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
根据市政协20xx年重点协商计划安排,由副主席胡亚琦带队,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7月上旬,调研组先后到市直、银州区、开原市部分文化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详细了解了基层工作情况,听取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建议。听取了市文广新局的专题汇报,进行了座谈交流,与市政府交换了意见。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打造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悉心培育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不断创造文化产业精品工程,使全市文化产业呈现出日渐繁荣的发展态势,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拉动力逐年提高。截止20xx年底,全市文化企业发展到3480家,从业人员3.22万人,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13.8亿元,占GDP比重的1.3%。形成了以铁岭文化产业集团、铁岭文化演艺集团为代表的一批重点龙头企业;成功打造了“荷花节”、“羊汤节”为代表的一批文化节会;凡河旅游谷、开原百里画廊等文化旅游带初具规模;以“二人转”为主打的铁岭快乐文化享誉全国。
1.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我市从铁岭实际出发,先后制定出台了《铁岭市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纲要》和《铁岭市<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的实施意见》,分析了铁岭文化产业基础、现状,明确了发展方向,制定了重大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统筹建设“三区”,即:休闲旅游文化产业区、历史民俗文化产业区和艺术产品创作产业区。倾力打造“四链”,即:大型节会产业链、书画创作产业链、特色娱乐演出产业链、特色文化产业链。在这一思路的正确引导下,全市文化产业逐渐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2.政策助推,有力促进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实施
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在财政、税收、融资、土地等各方面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给予支持,促进了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蒸汽机车影视基地、象牙山影视基地、莲花湖湿地公园、龙泉山庄、九鼎莲花山庄、新城区“万亩花海”等一大批集文化旅游、影视拍摄、餐饮娱乐于一体的项目逐渐形成规模,吸引力日渐增强。通过体制改革和资源整合,着力培育了铁岭文化艺术演艺集团和铁岭文化产业集团这两家重点龙头企业。目前,这两家企业坚持常年开展演出活动,并将演出活动拓展到省外、国外。他们创作和排演的剧(节)目,不仅地域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厚,而且具有很强的市场发展潜力,正逐步发展为行业领军的文化艺术演出团队。
3.谋划载体,积极构筑文化产业发展平台
市委、市政府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努力为文化产业发展搭建载体和平台,全力培育和创建了集商贸、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东北民俗文化园。在新城区物流城园区内设书画、古玩、手工制品、土特产品等街区。配有巾帼创业孵化区、青年创业孵化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区、物流配送服务区、铁岭市人力资源市场等区域,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目前仅手工制品、古玩、书画三项产业即已入驻商家120多户,园区初具影响力。积极扶植市、县两级书画院建设,培育创作团队,促进手指画、工笔画发展壮大。举办“中国·铁岭首届古玩艺术品博览会暨辽宁省古玩艺术品巡展”,聘请央视“鉴宝”栏目专家现场鉴宝,推动了古玩、艺术品收藏业的发展。
4.拓宽思路,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节会经济,通过举办国际蒸汽机车旅游节、大甸子羊汤文化旅游节,特别是连续两年举办荷花文化旅游节等节会,把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到一起,相互辉映,相互促进。统筹规划了凡河旅游谷、开原百里画廊等大型文化旅游观光带项目,将沟域经济与链索式休闲观光游有机结合到一起,进一步打响了铁岭文化休闲游品牌。注重地域特色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将二人转、手工制品、葫芦画等与旅游建立紧密联系,组织二人转邀请赛,请艺术团到东北民俗文化园演出,将手工制品、剪纸、葫芦画等开发为旅游商品,进一步丰富了文化旅游的内涵,增强了吸引力。
二、存在问题
虽然全市文化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但是与先进地区比,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
1.文化产业管理分散,政出多门,发展目标任务不统一,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机制不顺,职责不清,工作中缺乏沟通,协调机制不畅。
2.文化产业“十二五”法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不理想,截至目前,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不足14亿元,与100亿规划目标差距过大。
3.文化产业统计体系至今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统计数据、统计口径等等需要认真研究确定。
4.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工作需要加强,全市文化产业项目、资金等方面招商引资成果不明显。
5.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少,带动力不强。
6.缺少复合型专业人才。
三、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进一步理顺和完善我市文化产业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重新明确和细化相关工作职责。强化和落实好协调机制,切实发挥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统一管理和调控,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解决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为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应树立全市一盘棋的理念,加强协作和配合,发挥合力效应,防止政出多门、政令不一的情况发生。特别是文广新局更要切实担负起工作职责,加强与宣传、发改、财政、旅游等部门的联系,形成强大合力,推动全市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2.对“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对照检查
建议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跟踪对照检查。本着实事求是、查缺补漏的原则,重点对“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落实情况进行逐项对比分析。通过对照检查,一方面要总结好的做法和典型经验,对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将好的经验进行推广。另一方面,也要发现问题,找出差距,针对查找出的问题,从工作实际出发,研究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妥善加以解决,为研究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十三五”文化产业规划奠定基础。
3.推动文化企业发展,繁荣文化市场
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企业扶持力度。建议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扶持引导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加大对原创性作品奖励力度,规范各种资本对文化产业的投资行为。进一步做实东北民俗文化园,依托新城区发展,完善园区功能,聚集人气,发挥特色,促进文化产业集约化、基地化、规模化发展。做大做强有影响力的节庆会展品牌。发挥现有节庆品牌如荷花节、羊汤节等的张力和辐射力,把影响做大。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在重点文化产业中选择若干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优先做大做强。
4.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和宣传力度
大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抓好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工作。下大力气打造包装铁岭莲花湿地、荷花节为龙头为重点的作为我市文化首推文化旅游品牌。把招商引资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有战略眼光的投资者来共同繁荣铁岭文化产业,加快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实现开放发展、跨越发展。要把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工作纳入到整体引资的大盘子之中,统一安排、统一部署、统一督查、统一考核。结合铁岭现有文化产业基础和地域文化特点,在实地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规划一批规模大、经济效益好、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文化产业项目对外推介。努力争取资金、引进项目、增加收益,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5.加强专业人才培育和引进工作
树立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第一要素的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推荐、选拔和使用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创业环境。依托现有高校和职业院校,与名校建立联系,建设稳定的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一批爱家乡、有专长的文艺原创人才、文化研究人才、文化产业创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切实加强文化人才引进工作。重点引进一批熟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富有创新意识、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及文化经纪人、主持人、艺术家、会展策划等人才,形成多层次、梯队化、立体型人才库。依靠铁岭文化名人和从铁岭走出去的艺术家,开展传、帮、带,培育年轻富有活力的文化人才,保证铁岭优秀文化资源得以传承和发展。在留住人才上下功夫。在专业文艺团体探索两种人事体制,一般演员采取团聘制,通过公开招聘的办法,购买各种保险,确定服务年限;对尖子演员或编导等人才用正式编制解决,以留住特殊专业人才。
6.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决遗留问题
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转制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在确保国有资产安全的同时,做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等衔接工作,实现平稳过渡和无缝对接,使文化企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对我市已经转制的新华书店、民间艺术团等企业要进行调研,切实帮助他们研究解决退休职工取暖费、医疗保险风险调节金缺口等问题。同时,要积极引导他们探索创新发展的新路子,不断发展壮大,为全市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贡献应有力量。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2
文化产业是最具潜力的 “朝阳产业”,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xx年监督计划安排,从5月开始,市人大常委会廖军副主任带领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和教工委相关人员,先后深入文化、统计、教育、工商、税务等市直部门和单位,六县(市、区)多家文化及文化相关企业进行了调研,通过实地查看、座谈汇报、查阅资料等方式,全面了解了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新发展理念,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挖掘整合文化资源,积极引领和推动文化项目建设,全市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注重完善产业政策,逐步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保障机制。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晋城市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若干措施》《晋城市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晋城市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积极营造了有利于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通过政策引导激励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引入高科技创意研发文化产品,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各县(市、区)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文件。如,泽州县出台了《关于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若干措施》。
(二)注重园区建设和项目培育,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实力。一是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截止20xx年,我市各类文化产业活动单位1087个。其中,规模以上单位24个,较20xx年增加1个,分别是制造业3个,批发和零售业6个,服务业15个;规模以下单位1063个,较20xx年增加90个,分别是制造业68个,批发和零售业79个,服务业916个。二是积极引导产业园区建设。建成4家文化产业园区,分别是皇城相府文化旅游区、珏山文化产业园、吉利尔潞绸文化产业园、司徒小镇农业休闲园。正在建设的园区有4个,分别是金村文化创意产业园、娲皇文化旅游生态创意园、李寨戏曲文化生态园和大阳文化创意产业园。三是不断挖掘产业项目。文化产业项目是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自20xx年以来,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共挖掘、收集文化企业项目700余个,建立完善了文化企业项目库。同时将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文化产业项目,进行了集中公示,编辑成册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努力吸纳社会资本,积极培育市场主体。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实现增加值19.51亿元。
(三)注重挖掘地域文化,持续增强文化产业地方特色。一是基本形成了具有晋城特点的文化产业格局。我市初步形成了以珏山文化产业园为主的动漫产业,以吉利尔文化产业园、晋氏织造为主的潞绸、丝麻文化产业,以皇城相府文化产业园为主的古堡文化产业,以泽州铁器古泽州铁货为主的新兴铸造文化产业,以阳城陶瓷琉璃、高平黑陶为主的陶瓷文化产业,以王莽岭、蟒河为主的太行山水旅游文化产业等六大业态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格局。二是初步打造了具有晋城特色的文化品牌。举办了四届太行山文化旅游节活动,以“一周”(文化艺术周)、一节(围棋文化节)、一月(旅游文化月)、一会(经贸洽谈会)为主要内容,集中打造“太行山”文化品牌,提升晋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积极发展了一批具有晋城地域传统的文化项目。重视非遗传承,我市62个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大部分已发展成为相对成熟的文化项目,有的保护单位也已成为省内外知名企业。这些非遗项目有琉璃烧制技艺、珐华陶瓷制作技艺、高平绣活、潞绸织造技艺、黑陶烧制技艺、布贴画等。特别是晋城市传统技艺研究所开发出的漆器、银器、铁器、珐华、彩陶瓷、手工玻璃器皿、伏姜等产品,在我省第三届文博会上获得好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文化产业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一)整体统筹规划不足,产业发展观念滞后。一是我市虽出台了《晋城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但针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前瞻性、指导性、可操作性不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市域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专业规划缺乏有机衔接,制约了文化重点项目的引进和培育。二是没有成立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机构,文化及相关部门统筹协调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未真正建立。部分文化企业没有进入文化产业统计范围,产业发展底数不清。户外广告、婚庆、艺术培训等行业监管主体不明。三是文化体制改革不到位,部分国有企事业单位思想观念落后,市场主体地位不够明确,缺乏市场竞争力。
(二)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强。一是总体规模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引领。虽然我市文化企业单位数量在逐步增长,但规模以上企业法人单位数仅有24个,文化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小、弱、散”的问题比较突出。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集中在文化服务业。20xx年,服务业法人单位占全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85.65%,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占比过小,发展相对滞后,文化产业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三是经济总量占全市GDP比重仍然偏小。20xx年,全市文化产业总值占GDP比重为1.88%,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非常有限。20xx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平均主营业收入1762万元,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文化产业品牌不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不够。我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处中原经济区,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但本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整理发掘和有效的开发利用。加之文化与农业、旅游、科技、饮食等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不够,相关产品的文化创新和创意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对塑造晋城城市品牌推动力不大。文化与互联网、移动多媒体等新业态的融合不够,文化新业态发展缓慢,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难以提高。
(四)文化人才相对匮乏,产业创新发展受到制约。人才短缺是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具体表现在:一是缺乏高级管理创新人才。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一大批能经营、会管理、懂文化的高素质经营者,目前,我市文化企业中管理人才特别是高端复合型管理人才匮乏。二是创意设计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由于发展大环境、企业吸引力、产业链不配套等因素制约,动漫游戏、广告创意等亟需的文化创意人才数量少,难以引进,尚未形成人才集聚效应。三是文化产业研究人才不足。政府、社会、企业甚至是本地高等院校都缺乏文化产业研究人才,专业人才储备严重不足,这些都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完善政策,协调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一要提升战略地位。要将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全市中长期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统筹考虑、合理布局,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层次。二要及时调整产业规划。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变化很快,各种新业态层出不穷,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及时修订完善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加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有机衔接,增强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要健全文化产业运行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建立领导机构,加强队伍建设,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四要强化落实。要重视产业规划的贯彻落实力度,统筹协调相关部门,明确各自职责范围,全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要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明确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优化结构,做大做强文化企业。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既要有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又要有引领支撑的龙头企业。一要积极扶持骨干文化企业发展,扩大经营项目和规模,争取省、市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文化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优势产业集聚。二要积极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引导文化企业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路子,以文化创作和生产传播为核心,做强做优做大文化产业。三要积极培育文化产业项目,打造知名品牌,发挥项目引领和品牌辐射作用,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同时,带动周边传统餐饮业、商业、旅游业的繁荣,形成文化搭台,多方唱戏,各方共赢的新局面。
(三)融合发展,做足做深“文化+”文章。融合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属性。要加强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渗透,不断提升创意水平和文化价值。一要加强文化与互联网的融合。通过与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应用等网络新业态的融合,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二要加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挖掘富有晋城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文化产品,拉动文化旅游产业消费。三要加强文化与金融的融合。依靠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吸引外来投资,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同时组织文化企业参加国家级、省级文博会,促进企业间交流合作,寻求发展新机遇。
(四)创新载体,大力培养引进专业人才。专业人才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要适应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精、深、优、博的文化传承人,打造一支懂经营、会管理、善谋划、能创新的人才队伍;要制定吸引文化人才的优惠政策,建立有效的人才引入机制,开辟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采取多种灵活形式,使其为我所用;要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加快文化要素市场建设,营造集聚文化产业人才的良好环境,为推动转型发展、富民强市提供智力支撑。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