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动员群众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下面是小编网整理分享的学校植树节倡议书范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学校植树节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又是一年芳草绿。在这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阳春三月,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植树节。
3.12——植树节,是一个营造绿色环境,期待绿水青山,呼唤人们爱护环境的特别日子。从1979年2月起,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中国的植树节。在植树节前后,全国各地都要集中进行植树造林活动。
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是地球母亲的颜色,绿色代表着生命,是大自然赠与我们人类的宝贵财富。如果没有绿色,我们人类将无法呼吸、无法生存,如果没有绿色,就没有了生态平衡、没有了我们全人类。热爱生命、热爱绿色,是我们新一代青春的风采,绿化国土,美化家园,更是我们新一代不可推卸的责任。
绿是生命的色彩,它带给我们的是希望,是快乐。我们不会忘记,当我们在教室苦读,眼花疲惫时,是窗外那绿色的枝条,滋润了我们的双眼。一棵棵无言的树,一株株嫩绿的草,一朵朵含羞的花,就是陪伴我们的一个个知心的朋友。尊重它们,爱护它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营造绿色和谐校园,更是我们每位同学共同的心愿。
在植树节来临之际,我们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
1、珍爱绿色,珍爱我们绿色的校园。不踩踏草坪,不攀枝摘花。从我做起,互相监督。
2、节约每一张纸,贡献我们的一份努力,保护祖国珍贵的森林资源。
3、向家人、朋友宣传环保理念,倡导绿色文明,及时劝阻破坏花草树木的行为。
4、在植树节前后栽一棵小树苗,寄托自己的理想,种下自己的'愿望,让小树苗陪伴着自己成长、成材。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种下绿色的种子,去播撒文明,用道德的阳光,使绿树常青吧!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美丽的校园,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xx学校
xx年3月12日
学校植树节倡议书
全体在校生:
早春三月,草长莺飞,在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际,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3.12植树节。中国近代史上,孙中山先生是较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人之一。从1979年2月23日起,以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今年两会期间,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出了植树改善经济带环境的观点,所以绿化环保势在必行。
为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们对森林功用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响应共青团中央“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锻炼活动,也为增强大学生团体对植物的认识和爱护,增强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山东建筑大学学生会现邀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植树活动。积极参与植树种花活动,营造绿色家园。不破坏校园内的花草树木,这包括:不采摘花朵,不践踏绿化、不穿越开放式草坪。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为学校、社区的绿化地做保洁工作,看到不文明的行为及时劝阻。
诚然,植树节的意义不是在于植树节这一天种一棵树,而是通过植树节的又一次来临,使大家更加关注绿化、环保问题。从身边做起,播种绿色,播撒文明,为建设绿色家园作出自己的贡献!让我们伸出双手,走出宿舍,毫不吝啬地奉献自己的力量,让更多人加入到植树环保的行列中来!
xx大学学生会
20xx年3月10日
学校植树节倡议书
春风徐徐吹来,小树发芽了,花儿也开了,我们的校园变绿了,变美了。在这生机勃勃的阳春三月,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植树节。
为了美化环境,保护环境,使我们有一个绿色的生活环境,在植树节来临之际,我们向全校少先队员发出倡议:人人争做一位爱绿、护绿的小天使。
我们倡议大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每一片绿叶,爱护每一棵幼苗。要求做到:
1、爱护花草树木。不采摘花朵,不攀树枝,不踏草坪。特别是不穿越开放式草坪,不到花坛等绿地玩耍,做游戏时远离花草树木。
2、积极参加社区、学校组织的护绿活动,积极承担社区、学校附近绿化地的保洁工作,看到不文明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劝阻。
3、积极开展家庭植树、养花活动,使自己的家变成一个绿色家园。选择一些适合在家种植的植物,放在阳台上或房间里。
4、积极学习植树护绿知识。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爱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从身边做起,种几棵树,养几盆花……
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投入到“3.12”植树节的"植树、护绿、环保、健康"活动中去,为建设美丽、文明、和谐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吧!
【学校植树节倡议书范文】相关文章:
学校募捐倡议书范文(通用6篇)07-28
植树节倡议书三篇07-12
2021学校捐款倡议书范文(通用6篇)07-29
2021学校开学倡议书范文(通用6篇)08-12
学校爱心捐款倡议书范文合集9篇06-29
精选植树节倡议书三篇11-20
植树节活动倡议书15篇07-02
光盘行动学校倡议书10-23
学校文明行为倡议书10-14
学校预防溺水倡议书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