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特别是在作文中有重要意义的记叙文,记人记事、日记、游记、传说、新闻、通讯、小说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那么记叙文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初一记叙文,欢迎大家分享。
“新”初一记叙文1
新书籍、新电脑、新词汇、新思想、新科技……“新”似乎与我们如影随形,无处不在。
中华民族自古有迎新春、过新年的习俗。人们在新春佳节,穿新衣、贴新联,同时将家里打扫干净,焕然一新。那么为何人们对“新”情有独钟呢?这似乎是隐藏在我们体内的一种本能。小时候,我玩腻了旧玩具,就央求爸爸给我买新的。当我的手触摸到新玩具时,心底油然而生对它的好奇,在激动之余又怕不小心把它弄脏弄破。的确,我们对“新”充满了本能的爱怜与珍惜,但并不是所有的“新”都意味着喜爱与向往。达尔文提出“进化论”这个新观点时,就被贬为异端,受尽鄙视。人们由于无法辨识新事物的好坏,往往喜忧参半,带有畏惧。
在新词汇、新思想与新科技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或多或少有些迷茫。当我们上网浏览时,耳目间交互错杂着许多新事物。“X哥”、“X姐”、“X门”、“不明觉历”、“羡慕嫉妒恨”等新词汇于浩瀚的网海间鱼龙混杂,让我们在惊讶惋叹之余也陷入了对“新”的沉思。克隆技术无疑是很新颖的,但“克隆人”却招来了人们齐声反对,引发了人权问题的争执。机器人是一门崭新的科学技术,但人们又对“人工智能”问题产生异议,生怕机器人不受掌控,称霸地球……此类由“新”而发的问题隐患还有太多,伫立在追赶“新潮”的十字路口,我们到底该如何是好?
其实,“新”的反义词是“旧”,似乎已被人们淡忘。诚然,它确实不如“新”那么冠冕堂皇,也不受人喜爱。用旧了的事物,终会被新的代替,但还是有那么一些“陈年往事”值得诸位铭记。《诗书礼乐》,国之本也,唐诗宋词元曲,国之魂也。是老祖宗在千年之前,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是今朝的iphone、ipad换不来的!“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看似陈旧的传统文化,恰恰是我们通向未来“新”时代的阶梯!
古诗“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形象地描述了古人喜新厌旧、由清变浊的现象。今天,我们应当惜旧迎“新”、推陈出“新”、修旧如“新”,迎接新的时代!
“新”初一记叙文2
时光是一支散步千年的笔,从开始到结局,它用如流的墨水书写人生的每一新篇章,帝王的霸业连同古战场一起退出历史,阶级部落的史涛在季节的河道声息子裂,长江之水翻滚,新之事物不从停息。
“海上升残夜,江春入旧年”新的事物终将取代旧的事物,我们常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一切事物都会在时光的笔下变得模糊氤氲,如同冬天玻璃窗上弥漫的热气,而新事物正是时光笔下不断袅出的新字眼。它代表新的时代,新的人生,新的追求,新的朋友?有些人刻守着旧,他们躲在旧的阴影之下,妄想让时光之笔停下,正如考试失败时的我们久久沉浸在失望的阴霾之下,殊不知,打起精神用一种新面貌去总结这资助失败会让迎来崭新的成功。又如半封建时期的“洋务派”守旧思想要固守清政府的统治,未从新的制度上去拯救中国,最终中国也只能是逐步衰退,落后于其他国家,再有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勃列日湿夫,戈尔巴乔夫先后改革,但未从根本上打破旧的“斯大林”模式,创建新的制度而至使苏联最终解体。人总要向前看,前面有着新曙光,引领我们走入新时代。
“从此不再提起过去,痛苦或幸福,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海子就是这样一个能忘却旧,追求新的人。远方的远方,每一刻都是崭新的时光。美国“新经济”政策勇于开拓新的方式,让国家干预经济,这是一种新,它让美国再次变得强大;辛亥革命的废缠脚,也是一种新,它维护与女性的权利,保障了民主;字节胜、吴广起义也是一种新,它向人民宣示了秦王的残暴,农民的艰苦?时光笔下的“新”渲染希望的音调,抒写了希望的思潮。
岁月的年轮碾过了日日夜夜,春夏秋冬,流年的轮回送走了晨起暮霞,似永年华。时光的笔触未曾停止,它翻卷起一个个历史,一个个回忆,它洒下新的时代;新的人物,从商夏西周到唐宋元明清,从落后的民族到崛起的中华民国,从朽屋烛火到高厦电光,从写信传书到网络电话,从新到旧,时光披覆着新掩映了旧,世事变迁而新则生生不息,如繁盛的花水掩映着古墓荒家,如绿色苔苔,覆满残砖废瓦。新,是一种希望。
“新”初一记叙文3
如今初中开学早已接近一个月了,我也变成了一名中学新生儿。在新的学校里会了解到新的同学们,看到新的教师,学习到新的专业知识。
我发现了我已经不是那个只能乘除法的小姑娘了。一眨眼,我也变成了一名中学生,時间过得飞快。到中学,也渐渐地发觉,中学的课程内容沒有中小学的这么简单,课程内容比中小学多了许多,专业知识难度系数也难了许多,学习氛围也越来越愈来愈焦虑不安了,赶到这一学校,我的梦想是在初中升高中的情况下可以考入一所好的普通高中,这不仅就是我自身的总体目标,也是全体同学的总体目标。在刚新学期开学还没有几日的情况下我也当上语文课堂意味着。以后,我和同学们的沟通交流也多了,我也在这个新学校交给了新的盆友。我能和他们一起去用餐、一起去体育场散散步、一起去学校里边的小卖铺、一起探讨难题。现在我是一名中学的住校生,仅有周五中午放学后的情况下才可以回家了,在寝室里边,没有人会帮我洗床单、没有人会帮我装水、没有人会催我早点睡觉、大白天也没有人会要我醒来,这些,这种都必须自己一个人进行,沒有父母的协助,还要让自身渐渐地的学会独立。
再过接近一个月的時间,就需要期中考试了,我也要好好地学习,到期中考试的情况下,能获得一个好的考试成绩。但是,希望,我千万别对学习仅有三分钟热度,要好好地的学习。过一段时间以后,我也要换部位了,终究,一直坐一个地区,也是不太好的。
中学环节,教师也越来越愈来愈严格了,并沒有像中学那麼轻轻松松。中学是一个关键的大转折,不可以粗心大意。期待我可以“莫负韶华”,进行自身的课业,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儿。
“新”初一记叙文4
古人曾有诗云:“但见新人笑,不闻旧人哭”,说的便是国人多为喜新厌旧之人。
汉武帝便是其中典范。武帝一生雄才大略,丰功伟绩自然不可否认,但他最为人诟病的便是其喜新厌旧的性格。为卫子夫抛陈阿娇,为钩弋夫人抛卫子夫,最后又为李夫人抛钩弋夫人;四个女人伴随他走过了一生。武帝喜新厌旧的个性显露无疑。而这其实只是国人喜新厌旧的一个例子罢了!爱时如天上明月,自是珍贵无匹;不爱时却弃如敝履,卑微地连脚下尘土也不如。
不仅是汉武帝喜新厌旧,现在的国人亦是如此!
生活中常有如此场景:当一人谈及某某出国留学时,总会引来无数惊呼,接踵而至的便是如潮水般的赞叹及感慨。而现如今留学归来的“海归”与我国名牌大学毕业生竞争时也总是占较大优势,更甚者,许多人一味追求国外产品,一味追求“新”,连自己的身体健康也不顾。林林总总,都表现出了国人崇洋媚外、喜新厌旧的思想,却在追求“新”的过程中,丢失了“旧”的中国文化。
但正当中国人为“亲”弃“旧”之时,日本人却保“旧”扬“新”。
尽管我们中国人不喜欢日本,但却不得不承认这个弹丸之地的小国论经济能力来说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但日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将古文化传承了下去,并未同中国人一般丢失传统。原因何在?便在于日本人重视传统,他们接受新事物,却从不因其放弃传统;就像日本人会有西装革履的形象,但也会有身穿和服的时候。因而,当中国人连汉字书写也需要比赛时,日本人却从未丢失传统。
当今社会,不知有多少人知晓曲水流觞之雅意,不知有几人知晓清初时秋水轩唱和的盛事!更不知有几人享受过以词为友,梅妻鹤子的安逸生活。
当连汉字书写也成为比赛,连《春江花月夜》成为无人所知的长诗,中国人何谈传统!有人夸奖比赛冠军为汉字英雄,却不知颜筋柳骨,以字遇映人之事。有人只知李白、杜甫,殊不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称为“孤篇压倒全唐!”
我们需要新,但更需要旧!不要让中国成为下一个楼兰古国。
“新”初一记叙文5
时间最令人心疼的是瓷器和女人,瓷器易碎,而女人如花,朵朵叹息。
———题记
何谓新?新就是不同以往。新希望,新思想,新信仰,新生活,这一连串的新串起了一袭袭女人的身影。
孤漠落日长烟文成公主远行的身影,渐渐消散在风起云落的唐朝,含泪回望,心已决然。她带着唐朝的希望离去,离开繁华昌盛的长安,步入那满是荒凉的高原。种子、耕具、丝绸,她给古老的藏民带去新的希望。
关山沙场十年。
木兰披一身战甲,持一柄长剑,,跨一匹骏马,在男儿的沙场上留下几丈豪情,几缕伤感,几滴泪水。谁说女子不如男,谁说凤必居龙下,我花木兰就是要冲破这条千年来不变的枷锁。新的思想迸发出耀眼的火光。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你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徽因啊徽因,为何你这般柔弱又这般坚毅?为何你愿“坐一条孤寂的船,自己拉纤?”为何在北京古城墙下留下你那么多奔忙的身影?因为信仰,它是你生命的支柱。也许世人不解那一处处古墙有何价值,你却坚定保存它,这是你新的信仰。
不死鸟飞远了吗?
三毛,现代流浪生活的象征。“如果生命是一朵云,它的光彩绚丽变幻与漂流都是自然的,只因为它是一朵云。”三毛正是这样,她将生命舒展成随心所欲的形状,她将对生命的尊重燃烧得多姿多彩,她将对流浪的奇异艰辛锻造的悲怆且浪漫,她将对荷西刻骨铭心的爱推向极致。三毛,将一种全新的生活留给世人。新,如晓风牵出的残月,静静挥洒着幽幽的清辉。
新,如江水,久久舐着那不肯皈依的灵魂。
新,如春雨,汇出一股清流洗涤污浊的土地。
黎明咬破夜的唇,一抹艳阳将血色留于天际。———又是新的一天。
“新”初一记叙文6
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现在的人们也有许多在业余时间里忙于追赶“新潮”,美其名曰“与时俱进”,一些旧的、传统的东西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而“新”就一定为“进”,“旧”就一定为“退”吗?
否也!近年来,各种洋节纷纷入侵,圣诞节也越来越普及,连小学生也都过起了圣诞,连复活节也被人们所关注,虽然这是一种新的外来文化,但是我们并不信仰耶稣,这些似乎对我们没有重大的意义。而传统大节端午节,又有多少人在按照传统过呢?现在大多数的年轻人都不会包粽子了,过节也就是去超市买零售的粽子,这一项技能也已渐渐流失,传统也正在远离人们的生活。而韩国,端午节也从我国流传过去,他们却十分注重这一文化并极力保护,于是“端午节”被他们申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我国传统文化被他国申得非遣这件事上,人们在愤怒的同时,是否想过我们的'不重视,追新弃旧也有很大的原因?
于是,在这种对“新”的追捧中,我们会失去的是民族的文化和自尊。一个民族若没有了在历史发展中创造出的文化,而被其他民族的文化所同化,那这民族也是名存实亡。
而另一方面,近年来出现了许多热门小说,“宫廷争斗”与“穿越”也被大家所熟知,于是为了追捧新兴事物,人们纷纷购置这些小说沉浸在奇幻迷离的剧情中,沉浸在煽情中,但《红楼梦》又有多少人静心读过呢?名家的文学作品更是无人问津,许多名著也被新编成了青少版,面目全非。对些,难道还是“新”为“进”,“旧”为“退”吗?其实体现的倒是民族文化的倒退。
有时,不一定新的才是最好的,如同陈年的酒更香,经过历史的沉淀而保留下来的文化才是精华,我们不能为了跟上新潮而轻视了传统和从古流传至今的深厚文化,不能盲目跟风从众,需用清醒的头脑和犀利的眼光去判断何为“精华”,何为“泔水”,应多汲取精华,而不要做新文化的试验品。
在新文化丰富人们生活开放人们思想的同时,也需客观认识到并不是所有新事物都能推动进步,并不是所有旧的传统的都是腐朽的落后的。我们应慎思之而明辨之,以精华来升华自己。
“新”初一记叙文7
“新”,一看到这个字,那充满着蓬勃生机的画面便会映入脑海:或是新建的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或是人流涌动的新兴商业街,也许不久前这里只是一排排老旧的民房,可现在它们是繁华的焦点,真是日新月异啊。
为何刻意逐新?常常见到许多人频繁地更换手机,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来越追逐时尚,在微博上传自拍照。他们貌似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其实只是刻意逐新,唯恐被时代所抛弃,拒绝“变老”的事实,恐惧成为新时代里的“旧物”,于是只能声嘶力竭地向世界呐喊:我未老去!
可这有用吗?我们的的确确地在长大或变老,所有的刻意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智能手机、时尚服装等只是向旧物上添新罢了,更显得别扭、可笑。这些其实都是外在,最重要的是思想还未老去。社会在进步,真正变化的是人们的思想。如果我们永远只有一套固定的思维模式,那么心灵就会如死水般不再泛起涟漪,缺乏活力。可如果我们的观会、思想与时俱进,思想之花就会无比绚烂,时代的脏脉搏就会被握在手中,何谈真正的老去?
我们更新着一切,“新”一定代表发达,进步吗?
当年新中国成立时,学术界关于北京老城墙的存废问题展开了讨论,梁思成力主留下,但最终被拆除了,当时看来,这很自然:新中国就应破旧立新啊。这之后,又拆了很多四合院,如今,在北京的一些街道,又出现了一些新建四合院,这难道不是一种讽刺吗?古建筑是无价的瑰宝,它不与时代相对立,如果要用它们的消失证明“文明”与“进步”,何其悲哀?所以,“新”要适度,不能毫无节制。其实,过去与现在的共存才是一种真正崭新的面貌,而非孤立存在着其中一种。
新与旧是交替共存的,无论什么新兴的事物,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外壳都会渐渐厚重、老去。但其内涵却可能会更丰富,犹如陈年的葡萄酒更醇香一般,旧中生新。所以不要追逐表面的新,忘却了内质的新,将新与旧对立,这是显然愚蠢的。
我们生活在这个“更新”快速的社会里,一定不要迷失了自己,注重表象的新颖,却忽略内里的创新,不然就真被时代甩在了后面。
【“新”初一记叙文合集7篇】相关文章:
“新”初一记叙文01-12
“新”初一记叙文(7篇)01-20
“新”初一记叙文7篇01-14
初一记叙文合集15篇12-26
初一记叙文(合集15篇)08-17
变-初一-记叙文01-07
初一优秀记叙文10-03
初一记叙文08-02
我的新同桌_初中记叙文09-23
新学期新打算小学记叙文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