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昆明湖导游词篇一:昆明湖导游词
颐和园的园林区分为万寿山景区和昆明湖景区,接下来我主要介绍的是昆明湖景区。昆明湖源于汉武帝在长安城开凿昆明池操练水兵的典故,当时汉武帝派使臣前往身毒,今印度一带,在昆明国的滇池被阻,汉武帝大怒决定征服昆明国,于是在长安城内挖了昆明池操练水兵,乾隆皇帝借此典故将西湖命名为昆明湖,也曾在此操练水兵寓意自己也是像汉武帝一样,是治理国家的明君,开疆扩土的英主。
穿过仁寿殿的两座假山,一碧万顷的昆明湖就映入眼帘,放眼望去,远处玉泉山的玉峰塔犹如建造园内,西山群峰也尽收眼底,丰富了园内景观,组成了以昆明湖为近景,西堤为中景,玉峰塔及西山群峰为远景的山水画卷,这是我国典型“借景”造园手法。西堤上有六座形态各异的小桥,分别是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
界湖桥是西堤六桥中最北面的一座,位于昆明湖(内湖),西湖(外湖)与后湖(后河)的分界处,故名界湖桥。清漪园时期此桥名柳桥,而最南端的柳桥称界湖桥,光绪年间重建时将两桥名互换。
豳风桥在清漪园时期称桑苧桥,光绪年间重建后,慈禧太后为避已故咸丰皇帝的名讳奕zhu也为避其谐音如丧主,将其改为豳风桥。豳风二字出自《豳风七月》,描写的是百姓耕田采桑的劳动场景。
玉带桥既是昆明湖的入水口也是帝后们乘船从清漪园去静明园的必经之路,为了满足行船的需要设计成了高拱形单孔石桥。因形似玉带而得名,东西两侧的桥身上刻有乾隆皇帝亲笔撰写的对联和“玉带桥”三字。
镜桥名称出自于唐代大诗人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意境。
练桥名称出自于南朝诗人谢朓的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意境,练是白色的丝织品,寓意此桥架在澄静如练的昆明湖上。
在练桥和镜桥之间还有一个建筑是景明楼,景明楼的名称出自宋代大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中“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建筑形式是按照元代著名画家赵子昂的名画《荷亭纳凉图》中的画境创造的。过了东西堤的交界处绣漪桥,我们就来到了东堤,东堤上的主要建筑是昆仑石碑,廓如亭,十七孔桥,铜牛,文昌阁,耶律楚材祠。
昆仑石碑共有两块,一块立于绣漪桥北面,石碑四面镌刻着乾隆皇帝赞美长河两岸风光的御制诗,一块立于铜牛北面,石碑四面镌刻着乾隆皇帝赞美昆明湖东岸景观的御制诗。
沿着堤岸向北走看到的亭子就是廓如亭,它是我国古典园林中最大的一座观景亭,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在这里观景视野开阔,所以叫廓如亭,又因它是八面重檐攒尖顶,故又俗称八方亭。
连接廓如亭和南湖岛的就是十七孔桥,全长150米,宽8米,仿照金代卢沟桥建造,望柱上共雕刻有544只形态各异的狮子,数量远远多于卢沟桥。
铜牛位于廓如亭的北侧,铜牛是镇水之物,为了阐明其用意,乾隆皇帝还特意撰写了四言铭文《金牛铭》,用篆体刻在金牛背上,以铜牛镇水源于大禹治水的故事。
东堤最北侧的建筑就是文昌阁了,是颐和园六座城关(六座城关的名字)中最大的一座,阁内供奉文昌帝君坐像,它与万寿山西侧的宿云檐城关东西相对,一共文昌帝,一共关羽,左文右武,寓意大清江山“文武辅弼”。
介绍完了西堤东堤接下来我们说一下昆明湖中的大小岛屿。
在文昌阁西北是由大小两座岛屿组成的知春岛,大岛上建有知春亭,亭名源于宋代大文濠苏东坡《惠崇春江晚景》诗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境。
南湖岛是昆明湖中最大的岛屿,通过十七孔桥与东堤相连,南湖岛上有涵虚堂和广润灵雨祠,涵虚堂原名望蟾阁,乾隆年间仿照湖北武昌黄鹤楼建造,后来因为南湖岛基础逐渐下沉,嘉庆便把它改为一层的涵虚堂,光绪年间慈禧曾在此检阅水师学堂的官兵进行的阵法演练。广润灵雨祠俗称龙王庙,宋真宗时称广润祠,乾隆年间改为现名。其香火延续到清末,现在看到的是1986年重修的。
凤凰墩位于昆明湖最南端的水域中是仿造江苏无锡运河中的黄埠墩建造的,凤凰墩上原有一座凤凰楼,它与南湖岛上的龙王庙相对,寓意“龙凤呈祥”。
藻鉴堂位于西堤南面湖泊中,古人把选拔人才成为澡鉴,乾隆皇帝借以寓意人才难得,清漪园时期内有很多真宝,1903年重修后,将其改为欧陆风情,并配有西洋厨师,慈禧在这里宴请或外驻华公使。
治镜阁位于昆明湖西面水域,原本是一座圆形的水上城楼,但由于年久失修,现在已经是一座水中荒岛了。
整个昆明湖一池三山的格局寓意这里是人间仙境。倘若在昆明湖内泛舟,彷佛置身于仙境,西面西山若隐若现,北面万寿山一片葱郁中流露出万丈金光,东堤金牛神采奕奕,真是一种绝美的享受。(结束语 略)篇二:北京导游考试中文导游词:颐和园昆明湖景区 颐和园昆明湖景区
颐和园的昆明湖景区主要包括昆明湖、东堤、西堤及湖中诸岛。
“昆明湖”名称源自汉武帝在长安城开凿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汉武帝曾派使团前往身毒(今印度一带),在昆明国的滇池被阻,于是决定兴兵讨伐。为一举征服昆明国,便在京城长安西南挖掘了巨大的昆明池,练习水战。乾隆皇帝借用此典故,将西湖改名为昆明湖,并也曾在昆明湖中操练水师,以标榜自己如同汉武帝一样,为治理国家的明君、开疆拓土的英主。
我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东堤。东堤由南向北,主要景观依次为:绣漪桥、昆仑石碑、廓如亭、十七孔桥、铜牛、文昌阁、耶律楚材祠。
绣漪桥位于昆明湖与长河,东堤与西堤的交界处。清代帝后来颐和园时,经常从绣漪桥下进入昆明湖。为满足行船的要求,绣漪桥被建成高拱形单孔桥,北京人习惯称它为“罗锅桥”。
昆仑石碑共有两块,一块立于绣漪桥北面的堤岸边,一块立于铜牛北面的堤岸边,石碑四面镌刻着乾隆皇帝的御制诗。
廓如亭是我国古代园林中现存的最大的一座观景亭,建筑面积约300多平方米,由内外3圈24根圆柱与16根方柱支撑。在亭内观景,视野十分开阔,故名“廓如亭”。又因为它是八面重檐攒尖顶式样,故俗称“八方亭”。
十七孔桥东连廓如亭,西接南湖岛,全长150米,宽8米,仿北京金代卢沟桥而建。桥的栏杆望柱上精雕细刻着544只形态各异的小狮子,卢沟桥上只有485只,数量远远超过了卢沟桥。
铜牛位于廓如亭北面的堤岸边,为镇水之物。为了阐述建造铜牛的用意,乾隆皇帝特意撰写了一篇四言铭文《金牛铭》,用篆书铸在铜牛背上。以铜牛镇水源于大禹治水的典故。传说大禹每治理完一处水患,便铸造一只铜牛沉入河底,希望河道永固,永不泛滥。自唐代就开始改用铜牛置于堤岸边的形式镇水。
文昌阁是东堤最北端的建筑,建在高约10米的方形城关之上,是颐和园6座城关中最大的一座。阁内供奉铜铸文昌帝君坐像。文昌阁与万寿山西侧的宿云檐城关东西相对,一供文昌帝君,一供关羽,文东武西,寓意大清江山文武辅弼。
耶律楚材祠位于文昌阁东北,耶律楚材的祠堂和墓穴均在这里。耶律楚材为契丹贵族的后裔,是元代第一名相。光绪年间,在耶律楚材祠前建了颐和园电灯公所。
接下来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下西堤。西堤由北向南的主要景观依次为西堤六桥和景明楼。界湖桥是西堤六桥中最北边的一座,位于昆明湖、西湖、与后湖的分界处,故名“界湖桥”。界湖桥的南边是豳风桥。清漪园时期,此桥名为桑苧桥,光绪年间重建后,慈禧太后一是为了避咸丰皇帝的名讳,二是忌讳其发音如“丧主”,故改名“豳风桥”。“豳风”二字出自《诗经》中的《豳风 七月》,这首诗是描写西周时期豳地百姓耕田采桑场景的。豳风桥西面的耕织图中水乡泽国,男耕女织的生产生活场面与诗意相合。
豳风桥南是玉带桥。玉带桥为高拱形单孔桥,因形似玉带,故名“玉带桥”。桥身上东西两侧有乾隆皇帝亲笔撰写的对联和“玉带桥”三字。这里是去静明园的必经水路。
玉带桥南是镜桥。镜桥名称是借代唐代大诗人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诗句的意境而得名。
镜桥南面是练桥。练桥名称出自南朝诗人谢眺的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练是 白色的丝织品,此处形容桥架在澄静如练的昆明湖水面上。
练桥的南面是柳桥。柳桥是西堤六桥中最南面的一座,名称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柳桥晴有絮”。因西堤上遍植柳树,此桥掩映在柳浪之中,故名。
景明楼位于练桥和柳桥之间,建于乾隆年间,由主楼和两座配楼组成。景明楼的名称出自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中“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之句,而建筑形式是按照元代画家赵子昂德名作《荷亭纳凉图》中的意境创造的。最后,我来介绍一下湖中的岛屿。
文昌阁西北是由大小两岛组成的知春岛,知春亭建在大岛之上。亭名源自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诗中“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境。
南湖岛位于 十七孔桥西面,是昆明湖中最大的岛屿。岛上主要有南北两组建筑,南部是广润灵雨祠,俗称“龙王庙”,始建于明代。“广润”是宋真宗诏封西海龙王的封号,而昆明湖在明代有“西湖”之称,故将龙王庙命名为“广润祠”。乾隆皇帝80岁时,曾亲至这里祈雨,结果当晚大雨滂沱,第二天,乾隆皇帝又亲自来谢雨,并改名为“广润灵雨祠”。北部是涵虚堂,原名望蟾阁,乾隆年间仿黄鹤楼建造。嘉庆年间将3层的望蟾阁改为一层的涵虚堂,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曾在这里效仿乾隆皇帝检阅水操战船和阵法演练。
凤凰墩位于昆明湖最南端的水域中,是仿黄埠墩而建的小岛。凤凰墩上原建有一座凤凰楼,楼顶上安装着一只镀金的铜凤凰,凤凰口中衔着一面风旗,可知风力大小和风向。凤凰墩与南湖岛南北相望,凤凰楼与龙王庙相对,寓意“龙凤呈祥”。篇三:北京导游考试口试标准导游词之十二——颐和园题签三:昆明湖景区
北京导游考试口试标准导游词之十二——颐和园题签三:昆明湖景区
颐和园原名叫清漪园,始建于清朝乾隆十四年。清末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把清漪园改称叫颐和园。它占地面积有290公顷,其中陆地面积约占1/4,湖区面积约占3/4。按照功能可分为宫廷区和园林区。园林区又分为,以万寿山前山中轴线为中心的风景游览区和昆明湖景区。我今天介绍的是昆明湖景区。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东海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长满了长生不老药,住着长寿快乐的神仙。中国历代皇帝都向往“东海三仙山”,渴望长生不老。
到了汉代,汉武帝刘彻在长安城里取“东海三仙山”的典故修了“瑶池三仙山”。瑶池命名叫昆明池,并且在昆明池操练水军。为什么要操练水军呢?因为当时刘彻派使臣前往身毒(今天印度一代),到了昆明国受阻。刘彻大怒,决定在长安城修建昆明池,以操练水军,好打败昆明国。
汉武帝刘彻在中国历史上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汉武帝刘彻也因此被称为历史上伟大的皇帝。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也想像汉武帝刘彻那样成为开疆拓土的圣主明君。于是借
刘彻修昆明池的典故,乾隆在自己修建的清漪园中也修湖,叫昆明湖,也操练水军。穿过仁寿殿南侧两座假山,一碧万顷的昆明湖便映入了眼帘。放眼望去,远处玉泉山上的玉峰塔好似园中,实际这是造园工匠们特意设计的“借景”造园手法,婀娜多姿、形态各异的六座小桥就是颐和园著名的西堤六桥。它们分别是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那我讲一个最有代表性的玉带桥。
玉带桥是一座高拱形、单孔石桥。石料是采用青白石和汉白玉两种石料,整座桥身雕工精美,宛如玉带,横跨于岸边,所以叫玉带桥。桥上的对联和“玉带桥”三个字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那东堤上依次可以看到的是文昌阁、耶律楚材祠、昆仑石碑、铜牛、十七孔桥和与十七孔桥相连的南湖岛。
文昌阁是东堤最北端的建筑,建在高约10米的方形城关之上,是颐和园6座城关中最大的一座。【6座城关:文昌阁、宿云檐、紫气东来城关、寅辉城关、通云城关和千峰彩翠城关】文昌阁内供奉的是铜铸的文昌帝君坐像,以及他的坐骑铜特。文昌阁与万寿山西侧的“宿云檐”东西相对,一个供奉文昌帝君,一个供奉关羽,左文右武,寓意大清江山文武辅弼。耶律楚材祠位于文昌阁东北,这里有耶律楚材的祠堂和墓穴。耶律楚材是元代的第一名相,元初的.制度大都出自他手,死后被埋葬在瓮山泊的东侧。
文昌阁的南侧,在东堤的岸边上,有块石碑,叫昆仑石碑,实际上昆仑石碑有两块。一块在铜牛的北面,一块在铜牛的南面。上面都刻有乾隆皇帝的御制诗。诗文的内容是描绘昆明湖东堤的景色,但由于立碑的时间距现在已经久远,上面的字迹都已经模糊不清了。铜牛是中外游客到颐和园在东堤这个景区照相最多的景点了。它是防止水患的镇物。源于“大禹治水”的典故。传说大禹每治理完一处水患,便把一只铜牛沉入河底,希望用它镇住水患。不过大禹是把铜牛沉入河底,从唐朝开始,改把铜牛放在岸边,东堤这里的铜牛身上有乾隆皇帝用篆文书写的《金牛铭》。
铜牛边上这个巨大的亭子,就是我国古代园林中现存最大的一座观景亭,廓如亭。它是八面重檐攒尖顶的样式,俗称“八方亭”。
亭前有一长桥,东接廓如亭,西接南湖岛,全长150米,宽8米,仿北京金代卢沟桥修建。桥上雕有544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小狮子。桥下有十七个孔,这就是颐和园有名的十七孔桥了。
南湖岛是昆明湖中最大的岛屿。昆明湖中有5个岛,它们分别是南湖岛;凤凰墩;藻鉴堂;治静阁和知春岛。
南湖岛上有涵虚堂,原名望蟾阁,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效仿乾隆皇帝在昆明湖中检阅水军,曾亲自在涵虚堂大殿内观看“水师学堂”的官兵进行战船阵法的演练。
南湖岛上还有个龙王庙,原名叫广润灵雨祠。在清朝历史上广润灵雨祠是皇帝“求雨”的地方,香火不断。现在看到的广润灵雨祠是1986年重修的。
凤凰墩位于昆明湖最南端的水域中,是仿江苏无锡运河中黄埠墩修建的。凤凰墩上原有一座凤凰楼,它与南湖岛上的龙王庙相对,寓意“龙凤呈祥”。
藻鉴堂位于西堤南面湖泊中,古人把选拔人才称作“藻鉴”,乾隆皇帝以“藻鉴堂”命名,是寓意人才难得。清漪园时,藻鉴堂内有很多的珍宝。1903年重修后,藻鉴堂被装修成欧陆风情,并配有西洋的厨师,慈禧太后在这里宴请外国驻华大使。
治静阁位于昆明湖西湖水域,原本是一座圆形的水上城楼,但由于年久失修,现在已经是一座水中荒岛了。
最后介绍一下知春岛。
知春岛位于文昌阁的西北,岛上有知春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是宋代有名的大文豪苏东坡的诗句。知春亭所要表达的就是这两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每年春
天岛上桃红柳绿,春意盎然,风景宜人。知春亭可是颐和园中照相最佳的拍摄景点,这里可以看到万寿山前山的全景。
高高的佛香阁及众多宗教建筑,寓意“佛法无边”;万寿山像展开翅膀的蝙蝠,昆明湖像一个大大的寿桃,寓意“福山寿海”;西堤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南湖岛上的龙王庙又与凤凰墩上的凤凰楼“龙凤呈祥”;十七孔桥仿金代卢沟桥建,这整个昆明湖“一池三山”的格局又寓意这里是“人间仙境”,其中藻鉴堂象征蓬莱,治静阁象征方丈,凤凰墩象征瀛洲。清末爱新觉罗溥仪的弟弟溥杰,曾有有诗曰“一园竹树绕泉石,四季冬春夏复秋。放棹只疑天上坐,凭栏真个画中游。岚光叠翠巍云塔,湖影回廊漾梵楼。合璧大圆横玉带,斜阳无语卧铜牛。”此诗高度概况了颐和园的美景。
“虽为人做,宛自天开”的建筑理念被古代的工匠、园林设计师们,表达的是淋漓尽致。这里真可谓称得上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外游客到北京的必游之地。
好,颐和园的湖区就给您介绍到这里。
介绍昆明湖导游词篇二:颐和园 昆明湖景区 导游词
颐和园的园林区分为万寿山景区和昆明湖景区,接下来我主要介绍的是昆明湖景区。
昆明湖源于汉武帝在长安城开凿昆明池操练水兵的典故,当时汉武帝派使臣前往身毒,今印度一带,在昆明国的滇池被阻,汉武帝大怒决定征服昆明国,于是在长安城内挖了昆明池操练水兵,乾隆皇帝借此典故将西湖命名为昆明湖,也曾在此操练水兵寓意自己也是像汉武帝一样,是治理国家的明君,开疆扩土的英主。
穿过仁寿殿的两座假山,一碧万顷的昆明湖就映入眼帘,放眼望去,远处玉泉山的玉峰塔犹如建造园内,西山群峰也尽收眼底,丰富了园内景观,组成了以昆明湖为近景,西堤为中景,玉峰塔及西山群峰为远景的山水画卷,这是我国典型“借景”造园手法。西堤上有六座形态各异的小桥,分别是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
界湖桥是西堤六桥中最北面的一座,位于昆明湖(内湖),西湖(外湖)与后湖(后河)的分界处,故名界湖桥。清漪园时期此桥名柳桥,而最南端的柳桥称界湖桥,光绪年间重建时将两桥名互换。
豳风桥在清漪园时期称桑苧桥,光绪年间重建后,慈禧太后为避已故咸丰皇帝的名讳奕zhu也为避其谐音如丧主,将其改为豳风桥。豳风二字出自《豳风七月》,描写的是百姓耕田采桑的劳动场景。
玉带桥既是昆明湖的入水口也是帝后们乘船从清漪园去静明园的必经之路,为了满足行船的需要设计成了高拱形单孔石桥。因形似玉带而得名,东西两侧的桥身上刻有乾隆皇帝亲笔撰写的对联和“玉带桥”三字。
镜桥名称出自于唐代大诗人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意境。
练桥名称出自于南朝诗人谢朓的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意境,练是白色的丝织品,寓意此桥架在澄静如练的昆明湖上。
在练桥和镜桥之间还有一个建筑是景明楼,景明楼的名称出自宋代大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中“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建筑形式是按照元代著名画家赵子昂的名画《荷亭纳凉图》中的画境创造的。过了东西堤的交界处绣漪桥,我们就来到了东堤,东堤上的主要建筑是昆仑石碑,廓如亭,十七孔桥,铜牛,文昌阁,耶律楚材祠。
昆仑石碑共有两块,一块立于绣漪桥北面,石碑四面镌刻着乾隆皇帝赞美长河两岸风光的御制诗,一块立于铜牛北
面,石碑四面镌刻着乾隆皇帝赞美昆明湖东岸景观的御制诗。
沿着堤岸向北走看到的亭子就是廓如亭,它是我国古典园林中最大的一座观景亭,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在这里观景视野开阔,所以叫廓如亭,又因它是八面重檐攒尖顶,故又俗称八方亭。
连接廓如亭和南湖岛的就是十七孔桥,全长150米,宽8米,仿照金代卢沟桥建造,望柱上共雕刻有544只形态各异的狮子,数量远远多于卢沟桥。
铜牛位于廓如亭的北侧,铜牛是镇水之物,为了阐明其用意,乾隆皇帝还特意撰写了四言铭文《金牛铭》,用篆体刻在金牛背上,以铜牛镇水源于大禹治水的故事。
东堤最北侧的建筑就是文昌阁了,是颐和园六座城关(六座城关的名字)中最大的一座,阁内供奉文昌帝君坐像,它与万寿山西侧的宿云檐城关东西相对,一共文昌帝,一共关羽,左文右武,寓意大清江山“文武辅弼”。
介绍完了西堤东堤接下来我们说一下昆明湖中的大小岛屿。
在文昌阁西北是由大小两座岛屿组成的知春岛,大岛上建有知春亭,亭名源于宋代大文濠苏东坡《惠崇春江晚景》诗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境。
南湖岛是昆明湖中最大的岛屿,通过十七孔桥与东堤相连,南湖岛上有涵虚堂和广润灵雨祠,涵虚堂原名望蟾阁,乾隆年间仿照湖北武昌黄鹤楼建造,后来因为南湖岛基础逐渐下沉,嘉庆便把它改为一层的涵虚堂,光绪年间慈禧曾在此检阅水师学堂的官兵进行的阵法演练。广润灵雨祠俗称龙王庙,宋真宗时称广润祠,乾隆年间改为现名。其香火延续到清末,现在看到的是1986年重修的。
凤凰墩位于昆明湖最南端的水域中是仿造江苏无锡运河中的黄埠墩建造的,凤凰墩上原有一座凤凰楼,它与南湖岛上的龙王庙相对,寓意“龙凤呈祥”。
藻鉴堂位于西堤南面湖泊中,古人把选拔人才成为澡鉴,乾隆皇帝借以寓意人才难得,清漪园时期内有很多真宝,1903年重修后,将其改为欧陆风情,并配有西洋厨师,慈禧在这里宴请或外驻华公使。
治镜阁位于昆明湖西面水域,原本是一座圆形的水上城楼,但由于年久失修,现在已经是一座水中荒岛了。
整个昆明湖一池三山的格局寓意这里是人间仙境。倘若在昆明湖内泛舟,彷佛置身于仙境,西面西山若隐若现,北面万寿山一片葱郁中流露出万丈金光,东堤金牛神采奕奕,真是一种绝美的享受。(结束语 略)
介绍昆明湖导游词篇三:昆明湖导游词
大家可以向这边看,一碧万顷的昆明湖映入眼帘,放眼望去,远处玉泉山的玉峰塔犹如建造园内,西山群峰也尽收眼底,丰富了园内景观,组成了以昆明湖为近景,西堤为中景,玉峰塔及西山群峰为远景的山水画卷,这是我国典型“借景”造园手法。
昆明湖位于北京的颐和园内,它的面积约为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大约2平方公里,比北京市内的五个北海还要大。湖面主要向东西面发展昆明湖,有计划地把原来的湖岸上一部分土地堆在湖中,便成了湖内西堤及三岛。
这里有一段历史故事,汉武帝曾派出使团去往身毒(即印度),在昆明国的滇河(即今之洱海,俗传滇池,是不对的)被阻,便兴兵讨伐,于公元前120年,在长安西南开挖了周边40里的昆明池,以象征滇河,练习水战。后代一些皇家园林里的水域,也有效仿称作昆明湖的。乾隆皇帝将西湖改称昆明湖也是沿用了这个故事。但乾隆自己说:“景仰放勋之迹,兼寓习武之意。”“放勋”是尧帝的名字,那时洪水泛滥,尧曾命鲧治水,昆明湖就是为兴水利而拓建的。汉武帝的故事反倒放在第二位。昆明湖命名5年以后,乾隆在铸造在铜牛身上的《金牛铭》里,又提到了这件事说:“人称汉武,我慕唐尧”。把开挖昆明湖是为了治水的目的再一次做了澄清。
【昆明湖导游词】相关文章:
黄山导游词11-30
海南导游词12-17
河源导游词12-15
大足导游词10-01
湖北导游词09-14
庐山导游词08-18
安徽导游词03-16
广西导游词03-15
长城导游词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