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同道好:
今天简介投射认同理论。
主要介绍四个问题:什么是投射-认同,为什么要学投射-认同,如何在临床上识别投射-认同,如何处理投射认同。
1、什么是投射-认同?
投射-认同包括两个成分,投射和认同。
投射,就是你把你不能接受的东西排除自己的内心世界,“投掷”到外界。
认同,是指一个人变得像另一个人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无意识的模仿。
这两个成分的关系是这样的:认同是投射的基础、平台,也是投射的目的。而投射就是为了完成认同这个目的。
通过投射-认同,你排除自己内心的某些“坏”东西,目的是让自己变成一个“好”人。如纯情少女,就是投射-认同形成的。纯情少女往往自恋,因为她觉得自己非常好,纯情少女的男朋友往往头大欲裂,因为他是个垃圾站,隔三岔五就要接受对方扔过来的坏东西。林黛玉和贾宝玉就是这样的。
这是比较简单的说法,现在我们要看一下比较复杂的说法。
投射-认同有三个作用的领域,分别叫做单元、双元、三元的投射-认同。
单元的投射-认同就是克莱因学派所言的投射性认同。整个过程都是在一个人自己的内心发生的,和外界的其他人没有太大关系。其实在单元的意义上投射性认同就是投射,不过它是比较原始的投射,kernberg把投射性认同和投射区分开来,在克莱因学派的人看来,这叫做画蛇添足。
单元的投射性认同包括这么几个步骤:
第一,分裂。把整个内心世界分成好的和坏的两大块;
第二,投射。把坏的那一块扔出去,认为它不属于自己,那么扔到什么地方去呢?有人以为是扔到了外在世界中那个母亲心里,其实并非如此,而是扔到了自己内心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贴上个标签,叫做客体表象,那么把所有坏东西都扔掉了,打扫干净的那一块地方也插上了一个牌子,叫做“自体表象”;所以大家明白了,所以自体、客体其实并不是一个客观的、不变的东西,而都是表象而已。换句话说都是主观的。投射性认同中的投射也不是说婴儿有本事隔空传物,把他引起焦虑的肾上腺素等物质从自己大脑中扔出来,塞到他妈妈的大脑里面。而是指把内心分成两块,好的、坏的,好的那块是自体,坏的那块是客体。然后接着再分,把扔到“坏的客体”那块地里面的有些东西又拿回来,变成自体这块地里面。这样他的“心田”就有个四块地方,好自体,坏自体,好客体、坏客体。自体和客体本来就是一块地上的,所以说他们是“自体-客体”,没有那么清楚的。
这个分田地、划界的过程叫做分裂,这个不断打标签,把一些东西搬来搬去的过程叫做认同。认同是投射性认同的第三个步骤,婴儿必须把那些扔出去的东西回收过来,因为这些坏东西(一般是攻击性)本来就是他的东西。
弗洛伊德分析过孩子经常玩的一个“fort-da”游戏,就是投射性认同。
举个解释的例子,“你不能接受我是无能的、脆弱的这种观念,你认为无能的、脆弱的那个人是你父亲,可是同时你又的确发觉自己有能力不足的一面,所以你的结论是,你的确无能、脆弱,这是由于你父亲把他的无能、脆弱‘传染’给了你。这是你要表达的吗?”
这是我遇到一个把“坏自体-客体”进行投射性认同的男孩,其实他父亲很有本事,是个老总。
单元的投射认同比较难理解一些,因为和婴儿期的功能有关。不深入患者内心也比较难观察。
其中有个问题要提一下,就是为什么扔出去的东西还要回收回来呢?这是因为一方面其实“扔出去”的那些东西本来就有自己的部分,就像把脏水和孩子一起扔了,最终还是要把孩子捡回来。另一方面,投射性认同带有歪曲性,而这种歪曲性会受到现实的检验。
故投射性认同也不是“万法皆由心生”,和现实有一定关系。
双元的投射-认同就简单多了。而且也是最常见、最重要的投射-认同形式。一般搞临床的,只要知道双元的就行了。单元的更多是和发展心理学以及精神病患者有关。
双元投射认同涉及两个人,投射者,接收者。
第一步,仍然是投射者分裂内心世界,把某些坏东西分割出来。
第二步,仍然是投射,不过这种投射不仅仅是婴儿那种内心的过程,而是在人际关系中把这种投射表达出来。主要有六种的表现――挑剔、抱怨、嫉妒、崇拜、赞美、依赖。所以遇到别人挑剔你,抱怨你,嫉妒你,不必太愤怒;遇到别人崇拜你,赞美你,依赖你,也不必太兴奋。虽然从礼貌上还是要认同一下,或者自我攻击一番,以示谦逊。
第三步,认同。这时候的认同就要多说一些。首先是接收者变的像投射者所挑剔、抱怨、嫉妒的那个人,或者所崇拜、赞美、依赖的那个人。这时接收者的认同,叫做投射性反认同。然后是投射者认同接收者,他也变得像他当初投射者所挑剔、抱怨、嫉妒的那个人,或者所崇拜、赞美、依赖的那个人。如果是前者,叫做负性投射-认同,治疗同盟要出问题,如果是后者,是正性投射认同,移情性好转就是这么产生的。
举个例子,有位患者找我做治疗,把我狠狠赞美一通,开始报喜不报忧,虽然症状缓解,但是其实她的自卑没改善,而且也没有完成认知疗法的家庭作业,对此投射-认同解释是这样的:“在你的眼中,你只要靠近我,你的症状就可以缓解,因为你觉得我总是有一些好方法。所有好念头好方法、治疗的效果都来自我,和你没什么关系。这样我们的关系就像一个脆弱的小孩和他那无所不能的爸妈的关系。我变得越来越自恋,你却越来越自卑。你对我和对治疗的不满也不能表达出来。我担心这样下去,我会变成自恋人格障碍,你可能焦虑症倒是好了,抑郁症出现了。你有什么主意吗,我们可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在后面的治疗中,又有接着的解释,“所以我觉得,其实你看到的那个能力很强的我,那个能够解决很多问题的我,是你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你甚至想要成为一个自恋的人,无所不能,但是你又害怕,害怕成为这么一个人会有危险,你害怕什么呢?”
后来她告诉我,原来她是害怕分离。
三元或多元的投射-认同,其实是俄狄浦斯情结的基础,在这种关系中,对小男孩来说如此,“我和妈妈是好的,爸爸是坏的。可是我又不能没有爸爸,而且我潜意识中其实是想要变成和爸爸一样。”
三元关系的投射-认同一般在家庭治疗、团体治疗、督导、培训班中常见。这个问题及其复杂,放到以后讲。其过程仍然和上面类似,不过其中有第三方介入。而此第三方往往是投射的对象。对此我在一些有关投射认同和家庭、青少年的文章中提到过。
诸位当务之急是掌握二元的投射-认同,此过程的典型内心活动是――
“我好,你坏。可是你和我的关系又很亲密,我不能没有你。我和你一样坏,这太糟糕了吧。”
如果这个过程经过了包容等治疗手段的处理,就变成“我好,你坏。可是你和我的关系又很亲密,我不能没有你。我和你一样坏,这太糟糕了吧。……原来你认为只要坏一点无所谓,那么看来我也可以坏一点点,不过份就行。……原来你不坏,你只不过是个有好有坏的人而已,原来我也不是那么好,我也是有好有坏。那是不是我以前把你看错,也把我自己看错,也把其他人看错了?”
2、为什么要学投射-认同?
如果大家逐渐理解投射-认同,特别是单元的、发展性的投射-认同。
就会知道,对于个体内心来说,世界就是通过投射认同形成的。
所谓客体,便是一个“容物纳垢”之所,便是承受投射出来的东西。客体这个词,object,本意有反对,对立的意思,在动力学中,客体由两个成分组成,一是被投射出去的心理内容,一是外在的、客观存在的人物。
自体或者说,自身(self)是和客体相依存、相矛盾的另外一部分心理内容,没有客体就没有自体,没有自体就没有客体。边缘人格者经常说,“我觉得没有自我。”其实他的心理面也没有别人,什么都没有。
整个内心世界就是通过投射认同建立起来的。任何流派的心理治疗,只要是注重内心世界的,必然涉及到对投射认同处理。所谓无意识、原型、核心信念、自我、客体关系、俄狄浦斯情结、非理性思维,统统都是内心世界的一部分,这些东西在内心世界的建成、传播都离不开投射认同。而任何一种心理治疗,无论是深层次的、系统的精神分析,还是一般的支持性心理治疗,都会涉及到对投射认同的处理。
在治疗中,最常遇到的由投射认同形成的现象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治疗关系,特别是移情-反移情关系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经由投射认同形成的。
移情、反移情、阻抗这些术语其实只是现象学术语,它们只描述了一些现象,并没有说明这些现象的形成机制,了解这些现象,能够让你快速的进行条件反射式的处理,但是如果你明白了这些现象背后的机制,你就可以不再追究到底有多少种移情模式,而可以更加直接快速处理,并且遇到新的`、教科书上没说过的移情现象也知道该如何处理。
投射-认同是一种防御机制,而且是最主要的防御机制之一,其实它是所有的原始性防御机制的总称,原始理想化、分裂、否认、贬低等其他防御机制的名称不过是它的一个侧面而已,其实投射认同便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原始性压抑。据我所知,大家现在所学到的压抑(或者说潜抑)的概念,大部分是指神经症性的压抑,神经症性的压抑是超我认同的一个成分,而超我认同其实是建立在投射认同的基础上的。
二是认知偏差。绝大部分非理性思维、所有不适应的核心信念都是投射-认同的产物。
第三,如前所述,涉及家庭、集体、人际关系的心理治疗必然涉及投射认同。
换句话说,其实投射-认同的现象在临床中你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只不过你不知道这叫做“投射认同”,而在用其他的词语称呼它们。如果你多看一些人格障碍或者重型精神病的患者,你便可以非常清晰明确地看到投射认同的原始面貌,特别是负性投射认同的攻击性会让你感受颇深,对你的内心世界的修整重建有一定好处。
更重要的是,学习投射认同理论可以让你自己保持心灵平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防治感应性精神病。
外科医生的职业病是胃溃疡,中学老师的职业病是下肢静脉曲张。心理医生的职业病就是感应性精神病,这实际上是大家都看得到的,不过不愿意承认罢了。就像粉尘作业的工人经常接触粉尘,难免染上硅肺。心理医生每天接触的都是抑郁、焦虑、创伤、暴力、烦恼、痛苦,其中经由投射认同和内摄认同,自然吸收了许多东西。
正如scharff所言,精神分析界没有深入研究内摄认同,也许是认为人们不愿意承认,其实分析师会认同患者。如果我们吸收、认同了成百上千的患者的因素,而又没有自己识别、消化、包容这些成分,轻则出现所谓的“耗竭综合征”――所谓耗竭综合征,其实就是心理医生们给自己的抑郁障碍取的别名――重则同一性混乱,乃至人格障碍。心理医生的高自杀率一直是榜上有名,相信大家早有耳闻。所以身为心理医生,必然要注意自己的心理保健。及早看到自己的心理病理成分,及时识别自己和患者的投射认同,进行处理。从事这个行业,将会改变我们的整个生活,我们的内心世界、人格特征、人际关系、生活方式必然会被这个行业改变。
二,调节自己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际关系。
即便你不做这个行业,投射认同仍然会在你生活中无处不见,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中。这些关系中的狂喜和暴怒,热爱和嫉妒,冷漠和贪恋基本上都和投射认同有些关系。有时候是你对别人投射,有时候是别人对你投射。
中国人就是靠拉关系吃饭的。这里所谓“拉关系”不是指财物贿赂,而是“情感贿赂”,你总不希望自己的人际关系中太多冲突和烦难吧,那就要学会如何把投射认同转变成理解和包容。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处理分裂和投射认同。
3、如何在临床上识别投射-认同?
最简单迅速识别投射认同的方法就是觉知自己的反移情,一般来说,和投射-认同相联系的反移情的反应有以下这么一些:
(1)感觉自己的“心乱了”,比较焦虑或者抑郁,而且比较难调整过来。而这并不是你工作的常态。
(2)使用过多的、无效的“改变技术”,如解释、认知辩论等。虽然屡次尝试无效,患者不接受,仍然乐此不疲。和患者在“较劲”,而不是治疗。
(3)和患者建立了非常牢固的同盟,但是不是“治疗同盟”。没有治疗目标,出现了很多突破治疗界限的征兆。如经常问候、互送礼物、游说对方亲属根据患者的需求无条件改变等。
(4)拯救幻想。这是治疗师色情性反移情的前兆,对性创伤患者容易出现。
(5)过多的、无效的、时机不恰当的自我流露。甚至要求患者理解自己。
(6)无效的安慰,却仍然坚持。害怕使用改变性技术,或者本来使用改变性技术已经有效,因为患者抱怨自己“冷漠、不理解”就突然转变成全面的安慰。
(7)对患者充满抱怨和恐惧,巴不得他不要来做治疗。他来了又高兴,想要“再试一次”。
(8)没有现实依据突然心血来潮地提出转诊或结束治疗。
其他还有很多现象,不能一一列举。
如果你识别、反思反移情的能力还不够,也可以从患者的反应来了解投射认同,比如患者有以下情况要注意投射认同的可能性:
(1)思维走极端;
(2)付诸行动,治疗同盟被破坏;
(3)对治疗师的理想化和贬低,缺乏现实依据;
(4)对自己生活的现实问题视而不见;
(5)人格障碍、精神病患者,摄食障碍,复合性创伤,多个心理疾病共病患者的投射认同往往在治疗早期就出现;单纯的神经症患者往往在移情好转、治疗后期出现投射认同。
(6)生活中重要人际关系中充满冲突,治疗关系却“看上去很美”。
(7)连续的噩梦或者睡眠障碍。
(8)督导此案例时,督导组出现两极分化。如一派觉得此人正常,另一派觉得是很严重的案例。而这不是督导组的常态。
当然了,如果你对理论比较精熟,也可以直接只记忆理论要点,没必要记忆这些现象,现象是无穷无尽的。从理论上来说,投射认同现象往往有四大特点:
(1)分裂的认知模式;
(2)对分离情景的高度敏感;
(3)控制性;
(4)强烈的焦虑情绪。
和边缘人格差不多,其实边缘人格的内心世界主要就是通过投射认同建立起来的。
4、如何处理投射认同?
处理投射认同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态度,一个部分是技术。
当然态度是技术的基础,可以说是最基本的技术。
处理投射认同的态度是参与观察者的态度。确切地说,是“正念着的共情”。也就是不排斥任何体验、感觉、想法,对任何体验感觉想法平等对待,不加上价值判断,同时专注地参与投射认同的包容过程。
除此以外,态度中还包括对患者的医生的慈爱和温暖。
上述态度其实是长期的人格修养,主要通过接受个人分析,长期接受培训,自我进行正念训练和慈心观想等技术来完成。
技术方面主要是接受技术和改变技术两大组技术对患者。
接受技术中包括了全套的正念训练。以及森田技术等。
改变技术主要是精神分析的分析技术和认知疗法的一些技术。
对投射认同的分析性技术,包括四个方面:(1)对投射认同目的的解释;(2)对投射认同的焦虑情绪的命名、符号化;(3)对投射性幻想的分析和对分裂的认知模式的分析;(4)对认同的分析。(5)对冲突模式的分析。
每个分析的过程我们知道,根据greenson的模式,分为澄清、质对、解释三个步骤。
上述五个方面的解释,特别3、4、5分别遵循下述原则:1首先“此时此地场景中”进行解释,然后进行历史性解释,也就是病因学解释。2精确解释,就是针对细节解释。
具体的解释技术有:沉默的反移情解释,矛盾现实性的解释,此时此地的解释,自我流露式解释,“发声”解释,改观解释,展示性解释,示范作用的解释等等。
这些具体的技术的操作有待以后找机会再讲。其实很多内容在我以前讲的《精神分析实践》中有关精神分析解释学的部分已经讲过。
举个例子,有位患者在治疗中后期说他每次来做治疗就紧张,首先澄清,具体是什么样的紧张感觉?是见到医生紧张,还是一到医院就紧张,这种紧张在生活中其他领域出现过吗?这种紧张具体的感觉是什么。患者说,一见到医生就紧张,觉得医生很了不起,什么都知道,很博学,而且不是见到他的治疗师如此,见到其他治疗师也如此,觉得自己很自卑,很浅薄。离医生相差很远,现在不想来做治疗了,想要结束。这时候作为治疗师的我,首先的反移情反应是自恋,很得意,然后突然就变得很担心,因为他说不想做治疗了,从而进行解释,“你感觉到很紧张,因为在你看来,我和你是不同的两类人,我是博学多才的,很有价值的,而你是知识很少的,没有价值的。对你来说,我们俩的关系是矛盾的,只有一个人可以留在这个治疗室里面。要么是那个糟糕的你,要么是那个完美的我。我觉得你看到的那个我其实不是真正的我,我并不是什么都知道,你看到的我其实你想要成为又成为不了的那个人,有很高的学历,万众敬仰的人。你很恨这个理想的、不切实际的人,同时你又很需要他。……你觉得呢,你的看法是什么?”然后患者就回想到他的母亲对他的期望,接着就可以进行病因学解释。
投射认同的解释很费力,需要很长时间,而且完整的解释几乎是不可能在一次治疗中完全进行的。除非你野蛮分析。
【投射-认同理论入门(演讲稿)】相关文章:
班级认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总结12-18
演讲艺术入门05-06
学院新生班级认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总结03-04
入门中考作文(精选3篇)07-20
入门中考作文700字(精选3篇)07-20
《长尾理论》读后感4篇12-09
理论培训心得体会(通用6篇)10-30
大先生社会理论调查报告12-01
《长尾理论》初中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06-23
教师理论培训心得体会(精选5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