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wán zǐ dì
【近义词】:膏粱子弟、花花公子、膏粱年少
【反义词】:发奋图强、自食其力
【成语出处】
1、宋史鲁宗道传:“时执政多任子于馆阁读书。宗道曰:『馆阁育天下英才,岂纨?子弟得以恩泽处耶。』”
2、杜甫奉赠韦左丞丈诗:“纨?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成语解释】纨,细白而有光泽的生绢。纨?,指富家子弟所穿的服装。后多指出身富贵却放荡堕落的人。指出身于富贵家庭,又不工作,只懂得玩的人。
【纨子弟造句】对于那些仗着家里有钱,一天到晚吃喝玩乐的“纨?子弟”,没有人会欣赏他们。他家很有钱,但他没有变成纨 子弟。
【纨子弟的成语故事】
在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时期所写下的求人援引的诗篇中,要数这一首是最好的了。这类社交性的诗,带有明显的急功求利的企图。常人写来,不是曲意讨好对方,就是有意贬低自己,容易露出阿谀奉承、俯首乞怜的寒酸相。杜甫在这首诗中却能做到不卑不亢,直抒胸臆,吐出长期郁积下来的对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材的悲愤不平。这是他超出常人之处。
诗人主要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表现手法,将胸中郁结的情思,抒写得如泣如诉,真切动人。这首诗应该说是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最早的一篇。
诗中对比有两种情况,一是以他人和自己对比;一是以自己的今昔对比。先说以他人和自己对比。开端的“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把诗人强烈的`不平之鸣,像江河决口那样突然喷发出来,真有劈空而起,锐不可当之势。在诗人所处的时代,那些纨袴子弟,不学无术,一个个过着脑满肠肥、趾高气扬的生活;他们精神空虚,本是世上多余的人,偏又不会饿死。而像杜甫那样正直的读书人,却大多空怀壮志,一直挣扎在饿死的边缘,眼看误尽了事业和前程。这两句诗,开门见山,鲜明揭示了全篇的主旨,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会贤愚倒置的黑暗现实。
【纨子弟】相关文章:
蝶恋花·初捻霜纨生怅望03-25
中考优秀作文一个普通的子弟兵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