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蔡崇达《皮囊》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蔡崇达《皮囊》读书心得体会1
阅读完蔡崇达的《皮囊》,让我认识到,人的肉体也就是“皮囊是拿来用来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皮囊的人才能成材”。
文中写道作者的外曾祖母,她每次切菜都很用力,有回生生切断一根手指,家人乱成一团,她却像没事人一样。还有一次,在那看似强悍的皮囊下,她曾白发人送黑发人,在挥别女儿时看见一只从菜刀下逃生,洒着血到处乱跳的鸡,她一路小跑出来,抓住它,狠狠地摔死在地上,“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这样的文字,无端让人惊心。这样的阿太,让人敬佩又陡生怜悯。
皮囊,无论再坚实,再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的时候。一旦被揭开,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无助到你不能想象。作者在书中回忆他的父亲,自中风瘫痪后,会突然号陶大哭,会像小孩一样耍赖,发脾气,也会因为绝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紧死”。真正死了之后,他又跑到儿子的梦中,责怪儿子只给他烧小汽车,不烧摩托车,“小汽车我不会开”;跑到老伴的梦中,说他“想骑摩托车去海边逛逛”,要赶快给他。原本带着几许幽默的话,此刻却仿若一枚枚坚硬的钉子,要锲而不舍地楔进读者那柔软的心里去。
作者父亲去世以后,母亲认为他父亲在世有没有还清的债务,就去各种寺庙气球祷告、“通灵”、“请父亲”,表面上是母亲封建迷信,但是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作者母亲对父亲的一种爱,也是在最迷茫的时候找到了一种心理安慰,显示出在那个时候一种无助的表现,这些细节被作者刻画的淋淋尽致。
评论家李敬泽在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我们也都该给自己一个清醒的时刻,让自己从纷扰的尘世中暂时释放出来,看见忧伤,看见人心。
蔡崇达《皮囊》读书心得体会2
近来,同学推荐了蔡崇达的《皮囊》一书,15万字的小册子,我用了3个晚上就读完了。上次这样的高效率还是读余华的《活着》,大约也是这般篇幅。
皮囊一词,似乎总含着几分戏谑,几分禅意,几分洞察。如同《红楼梦》第三回中借《西江月》二词,批贾宝玉“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书的开篇写得很好,也是该书被推荐的主要缘由之一。阿太,外婆的母亲,一个活到九十九岁倔强的裹脚老太太,一个坚持自己用小脚丈量闽南风情小镇街道的老太太,一个历经沧桑,悟出人生真谛“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且近乎神婆的老太太。而这句真谛既是阿太试图留给作者最好的遗产,也是全书的“书眼”。
当读到“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一句时,不觉间想起了陶渊明《归去来辞》中所写的:“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也想到他关于素琴的典故。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他自己每每喝得大醉,面对朋友抚素琴,嚎啕大哭:“我醉欲眠卿可去”。这样的放浪形骸,我想他的皮囊之上,也如素琴一般,纯粹而无丝毫斑斓。然而,他的素琴真的没有声响么?我想答案该是否定的。不信,问问李白。在他的《赠临洺县令皓弟》一诗中:“陶令去彭泽,茫然太古心。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意思是说,自从陶渊明辞去了彭泽县令的官职后,他的心就回归了茫然太古。天籁合鸣都在他的心里,他还何需琴弦呢。
回到《皮囊》一书,除去开篇与后记,作者所写的不过是自己的成长史,因为1982年出生的蔡崇达,与我并无太大的代沟,加之他的行文如同在讲述着一个个邻家故事,又似乎是对这个变化迅猛时代的某种记录。所以亲切感与共鸣,在阅读的过程中,时常发生碰撞。
张美丽、两个阿小、厚朴,似乎都充当着叛逆者的角色,不同的是张美丽与厚朴,“饰演”的是时代叛逆者的角色,两人都被迫自杀:一个最终撞死在祠堂墙壁上;一个拿自己头去撞墙,撞得头破血流。都是撞墙而死,这并不是无意的巧合,而是这堵“墙”着实厚重。而厚朴这个名字也成了莫大的讽刺。
而“饰演”背叛自己阶层角色的两个阿小,是所有篇章中读着最为心酸的。可悲的老家阿小与可怜的香港阿小,最终都回归到自己本来的生活轨迹上,似乎过往只是一场玩笑一场梦。
而在后记里,作者写道:“我在那时候才恍惚明白写作的意义——写作不仅仅是种技能,是表达,而更是让自己和他人‘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让每个人的人生体验尽可能完整的路径。这样的认识下,写作注定是艰难的。”
与我而言,写作是我在中文系留下的根,是情结的选择,也是抗衡孤独的慰藉。同时,也不断地提醒着我常有情怀,而非怀有功利。
蔡崇达《皮囊》读书心得体会3
用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了蔡崇达的《皮囊》。
在《皮囊》在第一页就以一个倔强的裹脚阿太将我拉入了特有的闽南风情的`小镇里,这个满嘴无牙,说话漏风,坚持自己用小脚丈量小镇街道的高龄老太,却在不经意中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那个即使切断了手指,也异常冷静的99岁阿太看尽了世间的苦难与变迁。她说的这句话也是《皮囊》这个书名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所以我们的灵魂才始终有地方可以安放。阿太的去世,留给作者内心的冲击是巨大的,也是从第一个故事开始,奠定了这本书悲情的感情基调。
人生匆匆几十年,明白自己要什么,明白自己活着为什么,在父母日渐老去,儿女绕膝渐远,朋友奔波陆离时,能与爱的人在一起享受生活,才是作者活着的真正意义。
通过作者的叙述,我想作者所要告诉读者的是,其实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以《皮囊》中我很喜欢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对那些我正在爱着或者曾经爱过的人,我希望你们明白,我多么希望付出全部为你们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在我的骨头里,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一路远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
【有关蔡崇达《皮囊》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篇)】相关文章:
1.惠崇《春江晚景》
2.正月崇让宅
5.惠崇春江晚景古诗
6.永崇里观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