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师读书分享的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6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师读书分享的心得体会 篇1
细细品读了朱老师的《致教师》,看着书中的那一个个问题,就仿佛是为我回答的。其中朱老师的一个观点让我尤为感动,那就是:为每个生命颁奖。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值得呵护的。“每个孩子的基础不一样,能力不一样,个性不一样,我们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评价所有的学生,也不能够用一张试卷衡量所有的学生。最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的光芒。
“新教育独特的生命叙事剧令我耳目一新。给孩子们排练适合自己的剧目,感受生命的意义。真诚地为新教育人点赞。朱永新老师说,衡量新教育生命叙事剧是否精彩,不是看学生们的演技是否成熟,布景是否漂亮,而是看学生们有没有真正地演绎出剧中人物的灵魂,把著作的真谛表现出来,每个学生是否真正地投入到剧情之中。人生需要的是“中庸”的智慧,是既有感情,又有思想的“正剧”。新教育生命叙事剧,就希望运用舞台上的“正剧”引导出人生的“正剧”。每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关注每个生命,关注每个孩子,为每个生命颁奖,为每个生命喝彩,是教育的使命。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充分运用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原则。教师请不要吝啬你的表扬。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己的优点的,你要善于去发现,并大力地表扬他们的“闪光点”,所谓的“后进生”并不是他们真的能力很差,而只是他们缺少周围环境的人们给予他们的肯定和表扬。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作为教师时刻要记住这一教学原则,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在你那柔声细语的表扬声中和殷切的期待目光中。
在教学中我都会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尤其是给那些在慢慢进步的后进生们。这些孩子在我的表扬声中,仰起了头,挺起了胸,表现也越来越好。
最后,我想以泰戈尔的一句话用以自勉:“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希望自己能够以这样的态度来为每一个生命颁奖。
教师读书分享的心得体会 篇2
余映潮老师《致语文教师》一书的序言开头是一句希望之语,即“我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充满智慧”。
最近的空余时间,都是在读朱永新的《致教师》这本书,书名很吸引人,内容都是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来呈现,通过朱教授深入全面地思考,解决了我们一线教师的这些困惑。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深究。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一位慈祥的长者正施慧于民。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一个章节“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朱永新教授指出,我们之所以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由于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但作为一位老师,我们更应该记住:孩子的不同,不能够成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所以,作为教师,就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只是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和唤醒。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第一,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
只有老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不偏心、不偏爱、不偏袒、同等对待,对于身心有缺陷的学生或后进学生不能歧视他们。
第二,要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不应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作标准处理师生关系,要给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在这里,“爱”是公正的原则,教师教育学生,必须是爱与严相结合。爱,不是出于个人的狭隘感情或“自然好恶”,而是出于教师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出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感,责任感;严,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理,严中有方、严中有度。教育不是知识的发售、更不是单纯的灌输,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潜心研究教育的自身规律,选择公正合理态度、方法教育学生。
第三,要公正合理地给予学生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评语,规则和分数面前都应人人平等,不循私情和规范准确。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也有几个成绩较差的学生,由于平时老师对他们关注的比较多,与老师的感情较好,在课堂上他们很愿意起来发言,我总是当场肯定他们的态度,给他们一个满意的分数。这样,老师公正的态度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起权威的形象,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差生也同样有,只要留心观察就一定会发现他们的优点,从而改变对他们的态度,这样他们也会对老师有新的看法。
第四,要多鼓励少批评。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平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习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对学生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一视同仁,平等相待,这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相信朱永新教授所说的“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给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一定能实现。
教师读书分享的心得体会 篇3
周国平先生曾说过:“严格地说,只有素质教育才配称作教育。若不是着眼于素质,仅仅传授一些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就只可叫作培训,不可妄称教育。若挂着教育之名而实际上对素质起了压制、扭曲、摧残的作用,那只能说是伪教育和反教育了。”我们也可以用这段话,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和解读帕克·帕尔默的观点——教师自己千万不能失去心灵,也千万不能失去对学生美好心灵的引导。“经师”传授知识技能,“人师”引领心灵成长,这就是“经师”和“人师”的区别。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直面教师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共同体的无限魅力。在这个共同体中,谁是主体呢?既非教师和学生,也非学科或关于它们的课本、解释它们的理论,而是求知者永远聚集其周围的“伟大事物”。那么,怎么来解释这个伟大事物呢?作者做了如下的例举:
“我所指的是生物学的基因和生态系统、哲学和神学的隐喻和参照系、文学素材中背叛与宽恕以及爱与失的原型。我所指的是人类学的人为现象和族裔,工程学的原料的限制和潜能,管理学的系统逻辑,音乐和艺术的形状和颜色,历史学的奇特和模式,以及法学领域里难以捉摸的正义观等。”
这个“伟大事物”也许难以定义,但通过这么多的例举我们应该都能理解。当我们都关注于这个“伟大事物”,为这个“伟大事物”深深吸引和着迷时,教育的共同体就会处于最佳、最优的状态。比如,围绕“伟大事物”而产生多元的观点;对一些现象采用多重含义的解释;欢迎有创见性的争论,没有愤怒和偏见;彼此间真诚相待;体验谦卑,心存敬畏,等等。
就我的理解,教育共同体中的“伟大事物”,其实也造就了所有卷入者的共同愿景和目标,大家专注于“伟大事物”这一主体,彼此尊重,坦诚相对,教师既不是绝对的权威,学生也不会永远不犯错误。为了说明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共同体,作者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位优秀的教师与一群五岁的小孩围坐在地板上,一齐读一个关于大象的故事。透过那些孩子的眼睛,几乎可以看见圆圈的中央真的有一只大象!而且以那件伟大事物作为媒介工具,其他的伟大事物也进入房间,例如语言和传达意义的符号。
教师读书分享的心得体会 篇4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与孩子们的相处,有时觉得很难走进孩子的心,读了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会令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教师读书分享的心得体会 篇5
阅读“小学数学老师”一书,读完后那个,我感觉很多。据了解,本书为无数数学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滋养,也为许多年轻数学教师搭建了成功的桥梁。它是培养教师成长的摇篮。它的风格非常简单明了。教学评价公正,教学计划新颖,教学精湛。它接近教育改革的前沿,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负责人。
在这本书中,我可以理解她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活,乐趣,我能感受到她如何成为一名数学老师让学生不仅学习教科书中的数学知识,还学习如何帮助学生赢得所学知识。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喜欢数学,我喜欢教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吸引我试图找到问题的答案成为贯穿我数学教育的主线。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和能力的获得是永恒的。因此,每个学生的数学教学必须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新课程改革和数学教学改革要求反映了上述要求。数学教学从传统的“交付知识”模式转变为“以学习为动力,以学生为中心”。练习模式。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创造和个性发展将受到更多关注。数学教学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广泛的数学能力将更为重要。
让学生参加中学数学。范老师说,“玩”教数学和数学是学生体验数学和数学的好方法。这对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种好方法,孩子们看到的数学并不是一个严肃的面孔。在教学中,留给学生的作业是制作玩具。结果,老师收到了许多漂亮的模特和学生制作的手工文书,如长颈鹿,飞机,火箭,古董花瓶,未来的汽车等。这让我觉得事实上,我们的作业可以在没有那么机械化的情况下完成,只需保持阅读,阅读和写作,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多地接触生活,移动和玩耍。例如,当我们教授单元的方向和位置时,让学生回家设计校园计划,让孩子们完成各种任务,但这会渗透到学生的智慧和幸福中。
在这本书中,老师还组织学生每年在郊区的性质上玩,但我强调玩的不是一个无目的的疯狂玩法,傻玩,能玩的学习知识和技能。在这本书中,张先生还介绍了一种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感受数学的新鲜和乐趣的方法,以便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的魅力,并把数学联系起来与生活和形成科学探索的精神。
教师读书分享的心得体会 篇6
最近买了一本李镇西教师的力作:《爱心与教育》,回家后仔细阅读品味,在读到其中反映李镇西教师心声的《做的教师》一文时,时时被李镇西教师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所打动,现摘录一些精彩的片段以自勉。
所谓“的教师”,不是与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教师相比——他们的人格、学识、本事乃至天赋,我是永远无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能够和自我比呀!也就是用今日的李镇西与昨日的李镇西相比——我今日备课是不是比昨日更认真?我今日上课是不是比昨日更精彩?我今日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日更诚恳?我今日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日更机智?今日我组织班团体活动是不是比昨日更趣味?我今日帮忙“后进生”是不是比昨日更细心?我今日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日更丰富?我今日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日更深刻?今日我应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提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日更虚心?我今日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日更冷静?每一天都不是,甚至每一天都有遗憾,但每一天都这样自我和自我比,坚持不懈,我就不断地向“的教师”的境界靠近。
我是为谁而工作?为同事的好评吗?为校长的表扬吗?为奖金吗?为职称吗?这些对我来说当然也重要(可见我也并未“脱俗”),但如果这些与学生的评价产生了冲突,我心灵的天平指针首先倾向于学生一边!在我看来,一个教师是否“”,第一应当看学生的评价,教师因学生而存在,我当然也是因我的学生而存在。
培养学生开放的思想——一种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种高屋建瓴的文化视野,一种不畏权势的民主意识,一种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
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能够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能够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能够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能够最乐观
李镇西的话说得多富有智慧和哲理啊,道出了他的心声,也说到了我的心坎上,它是我以后工作的航标灯,指明了我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教师读书分享的心得体会 篇7
读了《一份个性教案》这本书心中有一些体会,深知要当好新时代的老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老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师生关系主导在老师,据有关调查证明,老师的行为和态度是决定师生关系亲疏的决定因素,70%以上的受访问者认为影响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在于老师,66%的学生认为自我和班主任的关系还能够,24%的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因为老师和蔼可亲,或是因为自我学习好老师喜欢。只有少量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不太好,原因是因为自我的学习成绩不好或不守纪律。过去那种认为师生关系情同父子母女的传统认知受到了挑战。而且,师生关系和学生理解教育程度有必须的联系。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们与班主任的关系出现趋于平淡的趋势,也就是说年级越小、学历较低的学生与班主任的关系越好。而学历较高的大学生,他们生活学习独立性更强,与老师的接触机会较少,彼此可能缺乏互相了解的机会,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自我与班主任的关系一般。
一、师爱最为公众期盼
老师就应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自我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树立较高的威信。
老师要重视教育法规的学习,具有依法执教意识,以及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辨识力,要尊重学生,不得变相体罚。
老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老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如老师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备”、“严格负责”,又要“幽默风趣”、“热情活泼”;对老师素质,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的“幽默”、“热情”、“机智”等特质;对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礼貌”,又要有“举止优雅”、“谈吐高雅”等较高素质修养层次的追求。
老师要注意提高自我的思想修养。老师要严格要求自我,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老师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职责感。一名称职的老师要以对历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热爱学生的老师最受欢迎学生渴望的不仅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
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因其实是师生之间缺乏正确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造成的。其实老师都是本着教书育人的态度来要求学生的,他们把学生当做自我的子女来看待,基于恨铁不成钢的想法,老师期望每一位学生提高自身的潜力,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到达他们所期望的目标。老师严格要求学生是为每一个学生着想,老师本身并不能得到任何的回报。学生就应正确地理解老师的行为,不要产生厌学和反感老师的情绪。绝大部分学生还是很尊重自我的老师的,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对老师不是很尊重。不尊重老师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比如学生见了老师不说话,上课时光吃东西,不服从老师的管教等,这些行为应当坚决的制止。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理解和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老师的理解和尊重。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批评时挖苦、损伤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老师应把握批评的“度”,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
参加了多次的教研活动,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无论是哪个年级的学生,都期望自我能碰到好的老师。作为学生,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老师。作为老师,也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学生。所以,要做一个让老师和同学都愿意接近的学生,或者要做一个让老师和学生都愿意接近的老师,你本身就应当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二、老师要经常自省
我认为老师这项工作,体现师德的意识是很强的。为人师,不仅仅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对科学负责。如果马马虎虎教学,也能够应付过去,这只是敷衍塞责履行教学工作。如果我们养成了自省精神,就能够在一日工作完了之后,自检一下自我是否尽职尽责。反省自我能够激励自我,这是积极进取的表现。一个人,贵在自知之明,这需要有自省作为手段。不“省”,自我就不明白自我长在哪里,缺在何处,一个人缺乏自知之明,容易骄傲自满,时光一长,就会脱离群众,就会退步,就会降低自我威信。当然,只有自我努力才是唯一的方法。
三、老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意见
师生之间持续一种人格上的平等。我认为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实际上是一对矛盾,处理得好,会教学相长,构成一种师徒般的师生关系,但处理不好,会产生对立情绪,造成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局面。老师应去研究学生的心理,研究人的个性,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一样的个性,然后根据不一样个性的学生去因材施教,去处理一些问题,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师要多了解学生的要求,不管是在思想工作还是教与学工作中,只要多了解学生的要求,我们的办法才会更多,处理问题会更慎重,师生间只要构成了一种和谐关系,教学工作、思想工作就会比较顺利。
老师务必树立平等对待观:
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只是我们老师没有把他发掘出来。每一位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我提倡平等对待,老师应服务于全体,不厚此薄彼,想到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生差生都是生,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让所有学生同乘一辆前行的车;老师应服务于全面,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成绩以及身体素质都要悉心关照,服务周到,促使其全面发展。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
作为老师深感职责重大,对学生严格要求固然是必要的,但不能认为师生间就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简单关系,因为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会阻碍师生间的平等交流,观点具有“权威性”,久之则会压抑学生的潜能,不利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言。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持续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既然做“父亲”,就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负责。
教师读书分享的心得体会 篇8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心中的理想课堂,它应该是这样的:寓学于乐之中,即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乐于学习,把学习当作是一件玩的事。
在我们的印象中,说起上课,没有多少人的第一印象会是上课是有趣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知识是在枯燥乏味的课堂上由老师反复告诉我们和在课外由我们经过不断的反复作业练习而得到的。
那么,怎样的事是我们都愿意主动做、乐意做的呢?那一定是从中可以获得乐趣,获得成功的事,这是人的天性。如果一件事是自己发自内心厌恶的,那就算勉强完成,也不会有多高的质量。学生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现象却是他们对学习的厌恶,对学习的害怕。为什么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对学习内容的不感兴趣,可能是觉得学习任务过重,也可能是对教师教学方式的不适应等等。所以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首先要改变的就是他们的学习的态度,变害怕学习、厌恶学习、逃避学习为好学习、乐学习、主动学习。那如何做才可以让学生真正从心里爱上学习、乐于学习呢?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改变。
一、让所有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品尝成功的滋味。记得有句格言:“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自信,有些事情才显得难以做到。”由此看来,启动学生自信心理系统是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愿意去学的基础。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育当中应经常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战胜挫折和困难的勇气,给孩子们灌输一种信念:相信自己,正视自己,努力进取就能成功。每个人都是期待获得他人肯定的,成长中的孩子更是在乎家长、教师、同学对自己的看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的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中获得教师的肯定、家长的肯定、同学的肯定。
二、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充当的总是课堂里被动的观众,欣赏迎合着教师的表演,他们在自己的课堂上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没有自己的选择权,没有自己的挑战权,知情权……而教师总是把已经嚼得又嚼,没有任何味道的知识强加给学生,让他们装进脑子中去。在这种教学水平指导下,学生只是充当了知识的储存器,而且不善运用,最终导致思想僵化。所以,要想学生发自内心喜欢这样的课堂确实强人所难。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的改变是关键。让教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让教师把话语的权力换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课堂的导演、演员,参与集体的表演;让更多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走进课堂……让我们打破那个成人化的课堂,还一个童趣的课堂给学生。
三、让学生爱上自己的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每一个教师都不应忽视自己的人格魅力。一位学生爱戴的教师,她的言传身教胜于千言万语、苦口婆心。一位学生喜爱的教师,学生乐于走进她的课堂,乐于与她相处的四十分种,乐于与她进行学习上的沟通,生活中的交流。以上所说只是自己的几点想法,但在我们素质教育和质量教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教育方针下,是否能真正实现,是否真能改变现有的教育现状,我们不得而知。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新加坡的教育。新加坡是有名的花园城市,不仅生活的环境很美丽,他们的教育方式也让我羡慕、心向往之。摘录如下:
新加坡的孩子一天只上半天课,还有半天是自由支配的,可以选择各种兴趣活动,可以在家休息,也可以由保姆照顾着。半天他们上4节课,中间有半个小时休息时间,可以到学校的大食堂和午茶,所谓的“午茶”,就是各类汤水和点心。除此之外,孩子们是没有下课的,一节一节地连着上。我们不禁好奇,没有下课休息,孩子们怎么安排上厕所、休息时间呢?一了解,原来新加坡的上课是自由的,可以上厕所,可以喝茶,甚至可以自主地自由活动!……之后就跟着进了班级。我也被安排进来一间教室。其时,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点击鼠标,引领着孩子们阅读网上的一篇课文。老师背对着孩子们而坐,或者穿插进声情并茂的英文朗读;孩子们席地而坐,有两个在大屏幕前,好像是承担其中一两个环节的角色表演。下课时间一到,孩子们就各自拎上书包出去找下节课的教室。他们的课都是走来走去的,没有太固定的地方……
教师读书分享的心得体会 篇9
书,宛如神圣的殿堂,那么令人心驰神往;书,好似一叶小舟,载着我们驶向浩瀚的知识海洋!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宋代文学家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个不爱读书的教师,绝对谈不上有什么高雅的气度。"气"是包装不出来的。现实生活中,不管你是大学生,还是研究生,学到的知识只是知识海洋里的一滴水,何况当今社会新知识不断涌现,知识的陈旧率和淘汰率速度日益加快。当今社会上浮躁之风盛行,功利之心蔓延,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最有文化的校园这一片土壤,也沾染了这样一种风气。作为一个校园,它应当是文化的沃土,文化的沃土离不开读书,"藏金藏银不如藏书,酒香花香不及书香",教师只有读书,他才不会落伍。
读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老夫子读《周易》,至于韦编三绝;西汉学者匡衡,少时为借书,宁肯给别人白白干活不要工钱;刘向曾说"书犹如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大诗人陶渊明更是"开卷有益,便欣然忘食";战国苏秦"头悬梁,锥刺股";晋代孙康"如囊萤,如映雪"明末顾炎武"白头至老,未尝一日废书";等等,这些都让人钦佩不已,古人的治学精神实在让人感动,就是在近代史上,大凡有成就的人也无不重视读书和学习。
与其用华丽的外衣武装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知识就是力量",教师博览群书,定会受益匪浅。读西方的名著,可以体味其中博大的人文关怀和自由思想:读铸之金石的典籍,可以品味它的情辞并茂和垂之久远;读教育教学刊物,可以发现促进工作的隽永小语。腹有诗书,其品自高,腹有诗书,其德自谦,腹有诗书,其身自正。作为我,我心向往大自然的安排,静看、行吟、卧观,青灯读书万卷,布衣行路万里,成为智慧的女教师:拥有优雅的气质,脱俗的情味,伶俐的谈吐,灵慧的头脑,秀外惠中,别有魅力。
然后,用自己的学识、智慧、德行、教养、个性、气质等等烩成一锅心灵的鸡汤,脯育我的学生做一个真真正正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少年君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个手不释卷的教师,肯定会在学生中产生极大的影响,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理想的教师,因为这样的教师,已经送给了学生一份人生的珍贵礼物————终生喜欢阅读的好习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生当自强,生命应无悔。有人说,世界有十分美丽,但如果没有女人,将失掉七分色彩,女人有十分美丽,但如果远离书籍,将失掉七分内涵。作为教师应"读"占螯头!通过读书你可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通过读书你可以仔细观秦砖汉瓦,领略唐风汉韵;通过读书你可以,你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通过读书你可以踏遍红尘紫陌,感喟世事沧桑;通过读书你可以烛古鉴今,昭示来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通过读书你可以播种阳光,挥洒青春,启迪愚昧,创造文明……
各位同仁们:让我们静静的读吧,读风也萧萧雨也潇潇,读绿了芭蕉红了樱桃,读梨花院落黄花满地,读水瘦山寒雨恨云愁,读秦砖汉瓦唐风宋韵,读剑胆琴心金戈铁马,读陌上花开阶前叶落,读云卷云舒花开花谢,读西山长雪寒江孤舟,读十里长亭芳草连天。总而言之,一句话:发愤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
教师读书分享的心得体会 篇10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做不抱怨的老师》一书,我感受颇深。一直以来,老师这一职业被认为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生子女是越来越多,家长对老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这就无形之中给我们老师带来压力。所以我们老师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工作有较好的满意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生活的简单而充实。
抱怨产生不了任何喜悦,也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加彩,反而会让我们的负面情绪不断叠加,从而产生更多的不快。教育是一种智慧,老师要具有育人的智慧。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如果抛弃让学生人人灿烂的想法,顺应自然,那么孩子们的笑脸会不会更多些呢?就像有些老师,学生考了96分还是不够,似乎只有100分才能算优秀。我们老师总是不满足于孩子的成绩。就像有的学生上课稍不认真,一旦被老师抓住,马上就会被批评一顿;下课跟同学有些小摩擦,又被认为是打架。其实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一堂课40分钟,谁能保证什么小动作也不做。只要学生改正过来就行了。很多时候,学生之间的小摩擦,也不那么紧要。这正如自然万物的生长一样,在摩擦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相处的艺术。因此,我们老师让学生在摩擦中学会生存,在摩擦中成长,这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我们老师不必代劳。
我们老师经常也会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怎么那么坐不住?怎么那么难教?怎么那么不爱学习?家长怎么也不管管?其实,冷静想想,可能是我们老师有些小题大做了,上课思想开小差,我们提醒一下就行了;和同学闹矛盾,告诉他们要友好相处,不能太冲动。其实转脸他们也就忘了所有的矛盾了。有的同学作业没做齐,可能确实是家里有事,给耽误了,也只是偶尔没有完成。有的同学考试没考好,因为他就只能考成那样,也就那水平,他已经尽力了。当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我们老师要试着相信自己的学生,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一来,不但问题能迎刃而解,师生双方都学会了好多道理。
有的事情,我觉得只要跟孩子好好说说就行了。毕竟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关键是他不要放弃学习,继续努力,我们没必要严加管教,另眼看待,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对学生要多加鼓励,少些批评,鼓励他们。
每个孩子成长阶段的需要不尽相同,懵懂无知的时候要知道灌输引导;渐渐长大些便要放手;等他完全独立了还有鞭策鼓励。爱不是只用单一的方式一路贯彻到底,爱是讲层次的。只要善于引导,灵活多样的使用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天才可能就出现我们的手中。我们应该更用心的去教学生,去感受学生。去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另一份财富。如果用心,是可以教给学生很多东西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学生成不了博士不要紧,使他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意义更大一些!我们给学生希望,他们就成为我们的希望了。你是笑着面对自己的希望呢,还是苦着面对自己的希望呢?笑着面对希望,希望会越来越多,你会找到越来越多的快乐!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时注意,保持快乐的心情,做个阳光老师。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每一个孩子!
教师读书分享的心得体会 篇11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心中的理想课堂,它应该是这样的:寓学于乐之中,即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乐于学习,把学习当作是一件玩的事。
在我们的印象中,说起上课,没有多少人的第一印象会是上课是有趣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知识是在枯燥乏味的课堂上由老师反复告诉我们和在课外由我们经过不断的反复作业练习而得到的。
那么,怎样的事是我们都愿意主动做、乐意做的呢?那一定是从中可以获得乐趣,获得成功的事,这是人的天性。如果一件事是自己发自内心厌恶的,那就算勉强完成,也不会有多高的质量。学生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现象却是他们对学习的厌恶,对学习的害怕。为什么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对学习内容的不感兴趣,可能是觉得学习任务过重,也可能是对老师教学方式的不适应等等。所以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首先要改变的就是他们的学习的态度,变害怕学习、厌恶学习、逃避学习为好学习、乐学习、主动学习。那如何做才可以让学生真正从心里爱上学习、乐于学习呢?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改变。
一、让所有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品尝成功的滋味。记得有句格言: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自信,有些事情才显得难以做到。由此看来,启动学生自信心理系统是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愿意去学的基础。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育当中应经常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战胜挫折和困难的勇气,给孩子们灌输一种信念:相信自己,正视自己,努力进取就能成功。每个人都是期待获得他人肯定的,成长中的孩子更是在乎家长、老师、同学对自己的看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的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中获得老师的肯定、家长的肯定、同学的肯定。
二、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充当的总是课堂里被动的观众,欣赏迎合着老师的表演,他们在自己的课堂上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没有自己的选择权,没有自己的挑战权,知情权而老师总是把已经嚼得又嚼,没有任何味道的知识强加给学生,让他们装进脑子中去。在这种教学水平指导下,学生只是充当了知识的储存器,而且不善运用,最终导致思想僵化。所以,要想学生发自内心喜欢这样的课堂确实强人所难。要改变这一现象,老师的改变是关键。让老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让老师把话语的权力换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课堂的导演、演员,参与集体的表演;让更多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走进课堂让我们打破那个成人化的课堂,还一个童趣的课堂给学生。
三、让学生爱上自己的老师,亲其师信其道。每一个老师都不应忽视自己的人格魅力。一位学生爱戴的老师,她的言传身教胜于千言万语、苦口婆心。一位学生喜爱的老师,学生乐于走进她的课堂,乐于与她相处的四十分种,乐于与她进行学习上的沟通,生活中的交流。
教师读书分享的心得体会 篇12
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好像自己每天就在繁琐的工作中忙忙碌碌。大学时光,总喜欢在没有课的下午拿一本喜爱的书坐在草地上,或者是图书馆靠窗的座位细细阅读。读书是我的一个兴趣爱好,即时忙碌的我也不曾丢弃。书藉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社会进步的阶梯,是精神的生活盛宴,是强盛民族、进步社会、健康人生须臾不可或缺的巨大支撑。读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阅读中蕴含着重要的内涵。
这个学期,我同样选择读几本好书:日本小说家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塞万提斯的《唐吉可德》。这些书有些是温暖人心的故事,有些是惊悚悬疑的冒险之旅。《解忧杂货店》不是悬疑小说,却非常扣人心弦,一个个故事直击心灵。僻静的街道旁有一家杂货店,只要写下烦恼投进卷帘门的投信口,第二天就会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回答。因男友身患绝症,年轻女孩静子在爱情与梦想间徘徊;克郎为了音乐梦想离家漂泊,却在现实中寸步难行;少年浩介面临家庭巨变,挣扎在亲情与未来的迷茫中……他们将困惑写成信投进杂货店,随即奇妙的事情竟不断发生。
生命中的一次偶然交会,将如何演绎出截然不同的人生?《解忧杂货店》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像是在晴好的日子里泛舟湖上的美好时光,那些看起来似乎毫无关联的细节:被风吹皱的水面、远处不知名的野花传来的淡淡香气、清澈的水底下轻轻舞动的水草,还有错船而过时陌生人微微颔首的微笑,都是组成这个幸福画面的必备元素,也是不能轻易舍弃的羁绊,就像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一样。
坚持读书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尤其是处在这样一个学习社会化的时代,只有读书,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提升人生品位,促进专业发展,超出“匠”的局限。书读多了,认识提高了,实践也就有了方向,有了信心,有了力量,就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神奇。教育需要知识渊博的教师,教育要培养出智慧的人材,而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智慧的学生。让书的精髓融入我们的生活、融入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富有活力,那就让我们多读书吧。
教师读书分享的心得体会 篇13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就应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十分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到达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能够帮忙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我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或做一些记号。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在研读中,我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完美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这样不仅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情绪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更深的体会是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务必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就应学会的`,更就应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向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务必做到:
一、说到做到,从不失信;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三、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四、讲求效率,仔细认真;
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六、精读细讲,教学相长。
话又说回来,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习中最大的乐趣。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带给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能够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取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简言之,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持续一颗好奇心,想一想这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这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有进步。
教师读书分享的心得体会 篇14
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老师的101条建议》捧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建议,在原来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老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现在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老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
教师读书分享的心得体会 篇15
我很庆幸自我是一名老师,因为老师这个职业能够获得千万人的信任,拥有千百人的爱戴,因为老师能够真正体验到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真情。
十年的教学生涯,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老师的快乐,让我体味到了当老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老师的成功的真谛――走近书本,就是完善生命。老师的快乐,来自读书。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最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最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为宗旨,著《师说》,驳“道统”;还有柏拉图用“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写了著名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从“理论理性”的学说出发,提出了“文雅”之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资料丰富,高瞻远瞩;而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更加前卫;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灵的艺术”。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每当接到学生的喜报时,或者看到学生的进步时,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个性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齐做同样的事,
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
虽然此刻的我还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种拼命的工作热情,没有苏霍姆林斯基的那种敏锐的眼光,更没有孔子的聪慧心智,但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真谛!读书是一种精神上的陶冶。
教师读书分享的心得体会 篇16
朱永新老师说:一个老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的前提是什么?是爱,爱这一职业,爱自己的岗位,爱自己的学生。作为一名老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为此我读了《如何成为一名优秀老师》这本书,书中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对我今后的教学有很多的帮助。
从这本说中,我知道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老师,我要做到以下几点:
1、我认为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人格,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鼓励学生。
书中说老师的巨大力量在于做出榜样,老师应该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在老师的高尚人格的影响下,学生为其崇高的品德所折服,为其卓越的才能所倾倒,为其广博的知识所陶醉,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这就是老师的人格力量。那么何谓老师的人格?那就是四个方面形成的文化品格。
先说德。任何国家,任何时代,任何学校,都要求老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支撑教育大厦的栋梁,是老师的灵魂。作为一名老师,首先要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以德服人。只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才能完成教育新一代的神圣使命,才能不辱老师这一神圣而崇高的职业,才能实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最终也能得到学生的尊重。那么,老师的德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呢?首先,要无限热爱教育工作,甘愿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一切为了孩子,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具有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热爱本职工作的老师,才会有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老师只有热爱、尊重学生,才会关心学生的成长。其次,要对教育事业有深刻的理解。教育起着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没有教育,人类就无法前进。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势必会使教育误入歧途。教育工作是培养未来的建设者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立足现实,着眼于未来。第三,要作风正派,待人以诚为贵,交往数信为最。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具备了以上三点素质,老师道德品质之灯便高悬于讲台之上,浩然之气便充塞天地之间,就会产生无穷力量。
再说才。有德尚需有才。作为一名老师,要有一口好的普通话、一手好板书、一副好口才、一笔好文章、一套好方法。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点点滴滴都要通过老师之口缓缓流进学生的心田。每一个老师都要力争做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说和写是老师的绝活、硬功。老师还要善于组织管理学生。一个不会管理的老师,就无教学效率可言,就更谈不上高效了。
第三说学。衡量老师合格与否,学问很要紧。一个具有丰富的学识水平、严谨笃学、专业精深的老师才能赢得学生及家长的尊敬,也才能激励学生刻苦攀登科学高峰。很难设想一个不学无术、胸无点墨的老师能够胜任培养下一代的工作。大量的事实证明,现代的学生不喜欢那种古板、单一的老师,而是喜欢那些学识渊博,而且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的老师。老师学识渊博,才会被学生信服。上课讲得清楚,学生明白,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收获,而老师良好的、渊博的学识功底,则会使老师处处显示出智慧与灵气,让学生陶醉,获得享受,感受到心灵的冲击,这才能使课堂产生迷人的魅力,所以说老师应是好学之人。
最后说识。作为老师,对事物的认识应比一般人深刻、正确。老师的工作离不开思考,思考之后要有主见。老师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的建设者,培养未来的接班人,因此必须具有远见卓识,教孩子六年要为孩子想六十年,为国家民族想六百年。老师要把教育教学工作置于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之下。老师是做人的工作的,面对不同特点的青少年,老师要知人,尤其对那些在别人眼中是差生的学生,老师应充分调动他们上进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挖掘其潜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动辄训斥学生,讽刺挖苦学生,对学生前途妄下断语是目光短浅的表现;善于从学生身上找闪光点,才是智慧的表现。
【教师读书分享的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6篇)】相关文章:
关于读书分享活动心得体会范文(通用5篇)04-23
教师读书的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1篇)06-23
教师读书的心得体会范文(通用7篇)04-23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5篇)04-20
教师教育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7篇)06-23
新教师读书的心得体会范文(通用5篇)06-23
小学教师读书的心得体会范文(通用5篇)06-23
读书分享会策划书范文(通用5篇)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