育只会造成学生对学习恐惧的心理,日益把学习当作苦差事。试想一下,成年人工作一天下来,尚可会觉得疲累不堪,一下班回家还可以停歇下来休息,悠闲地坐在沙发上听听音乐,看看电视。而学生一整天除了上课时间外,课后还有大量的作业在等着他们,甚至连星期六和星期日两天休息日都不例外:背书、作业一大堆,学生真是比大人还忙累!长期下来,学生吃得消吗?知识掌握得了吗?这样的教育适应现当今的素质教育吗?答案是显而易见。
三、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只重优差生而忽略中间生的爱”。一个班中有几十个学生,先天条件、心理素质、文化素养、学习成绩不可能完全一样,总有强弱优差之分,当然,也就有夹在优差的两头的中间生。有些教师重视的大都是冒尖的“两头”,由于应试教育的泛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少教师总是比较喜爱品学兼优的学生,少数开学有望“尖子”平时对他们总是给予更多的注意和关心,甚至常开“小灶”而“转化后进生”已引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全社会的重视。因此,“厚爱” 后进生,关注后进生,促进后进生转化是教师必须坚持不懈的工作,而处在“中间层次”的学生,学习平平,能力一般,平淡无奇,没有出众的表现,但也不会带给老师麻烦,不少老师常常任其自然,对他们的长处熟视无睹,对其缺点了心不在焉,使“中间生”处在“受冷落的尴尬之境地,” 这样“中间生” 就容易因被冷落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他们中一大部分人就会对周围的事物反应冷淡,学习的劲头也不高,参加集体勉勉强强的,他们心里认为“没人注意我的存在,干好干坏一样。”其实,这些学生最渴望的是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关心,哪怕是一句简单的表扬,一个关节的眼神,一声亲切的问候,都会带给他们很大的影响,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一位教育家说得好:“教师应当把爱心分给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那些平平常常的,不声不响的学生也是需要关心、重视的一群,他们身上的“亮色”也需要老师去挖掘,他们同样渴望着老师鼓励的目光和赞许的点头,还有善意的批评。
教师对学生的“爱”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呢?我想这里存在着一个“爱”的方式方法的问题,以及如何表现教师的“爱”的问题。我们要改变对学生强制的爱、盲目的爱、粗暴的爱、变味的爱。
教师教育心得体会 篇6
新课程给了我们教师机遇,同时对我们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必须更新知识结构。新课程内容的出现迫使教师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准确把握任教学科中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存。新课程还要求教师必须有开发课程的能力。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和校本资源,充实教材内容。教师还必须发展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为老师独尊的架势,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为此,新课程倡导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通过继续教育有学习我觉得,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十几年的寒窗苦换来的是一张录取通知书,没有朋友,没有刻骨铭心的体验,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对生活的热情,没有稳定而深刻的兴趣和爱好,这样的学生将来怎样生活在社会中,前途可想而知。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这是我在此次培训中的一点点收获和体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实施上我会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尝试全新的教学方法,我相信,课程改革后一定会培育出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
教师教育心得体会 篇7
南通特殊教育中心的同仁对特殊教育认识非常深刻。他们认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从事的是塑造人类灵魂工程中最为艰辛的工作,这项职业神圣而又光荣。南通特教中心的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他们把爱作为推进自己工作的原动力,把爱融进工作的各个具体的环节中,坚持特殊的思想观念,采用特殊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教育学生,传授知识,帮助残障孩子逐步适应最少限制的环境,尽最大的可能,使残障孩子可以与正常儿童一样参与学校的学习活动,以达成能适应正常生活的目标。
南通特教中心的老师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特别注意坚持一个“爱”字,突出一个“特”字。他们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在特殊教育事业中去追求、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通过各种具体的形式努力把“爱”落实在敬业的实际行动中。
在这里,爱是一种温暖,体现在教师们柔和耐心的言语中和关心爱护的行动中;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帮助残疾学生改变自卑心态,树立自强自立信心的强大动力;爱是一种纽带,一种师生联系、增进情感的纽带。在南通特殊教育中心,爱,集中体现在关注学生的成长方面,学校教师关注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关心学生的实际问题,如关心他们和正常人的交流如何畅通的问题,解答他们思想中的困惑,等等。爱是南通特教中心教师影响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特殊手段,他们坚持对学生施以母亲般的爱,时时刻刻把爱倾注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爱,对学生施以教育教学就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南通特教中心的老师们在工作中注重突出“特”字,认真研究特殊教育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按照特殊教育规律办事,提高特殊教育教学效果。
一是有一个特殊的思想观念,积极面对特殊教育任务的艰巨性,勇于克服工作的巨大困难。在具体的工作中,有一个特别不怕苦、不怕累的思想状态。他们相信自己的教育对象也能和正常人一样,能学习,能创业,有作为。对残障孩子特别照顾,热情关心,帮助他们努力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尤其是帮助他们树立起自强自立自信的决心,帮助他们树立人生追求的目标。
二是善于使用适合的特殊教育教学方法。他们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既清醒地看到了他们先天不足的一面,同时又看到绝大多数孩子特别聪明的一面,在教学中注意选择有利于学生克服不利因素发展其聪明的一面的教育教学方法。
教师教育心得体会 篇8
今天,我在《学前教育》杂志上看到这篇文章。是文章的题目首先吸引了我,引起我强烈去阅读的兴趣。因为在我们以往的惯性操作中,认为只要制订好计划,班内三名教师认真组织实施就可以了。教师就像一根指挥棒,指到东孩子就得向东,幼儿完全不知道教师有什么安排,幼儿是一个盲从的状。所以我们各班级在每个活动前后的环节衔接很乱,幼儿常常在班内追跑打闹,教师要一刻也不能闲的看住孩子,要孩子集体的喝水,集体的上厕,幼儿完全失去了自主,没有自主的空间。
针对课间自由活动混乱的局面,作者在文章中是这样反思:我们给幼儿自主的空间了吗?我们有提供给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做事的条件吗?幼儿知道在这个环节可以做什么吗?于是,作者在每天的活动区讲评时都将问题抛给孩子:“活动结束后我们有什么事可以做呢?”洗手、小便、喝水等等。“小朋友做事有快有慢,需要我们等待,这个时候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呢?”根据孩子的回答,按照孩子的想法,作者在教室中丰富了一些简易活动材料。这样一来,活动结束后幼儿可以看、可以说、可以玩,多了许多自主选择的机会,两节活动课间的环节就显得顺畅多了。
针对每次活动在不同的场所,需要幼儿在短时间内一次次搬椅子到不同地方的问题。如何让幼儿预知呢?作者还是把问题抛给孩子:“我们每天上课的地方都不一样,怎么才能让小朋友都提前知道把椅子搬到哪里呢?”通过幼儿的讨论,最后决定用图片的预知方式来告诉幼儿,下一环节要准备什么。于是作者在班内开设了一个“温馨提示角”,每天早饭后都将当天上午的活动要求、场地安排用图片的形式告诉幼儿。如上阅读活动,就放一张书的图片和一张小椅子的图片,幼儿一看就知道老师需要他们搬椅子到上阅读的地方上课。
通过作者这两方面的阐述,我们可以贯通的使用这种方法。在一日活动的其它环节中,如:户外活动前,通过提示牌让幼儿了解去哪儿,站几路队,要带什么?音乐舞蹈要到哪里上?要带上道具吗?数学活动要到珠心算室吗?要带上书吗?等等。做到让幼儿预知下面的活动,了解自己要做的事情,让幼儿从小学会有计划的支配安排自己的时间,形成有序做事的习惯,对幼儿的成长很有帮助。
【【精品】教师教育心得体会模板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