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专著读书的心得体会

2021-04-28 读书心得体会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专著读书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教育专著读书的心得体会1

  闲暇之余,我终于读完了这本教育专著——《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由此我认识了李希贵老师,了解了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成长为全国知名教育家的传奇人生。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映证。他在文中写道:像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我搜寻着所有可以找到的名著,急切地、贪婪地阅读,我恍若置身另一个世界,时而犹豫,时而彷徨,时而沉思,时而激昂…这种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读,为我的精神世界储蓄了一笔丰厚的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笔财富不断生息、增值,实实在在地滋养着我的心灵,影响着我的价值取向,为我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底色。毫无疑问,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幸福地享用这笔财富的“利息”。

  他说: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他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

  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在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持学习。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活动,其实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做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而不是只在原有知识水平上,作低质量的重复。当今这个正在发生巨大的、深刻变化的时代,新学科、新知识迎面而来,只有学习,才能丰富自己,才不会落后,不会被时代淘汰,新的教育环境,刻不容缓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们没有时间再去重复,去等待,去观望。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止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

  关于教育专著读书的心得体会2

  《守望教育》是刘铁芳教授一本关于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的著作。书中这样写道:“我们今天的世界确实需要雷厉风行的教育改革家,需要意气风发的行动开拓者,他们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现实教育的走向。但这个世界同样需要默默的思想者,他们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们心中的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他们可能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们依然在寂寞中执著地思索。他们同样是可敬的!”书中还提到,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关心教育了,但是从很多方面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都是以批判为主的,把教育的问题都归结于教师,甚至传言"一流的学生,二流的教师"。教育,其实是跟我们每个人相关的整个社会的事,应该是整个社会"关心并团结协作"的事,而不是出了问题就是老师或者学生个体的事情。

  有人说当今的孩子非常幸福,不管是生活条件还是教育条件,都远远超过过去!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真的是这样的吗?不禁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不能全否定,但至少有一点,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这样的说法都是以自己的角度来说的,从未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让教育充满爱和乐趣,让孩子成为孩子”这是《守望教育》给我的最大触动!印象颇深的一句是“没有故事的生活是寂寞的,没有故事的童年是暗淡的”,让我思考最深的一个问题便是“对于孩子什么最重要?”

  每个家长最大的期望就是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什么是“成功”?在他们眼中便是考试成绩优秀的人抑或读书机器罢了。为了这“成功”,他们费尽心思替孩子着想,甚至愿意付出一切。殊不知,这只是美其名曰罢了!那孩子除了认真读好学校的书考出好成绩之外是否还需要其他的本领和知识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认为儿童更需要童话故事的滋润。童话是人类的梦,是生活的酒,是智慧的乳汁,是美好希望的翅膀。

  曾几何时,祖母、母亲的故事是伴随孩子的童年的。模糊记得“山里的破庙”、“狼外婆”、“小红帽”……即使自编的也给童年增添了许多神秘和快乐的色彩。童话总是用浅显的语言,通过幻想将一个个聪明、善良、调皮、可爱、愚钝、可笑的人物、动物用幻想的手段编织起来。即使童话中总是好人战胜了恶人,到最后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但孩子们还是会听得津津有味。有故事陪伴的童年,虽然贫穷但不寂寞。即使长大后,这些童年的故事还会在依稀在记忆中存留。现在的童话故事丰富多了,但孩子们口耳相授的故事却少了。也许正如人们所说“社会的发展总是要付出代价”,那孩子们的代价就是听故事看故事的时间被电脑游戏和兴趣班所替代,家庭也仅是个学校的延伸。教育本该让孩子贴近儿童生活儿童世界,可是现在的教育是纯而又纯的。故事渐渐走出了孩子的生活,逐渐的就是快乐童年越来越远。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想象力那么贫乏?我猜想这和接触的童话多少有关。童话是儿童想象力的引发者,是培养想象力的最好材料。童话中有很多“怪”思想,多看童话的孩子必然会有奇思妙想,而每天只接触试卷作业的孩子,他们的想象力从何而来?他们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在他们的世界中,每天都是“安静”的,都是“平淡”的。要让孩子有丰富的想象力,我想应该从故事从童话开始。

  我也试着给孩子们每天讲故事,让孩子真正的走近故事,走近真正的童年,我觉得还是应该从社会出发。但作为教师的我们还是要努力还孩子故事。

  让孩子成为孩子,让孩子有个七彩童年,让孩子多看看到冉冉上升的朝阳,渐渐落下的夕阳,夜空中闪烁的星星;草丛中蹦跳的蚱蜢,稻田里忙碌的青蛙,花丛中飞舞的蝴蝶,树枝上调皮的毛毛虫,小河里欢畅的鱼鸭,不要让孩子的童年变得“黑白”一片,让他们在以后回忆时有更多的快乐,让他们童年的风景是美妙的。这是我看完整本书最想说的。

  关于教育专著读书的心得体会3

  刚开始看《优秀是教出来的》这本书时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书中所提的要求都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说话先要讲礼貌、主动询问表关心、乘坐公车不吵闹、见到老师问声好,完成作业不拖延等这些不都是我们老师平时经常强调的吗?书中没有长篇累牍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真正开始对这本书感兴趣时是在寒假里,我又再次拜读了这本书,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这种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好学生要靠老师的激励、引导、督促教育才能成功。

  作者克拉克先生从细微处着手,通过对55个教育细节的处理,创造出教育奇迹。作为成功的教育者,作者在书中并没有谈及如何教书、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准备教案,而更像是在谈论如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例子,让读者感觉作者所描述的就在我们身边。书中讲述的创造奇迹的55个细节确实常常被人们忽略,而正是细节创造了奇迹,成就了辉煌。书中提倡对孩子要从小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中体现出尊重孩子、宽容孩子、赏识孩子,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从鼓励中学会自信、从宽容中学会耐心、从赞美中学会感激、从接纳中学会自爱、从赏识中学会行动、从分享中学会感激、从诚实中学会真理、从公平中学会正义、从关心中学会尊重、从保护中学会信任、从关爱中学会友善……

  让绝大多数的老师感到比较头疼的就是如何处理后进生的问题,比较听话的还好,虽然完成质量不是很高,但至少作业还是能基本完成的,而对于作业经常拖拉不做的,我们一般采取的方法是一方面联系家长,让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另一方面就是和后进生谈话,刚开始还是能收到一定的效果的,但久而久之,家长听惯了孩子在学校的“不好表现”,也会对孩子失去信心,而孩子则会认为自己在老师的眼里就是一个差生,就更不想学习了。

  作者克拉克也碰到了这样的情况:他的一个“问题”学生已经很多天没有交作业了,他马上想到了和他的家长联系,但都没能联系到。有一次总算联系到了,他就把这个不好的消息直截了当地告诉了这位学生的家长,想得到这位家长的支持。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家长听完了竟然说:“我孩子在家里也一向如此,你就将就一下吧”。这个回答真是让克拉克哭笑不得。也许是克拉克他自己认识到了自己和家长的交流方式有待改善,所以在另外一个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他改变了策略。他首先是耐着性子给这个家长拨通了电话,但与第一个学生的处理方法不同的是他没有直接向这位家长“告状”,而是向这位家长违心地说他的孩子这段时间表现得如何如何好,这位家长听了以后自然非常高兴,表示要老师对他的孩子一定继续严格要求,家长会极力配合。过了两天,克拉克再次拨通这位家长的电话,这一次向这位家长陈述了孩子这两天的不好的表现,家长当然非常气愤,当即表态,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回家一定批评教育自己的孩子。读完克拉克的处理方法,真是佩服他的别具匠心。回想自己平时的教育方式,也是把孩子的不好表现直截了当地告诉家长,而孩子表现好的方面就很少会去告之家长了。

  还记得去年任教六年级时,我也碰到过类似的学生,打电话给家长告诉她孩子经常不做作业,家长直接跟我说;“我管不了她,我都放弃她了,老师你也别管她了。”后来再打电话她就再也没接过。如果那时我也象克拉克先生一样,先让家长了解孩子优秀的一面,也许结果就不一样了。

  事在人为,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处理方法会有不同的结果。优秀是教出来的,我们要给孩子营造一个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氛围,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让他们享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信我们的孩子会更优秀。

  关于教育专著读书的心得体会4

  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关于教育专著读书的心得体会5

  这个寒假,我读了周弘的《赏识你的孩子》读后有几点心得值得和大家一起分享。

  周弘他利用传统教育中赏识的巨大能量,把女儿周婷婷由一个令人同情的聋哑孩子培养成为我国第一位聋人大学生。他在《赏识你的孩子》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赏识教育的概念。赏识教育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它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它能重塑孩子的健康自信,发现和发挥学生的长处和潜能,使其最终走向成功。去发现、去挖掘、去放大孩子的优点,孩子的优点就会十倍、百倍、千倍的无限放大。这样孩子就会找到自信的感觉,就更加相信自己是好孩子,孩子自己会不断强化自己的优点,最终成为优秀的孩子。

  小学阶段的孩子相互间智力差距不大,我自认为除数学以外的其他学科,步态需要智商多么高就能学得好,这就需要我们做老师的运用赏识教育理念,只有不断发现孩子某些具体的优点而放大、强化它使之形成某一方面的优点,最终形成孩子的优势,成为孩子的强项,那么孩子可能变得突出了。你的孩子将来在口才、阅读、写作方面肯定非常突出,因为你在培养、发现、挖掘和强化孩子这方面的才能、智慧,最终他们会硕果累累。你的学生作文水平较高,也是不断发现、挖掘和放大孩子的优美词、句、段、片、章而形成的效果。

  赏识教育的本源是爱,如果我们的老师、家长都能用爱的眼睛去发现孩子的优点,用正确的方式指出和改正孩子的缺点,那我们的孩子或许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你能行”,“你真棒”,“你做的很好”,“老师相信你的能力”,在老师、家长的鼓励下,许许多多的孩子在快乐中改变,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成才。赏识性语言与动作带给孩子们的是一种快乐的动力、一种向上的自信,其奥妙就在于它卸掉了压在他们心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潜能就象火山一样爆发了。这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优秀的名师就是使用“赏识教育”这把开启孩子心灵的金钥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不少孩子有这样的体验,因为在某次考试中考出了好成绩,从此就爱上了该门课程。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确立教育目标,迎接教育的挑战。日常生活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结果耗资会一点一点地改变,最后变得连我们都不太相信;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坚持培养习惯,最后学生的成绩会一点一点地提高;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最后这个孩子会变得活泼开朗,他总会敞开心扉笑着生活每一天,成为阳光少年……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和赏识,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赏识,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赏识中长大,在赞美赏识之中成为最优秀的孩子。

  赏识,抓住了孩子渴望被关注、被重视的心理,让孩子在“我能行”,“我是好孩子”,“你真棒”,“你很出色”,“这办法真妙”,“我真为你骄傲”的感觉中走向成功,它符合孩子那种希望得到他人肯定和欣赏的心理。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为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孩子都需要不断的激励。在教育过程中把赏识的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充满自信,全面发展的新人,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关于教育专著读书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相关文章:

1.关于教育专著的读书心得体会

2.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

3.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

4.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精选8篇)

5.教育专著读书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6.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7.教育理论专著读书心得体会

8.教育专著读书笔记

上一篇:大学生读书的心得体会 下一篇:读书心得体会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