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成语故事1
这次进山人们的收获不小,竟用陷阱连着捕获了一雄一雌两只猛虎。大家将两只猛虎绑住,一个猎人便循着猛虎的踪迹,在深山的洞穴里找到了一只小虎崽。这只小虎崽还刚刚睁开双眼,连奶还没有断,他睁着双眼看着猎人,一点也不害怕。猎人看到小虎崽毛绒绒、胖乎乎。憨态可掬,分外喜爱。猎人一时高兴便将小虎意抱回了家中。猎人的妻子和小孩看到猎人带回一只小虎崽,觉非觉好玩,小孩子去抚摸小虎崽,小虎崽更不怕他,就与他玩耍开了。
小虎崽在猎人家人的饲养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长大,变成了一只大老虎。但它并不伤人,吃饱了便在村里村外闲逛,逛累了就找个树荫趴下睡一觉,这样,人虎处得十分融洽,虎见人不避,人见虎也不躲,都习以为常。春风吹拂,冰消雪化,河水解冻了,人们收起猎具,开始下河捕鱼了。
猎人沿河捕鱼,十几天后才回家,可到家一看,不禁大吃一惊,他发现家中饲养的那只老虎嘴角上残留着血溃,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却都不见了。猎人感到一种不祥正向他逼近,他被一种巨大的恐惧笼罩了。还没等他回过神来,那只老虎猛地向他扑去,只几口便将他咬死了。
幼儿成语故事2
活动目标
1.理解“狐假虎威”成语故事的内容及情节,丰富词汇:半信半疑、得意洋洋。(重点)
2.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角色的理解和看法,并能运用语言、动作、表情创造性地表现故事中的角色对话及角色特点。(难点)
3.对成语故事感兴趣,初步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妙。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了解幼儿对成语的认知水平,丰富幼儿成语的认知经验,幼儿画出自己喜欢的成语。
2.物质准备:故事动画、图片课件。
活动过程
以游戏“看图画猜成语”导入,激发幼儿学习成语的兴趣,并初步感受古典文化的精妙
1.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知道的成语,了解成语是我国特有的古典文化。
2.玩“看图画猜成语”的游戏:出示幼儿自己画的成语故事,引导幼儿根据图画内容,说出成语,引出成语“狐假虎威”。
结合故事动画完整听赏故事,初步理解“狐假虎威”成语故事的内容与情节
1.教师结合故事动画完整讲述故事。
2.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初步理解“狐假虎威”成语故事的内容。
提问: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幼共同分段讲述、分析、理解故事内容,引导幼儿学说对话,理解词语:半信半疑、得意洋洋
1.教师结合课件讲述第一段(故事开始至“天帝是不会饶恕你的”),在提问、表演中引导幼儿学说对话。
提问:狐狸被捉住后心里是怎么想的?它是怎么说的?
狐狸为什么要装出傲慢、镇静的样子?
2.师幼共同边讨论边讲述第二段(“老虎听了狐狸的话”至“跟在狐狸后面四处张望”),在提问、讨论中引导幼儿分角色表演对话,表现角色的特点。
提问:老虎听了狐狸的话为什么一愣?丰富词汇:半信半疑。
狐狸一看老虎不信赶紧说了什么?
接下来它们是怎么做的?
3.幼儿看图自主讲述第三段(“森林中的……”至最后),在讲述、表演中引导幼儿重点表现角色特点。
提问:狐狸为什么得意洋洋?它对老虎说了什么?丰富词汇:得意洋洋。
4.引发幼儿讨论,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
提问:在你眼中,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
在动物们的眼中,这又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
5.拓展幼儿的想象,进一步加深对“狐假虎威”的理解。
提问:老虎一直会上当吗?狐狸一直会得逞吗?它们还会发生什么事?
给故事动画配音,运用语言、动作、表情创造性地表现故事中角色的对话及特点
教师配合、支持幼儿共同完成为故事动画配音,引导幼儿重点讲述对话部分,并创造性地进行表现。
游戏“看动作猜成语”,进一步引发幼儿对中国古典文化——成语的兴趣
活动评析
成语是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许多成语背后蕴藏着有趣的故事和深刻的寓意。《狐假虎威》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描述了狐狸用自己的计谋,借老虎的威风吓跑百兽、逃脱虎口的过程。这是一则内容经典、富有趣味、为幼儿所熟悉的成语故事,有部分幼儿对故事内容也有一定的了解,基于上述分析,结合《纲要》中指出的:“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创造性地使用了本教材:
1.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对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
为了更好地贴近大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让故事更加富有趣味,对故事内容进行了修改,删减了“生性狡猾”“望而生畏”“魂飞魄散”等幼儿难以理解的成语,保留了能体现角色特点的“半信半疑”“得意洋洋”等成语,在故事情节的描述上更加儿童化、口语化,更为生动形象,易于幼儿理解,便于幼儿表现与表达。
2.既关注经典故事的原意,又尊重幼儿的认知特点
“狐假虎威”这一成语原意是用来比喻仗势欺人的行为,寓意深刻,离幼儿生活较远,幼儿不易理解。因此,本次活动在遵循故事原意的基础上,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对故事内涵的定位是: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动物们,保住了自己的性命,狐狸用狐假虎威的计谋达到自己的目的是不可取的。另外,给孩子提供多角度、开放性思维的空间,引导幼儿从多角度挖掘故事的内涵,如:狐狸遇到危险能冷静机智,动脑筋想办法等,尊重幼儿的思维水平以及看待问题的角度。
本活动采取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1.运用“润·思·述”教学方法,帮助幼儿把握角色特点,理解故事内涵
现代语言学认为“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学习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幼儿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训练的过程。此成语故事虽然情节简单,但含义深刻,幼儿对角色特点的分析和把握较难,因此,运用“润·思·述”教学方法,可帮助幼儿正确把握角色特点,理解故事内涵,引发幼儿积极思考、大胆表达。
在过程中体现“润”——通过观看形象生动的动画视频,倾听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讲述,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丰富的语言和有趣的情节,充分激发幼儿听故事、理解故事、表达故事的兴趣与愿望。
在互动中突出“思”——一是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如“你认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在动物们的眼中,这又是一只什么样的狐狸”,引发幼儿从不同角度思考表达对故事角色的理解,充分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二是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如“狐狸会一直得逞吗,它们还会发生什么事”,引发幼儿的创造性想象,给幼儿充分思考的空间。三是通过分析式的提问培养幼儿的逻辑性思维,如“老虎为什么一愣,狐狸为什么要赶紧说”等问题,引导幼儿根据故事线索进行思考,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在表达中落实“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幼儿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幼儿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复述故事的对话,表现角色特点,从而帮助幼儿加深对故事内涵的理解。
2.在分段讲述过程中层层递进,引发幼儿自主学习
此成语故事深为幼儿所熟悉,部分幼儿通过多种渠道对故事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第二遍分段讲述故事过程中,教师逐步隐退,第一段幼儿先以倾听为主,体会角色特点,第二段以师幼共同分析讨论的方式进一步学说对话,理解角色特点,第三段幼儿自主讲述、大胆表现角色特点,体现幼儿学习的主体性。
3.采用游戏激趣的方法,引导幼儿体验学习成语的乐趣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开始部分,以游戏“看图画猜成语”引出“狐假虎威”的故事内容,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在结束部分,以“看动作猜成语”的游戏,进一步激发幼儿对中国古典文化——成语的兴趣。通过游戏让幼儿身心愉悦地参与到活动中,同时,体验用不同形式学习和表现成语的乐趣,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妙。
幼儿成语故事3
春秋时候,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带领吴国的士兵要去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公说:“谁能夠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来攻打我们,我一定重重地奖赏他。”可惜没有一个人想到好办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个年轻的打渔郎跑来找郑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郑公一听,马上问打渔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车子?”
打渔郎摇摇头说:“我不用士兵和车子,也不用带食物,我只要用我这根划船的桨,就可以叫好几万的吴国士兵回去吴国。”是什么样的船桨那么厉害呀?打渔郎把船桨夹在胳肢窝下面,跑去吴国的兵营找伍子胥。
他一边唱着歌,一边敲打著船桨:“芦中人,芦中人;渡过江,谁的恩?宝剑上,七星文;还给你,带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记得,渔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渔郎手上的船桨,马上问他:“年轻人,你是谁呀?”打渔郎回答说:“你没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桨吗?我爸爸就是靠这根船桨过日子,他还用这根船桨救了你呀。”伍子胥一听:“我想起来了!以前我逃难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先生救过我,我一直想报答他呢!原来你是他的儿子,你怎么会来这里呢?”
打渔郎说:“还不是因为你们吴国要来攻打我们郑国,我们这些打渔的人通通被叫来这里。我们的国君郑公说:‘只要谁能夠请伍将军退兵,不来攻打郑国,我就重赏谁!’希望伍将军看在我死去的爸爸曾经救过您,不要来攻打郑国,也让我回去能得到一些奖赏。”伍子胥带着感激的语气说:“因为你爸爸救了我,我才能夠活着当上大将军。我怎么会忘记他的恩惠呢?我一定会帮你这个忙的!”伍子胥一说完,马上把吴国的士兵通通带回去。打渔郎高兴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郑公。一下子,全郑国的人都把打渔郎当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渔的大夫”,郑公还送给他一百里的土地呢!
伍子胥为了报答打渔郎的爸爸帮助过他,他不但不攻打郑国还让打渔郎得到奖赏,这就叫做“感恩图报”。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对于别人给自己施与恩惠表示感激,并想办法报答。
幼儿成语故事4
【成语】: 五十步笑百步
【拼音】: wǔ shí bù xiào bǎi bù
【解释】: 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成语故事】: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对管理国家大事,一向尽心尽力,对百姓的照顾也非常周到,可是为什么我国的`人民并没有增多,而邻国的人民也没有减少呢?”孟子说:“您是怎么照顾人民的呢?”梁惠王说:“像河内有了灾荒,我就把他们移到河东去;要是河东的收成不好,我也照样办理。放眼看天下,有哪一国的国君像我这样的呢?”孟子笑着说:“让我来举一个战争的例子吧!如果一方战败,士兵纷纷逃走,有的逃了五十步,有的逃了一百步,逃了五十步的就笑别人“贪生怕死”,这样的情形,您认为如何呢?”梁惠王说:“不对的,那士兵只不过是因为自己跑得慢而落后了五十步罢了。”孟子接着说:“同样的道理,你虽然在小地方照顾了百姓,可是你喜欢打仗,而且一打起来,百姓成千成万的死去,这和邻国又有什么两样呢?不也像是五十步在笑百步那样的情形吗?”
幼儿成语故事5
【成语】: 伤风败俗
【拼音】: shāng fēng bài sú
【解释】: 伤、败:败坏。指败坏社会风俗。多用来遣责道德败坏的行为。
【成语故事】:
唐宪宗时,佛教盛行,连宪宗也笃信佛教。有一次,宪宗把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一块遗骨迎进宫内供奉。韩愈反对宪宗这一做法,特地写了《论佛骨表》,呈交给宪宗进行谏阻。在《论佛骨表》中,韩愈说:佛教是从外国传来的,中国古时候根本没有。尧、舜、禹等古代圣人不知道有什么佛教,但他们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他们在位的时间长,寿命也很长。佛教是从东汉明帝时期传人中国的,明帝在位只有18年,宋、齐、梁、陈和北魏后的各个朝代,对佛教无比信奉,但那些朝代的命都很短。就拿梁武帝来说吧,他祭相不用牲畜,自己不吃荤,还三次出家当和尚,结果还是被叛军包围,活活饿死。他本想求佛得到保佑,但却悲惨死去。现在,陛下把佛骨迎到宫里来供奉,使王公大臣们奔走施舍,浪费大量的财富。有的百姓愚昧无知,甚至发狂地烧的自己的身体,以表示自己对佛的虔诚。这败坏风俗的事,会被人们当作笑话四处传播,可不是一件小事啊!依我看来,应当把那块佛骨扔进水里或者投入火中才是!
幼儿成语故事6
商鞅,姓公孙,名鞅,卫国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因帮助秦孝公实行变法,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被孝公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号商君,故又称为商鞅。
公元前365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制定的新法将要公布时,为了让人们相信新法必定施行,他在京都南门外,立了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柱,声言谁能将此木柱搬到北门,就赏给黄金十金。开始,人们不相信这是真的,没有人响应。商鞅又宣布,谁能将木柱搬到北门,赏给黄金五十金。这时,有一个年轻人壮着胆子把木柱搬到北门,果真得到了五十金。这件事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百姓认为商鞅说话算数,都相信新法,服从新法。
宋朝的王安石极力主张改革政治,宋神宗在位时,他被任命为宰相,大力推行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等新法,但遇到重重阻力。在此种情形下,他写了《商鞅》这首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表明了自己推行新法的决心,也说明了自己要像商鞅那样,说话算数,取信于民,使新法继续贯彻下去。
根据商鞅变法的故事和王安石的诗,人们便引申出“一言为重”这个成语,比喻说话算数,言行一致。
幼儿成语故事7
文言文
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四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翻译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给小弟弟吃。”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融四岁,能让梨。”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启示
故事意义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也告诉人们,要互相忍让,不要只想自己,不想别人。
幼儿成语故事8
安如泰山
“安如泰山”这则成语来源于的《上书谏吴王》,原文是“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人,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汉景帝时,他在吴王吴王府中担任郎中。
吴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吴王野心很大,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很有才能的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吴王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其他的几个诸侯准备叛乱。
枚乘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吴王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磊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公元前154年,吴王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
枚乘在此时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吴王罢兵。吴王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队伍打败了叛军。吴王吴王被杀。
幼儿成语故事9
【成语】: 栩栩如生
【拼音】: xǔ xǔ rú shēng
【解释】: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成语故事】: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作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自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幼儿成语故事精选:
幼儿成语故事10
【成语】: 刎颈之交
【拼音】: wěn jǐng zhī jiāo
【解释】: 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成语故事】:
蔺相如因为立了大功,被升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因此怀恨在心,想要报复,蔺相如知道以后,就处处避着他。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的望见廉颇的马车开过来,连忙叫人把车转到小巷子里避开,让廉颇的车先经过。随从们很不满意蔺相如这种处处忍让的行为,蔺相如解释说:“现在强横的秦国不敢侵犯赵国,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个人,如果我和他闹起来,秦国就可以趁机侵犯赵国了。我所以对廉将军处处避让,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安全。”这番话传到廉颇的耳中,廉颇十分惭愧,就脱去了上衣,背上绑着一根荆杖,步行到蔺相如的家跪着请罪,蔺相如见了,亲自为他拿掉荆杖,请他穿上衣服,两人谈得十分畅快,从此成了生死相交的好朋友。
这是一则出自“史记”一书的故事,司马迁在描写廉颇请罪时的情况,曾经用到“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这两句话,后人就引用“刎颈之交”,来说明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
这个故事也教育我们,必须要先顾到国家的利益,忘却私人的怨恨。像蔺相如这种顾全大局,和廉颇勇于改过的行为,都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幼儿成语故事11
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有一天,他骑着毛驴外出,在路上一面走,一面作诗,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反复地吟诵这两句诗,还用手做着推敲的姿势,是“推门”好呢,还是“敲门”好呢?他也一时定不下来。
这时候,文学家韩愈经过这里。按当时规定,官员来了,行人都要让路。可是贾岛仍然在低着头吟诗,不知不觉中一头撞到了韩愈的仪仗队里。
公差马上把贾岛从驴背上拽下来,推到韩愈眼前。贾岛只好把作诗的事讲了。韩愈听后不仅没有责备贾岛,反而笑着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啊!”
这个故事后来形成了一个词语,叫“推敲”。意思是在文字上再三琢磨修改。“反复推敲”就是反复琢磨,一再修改。
和“推敲”相近的还有“斟酌”这个词,和“字斟句酌”的成语。
幼儿成语故事12
动物的成语故事1、 对牛弹琴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很会弹琴。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一天,公明仪在郊外游玩时,看到了一头牛。他想:大家都赞扬他的琴技,不如我给牛也弹一曲吧!给牛弹奏了一曲古雅的曲子,牛埋头吃草不理他。他又弹奏了一曲欢快的曲子,牛依然埋头吃草不理他。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结果牛还是不理会他。公明仪非常失望,开始怀疑自己的琴技。路人说:“不是你弹的琴不好,而是牛根本听不懂啊!”
动物的成语故事2、守株待兔
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他每天早起晚归,非常辛苦。有一天,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一不小心,野兔撞到了树桩上,死了。农夫捡起了野兔,回家和妻子美美吃了一顿。从此以后,农夫不想干活了。他专门坐在田地里等兔子撞树桩。可是他等啊等啊,却再也没等到。最后,农夫的庄稼都荒废了。
动物的成语故事3、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的故事:从前有一个牧民,养了几十只羊。他白天放羊,晚上就把羊赶进木桩做的羊圈。一天早晨,这个牧民去放羊,发现羊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有狼把羊叼走了。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去修羊圈干什么呢?”结果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羊圈,又叼走了一只羊。这位牧民很后悔,马上听从邻居的劝告堵上了窟窿。
动物的成语故事4、画龙点睛
南北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一天,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像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眼睛。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可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吓唬人。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幼儿成语故事13
高枕无忧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叫孟尝君的人,他在家里养了三千个门客,孟尝君把这些人分成上、中、下三种等级。上等的门客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鱼大肉,出门的时候还有车子可以坐;中等的门客每天只有吃到鱼和菜;下等的门客每天吃到的就只有蔬菜而已。
有一天,孟尝君的朋友介绍一个名叫冯谖(xuān)的人到孟尝君家,孟尝君问他的朋友:“这个叫冯谖的人有什么专长呀?”朋友想了很久说:“好像没什么专长耶!”孟尝君听了之后,就不怎么理会冯谖,家里的佣人看到孟尝君不理会冯谖,以为主人瞧不起冯谖,便纷纷把冯谖当下等的门客招待。冯谖心里很不高兴,天天发牢骚:“既然大家都瞧不起我,我干脆离开算了!”孟尝君知道以后,就把冯谖由下等的门客升为上等的门客,还送给冯谖的母亲吃的和用的东西,冯谖心想:“孟尝君对我这么好,我一定要找机会报答他!”
有一次,冯谖自愿替孟尝君到薛地去收租讨债,结果不但没有把租子收回来,反而假装是孟尝君下的命令,把收租的契约烧掉了。薛地百姓以为是孟尝君让他那样做的,所以对孟尝君非常感激。后来,孟尝君被齐王免去了官职,只好回到薛地,却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孟尝君这才明白冯谖烧契约的目的。冯谖声称薛地所有欠孟尝君钱的人不用还钱,替孟尝君买了个“义”的好名声!
过了不久,冯谖又对孟尝君说:“一只兔子要有三个洞藏身,才能免除被猎人猎杀的危险。您现在住在薛地,就好像兔子只有一个洞,是很危险的!万一齐国国君对您不满意要杀您,您连其他躲的地方都没有呢!所以,您现在还不能把枕头垫高,安心地睡觉!”孟尝君一听:“那我该怎么办呢?”冯谖回答说:“这件事就交给我去办!我会让您像狡兔一样,有三个安全的洞藏身!”
于是,冯谖就跑去找梁国的国君梁惠王,告诉梁惠王孟尝君非常能干,梁惠王听了之后立刻派人带着一千斤黄金、一百辆马车去请孟尝君到梁国做相国。接下来,冯谖抢在使者前面回到薛地,建议孟尝君不要接受梁国的聘请。因此,梁国的使者跑了三趟,都没有把孟尝君请去。梁国聘请孟尝君的消息传到了齐国,齐国国君马上慌张起来,赶快用隆重的礼节请孟尝君回去齐国仍做相国。
冯谖又建议孟尝君向齐王请求赐给他先王传下来的祭器,让他把祭器放在薛地,并建立庙宗,这样就可以保证薛地的安全了。等到薛地的宗庙建成时,冯谖就对孟尝君说:“现在三窟已经完成,从今天起,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此成语故事可与“狡兔三窟”的典故进行对照阅读。
——《战国策·齐策四》
削足适履
春秋时期,有一次楚灵王亲自率领战车千乘,雄兵10万,征伐蔡国。这次出征非常顺利。楚灵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弃疾留守蔡国,全权处理那里的军政要务,然后点齐10万大军继续推进,准备一举灭掉徐国。
楚灵王的这个弟弟弃疾,不但品质不端,而且野心极大,不甘心仅仅充当蔡国这个小小地方的首脑,常常为此而闷闷不乐。
弃疾手下有个叫朝吴的谋士,这个人非常工于心计。有一天,他试探道:“现在灵王率军出征在外,国内一定空虚,你不妨在此时引兵回国,杀掉灵王的儿子,另立新君,然后由你裁决朝政,将来当上国君还成什么问题吗!”
弃疾听了朝吴的话,引兵返楚国,杀死灵王的儿子,立哥哥的另一个儿子子午为国君。楚灵王在征讨途中闻知国内有变,儿子被弟弟杀死,顿时心寒,想想活在世上没有意思,就上吊自杀了。在国内的弃疾知道楚灵王死了,马上威逼子午自杀,自立为王,他就是臭名昭着的楚平王。
另一个故事是:晋献公宠爱骊姬,对她的话真是言听计从。骊姬提出要将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齐立为太子,晋献公满口答应,并将原来的太子,自己亲生的儿子申生杀害了。骊姬将这两件事做完了,但心中还是深感不踏实,因为晋献公还有重耳和夷吾两个儿子。此时,这两个儿子也都已经成人,骊姬觉得这对奚齐将来继承王位都是极大的威胁,便建议杀了重耳和夷吾兄弟俩,晋献公竟欣然同意。但他们的密谋被一位正直的大臣探听到,立即转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听说后,立即分头跑到国外避难去了。
《淮南子·说林训》的作者刘安评论这两件事说:“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意思是说,听信坏人的唆使,使父子、兄弟自相残杀,就好比是砍去脚指头去适应鞋的大小一样。这种做法是非常愚蠢的。
——《淮南子·说林训》
南橘北枳
晏婴,字平仲,也称晏子,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曾经辅助齐灵公、庄公、景公。景公时为相,辅政长达四十余年,既是三朝元老,也是齐国一代名相。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但足智多谋,为官清廉,敢于犯颜直谏,匡正国君之谬;生性敏捷,能言善辩,奉命出使他国,临危不俱,从不让国家受辱。
晏婴第一次出使楚国,楚王听说晏婴善于言辞,便对身旁的谋士说:“晏婴在齐国是有名的能言善辩之人。现在要来楚国,我想当众羞辱他一番,让齐国人知道我们的厉害,挫一下齐国的锐气。你们看有什么好办法?”大臣们左思右想,终子想出了一个羞辱晏婴的办法。
晏婴来了,楚王设宴款待。酒浓之时,差役押着一个被缚之人来见楚王,楚王装模作样地问:“这人犯了什么罪?”差役连忙问答说:“这个人来自齐国,到我们楚国偷东西被我们抓到了。”楚王回过头去看着晏婴,故意装作很惊讶地说:“啊,难道齐国人都喜欢偷东西吗?”
晏婴早就看出楚王是在演戏,于是站起来,不慌不忙地对楚王说:“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时就结出甘甜的橘子,如果将其移栽到淮河以北,结的果实就变成又酸又苦的枳了。同种植物所结果实的味道却大不相同,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水土不同的缘故啊!大王殿上的这个人在齐国时不偷盗,到了楚国后却学会了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会使人变成盗贼么?”一席话噎得楚王是张口结舌,面红耳赤,最终只好赔笑收场。
时隔不久,晏婴再次奉命出使楚国。楚王还记得上次宴会上晏婴让自己难堪的事,就想伺机报复。他知道晏婴身材矮小,于是就派人在城门的旁边开了一个狗洞大小的门,等晏婴来的时候就不开城门而让晏婴走那个小门,想要以此来羞辱他。晏婴来到城门前看到这种情景,知道是楚王故意羞辱自己,就对前来迎接的楚国大臣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走狗洞,我现在出使的是楚国,为什么也要走狗洞呢?”楚王羞怒极了。无奈之下打开大门,以礼接待了晏婴。
晏婴临危不惧,凭借自己的机智和三寸不烂之舌把想要侮辱自己的楚王反驳得哑口无言,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和荣誉。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幼儿成语故事14
有一次,齐孝公出兵去征伐鲁国,鲁君想派人去说服齐国,制止齐国的侵略,但是不知道用什么言词去说服他们,便去问展禽。展禽沉思了一会儿,就说:“我听人说过,处在大国的地位,才可以教导小国;处在小国的地位,却只能服侍大国。惟有这样,才能消除战争。我从来都没有听过,单靠言词就能平息乱事的。假如是个小国,还很自大的话,只会引起大国的恼怒,增加乱事,现在乱事已经开始,不是靠言词就能收到成效的。”
展禽说完,就叫乙喜去犒劳齐军,并且对他们说:“我们的君王没有才干,不能好好的管理边界上的事情,以至于劳驾你们,还连累你们的**露宿在我们的边境上,所以特别派我来犒劳你们所有的兵士。”齐侯说:“你们到现在才恐慌吗?”乙喜说:“敝国现在有德高望重的人辅政,所以并不恐慌。”齐孝公说:“你们室如悬磬,田野里连青草都没得生长,怎么会说不恐慌呢?”
磬,就是指空无所有的意思。室如悬磬,就是用来比喻穷得什么东西也没有。它和“家徒四壁”都一样,是用来形容极端的贫乏、困苦。
幼儿成语故事15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而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相信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而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軍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顺手灭了虞国。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幼儿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7.讳疾忌医成语故事
8.畏首畏尾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