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
【成语解释】
比喻双方争执不相让,必会造成两败俱伤,让第三者获得利益。典出《战国策.燕策二》。
【成语典故】
《战国策.燕策二》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成语注解】
1、 蚌:动物名。软件动物门斧足纲。体软有壳,大者长八九寸,能产珠,壳可制器。或称为“二枚贝”、“蛤蚌”、“蛤蜊”。
2、 出曝:打开壳晒太阳。曝,晒。
3、 鹬:鹬目鹬科鸟类的通称。种类繁多。嘴?脚均长,体格大小不一。羽毛多为灰?褐等暗色调。常涉水捕食小鱼?贝类及昆虫等。
4、 拑:夹住、挟持。
5、 喙:鸟兽等动物的嘴。
6、 禽:捕捉。通“擒”。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比喻双方争执不相让,必会造成两败俱伤,而让第三者获得利益。
使用类别 用在“争斗两失”的表述上。
【鹬蚌相争造句】
1、由于兄弟鹬蚌相争,互不相让,结果造成家族企业遭人并购的结局。
2、今年夏天,电器业者鹬蚌相争,降价促销,消费者成了最大的赢家。
3、由于他们两人不肯合作,鹬蚌相争,结果把大好机会白白地送给对手。
4、这次选战在党内不同派系鹬蚌相争之下,终于让对手平白地坐收渔翁之利。
5、鹬蚌相争的.结果,必然两败俱伤,与其让人坐收渔利,我们还是各退一步吧!。
【参考词语】:鹬蚌相危
【汉语拼音】:yù bàng xiāng wéi
【成语解释】:相危,相危害。“鹬蚌相危”犹“鹬蚌相争”。见“鹬蚌相争”条。
1、北齐.魏收〈为东魏檄梁文〉:“鹬蚌相危,我乘其弊。”
【参考词语】:鹬蚌相持
【汉语拼音】:yù bàng xiāng chí
【成语解释】:相持,相挟持。“鹬蚌相持”犹“鹬蚌相争”。见“鹬蚌相争”条。
1、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二折》:“权待他鹬蚌相持俱毙日,也等咱渔人含笑再中兴。”
2、《醒世恒言.卷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李都管本欲唆孙寡妇、裴九老两家与刘秉义讲嘴,鹬蚌相持,自己渔人得利。”
【参考词语】:鹬蚌相斗
【汉语拼音】:yù bàng xiāng dòu
【成语解释】:相斗,相争斗。“鹬蚌相斗”即“鹬蚌相争”。见“鹬蚌相争”条。
1、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下》:“要之蛮触相争,原无关于轻重,鹬蚌相斗,要自互有损伤。”
【鹬蚌相争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互相征战不休。有一次,赵惠王打算攻打燕国,有个叫做苏代的谋士,认为两国互相战争,必然生民涂炭,又担心燕、赵两败俱伤,最后都会被趁机坐大的秦国并吞,就代替燕国游说赵惠王,希望他能够停战。苏代见到赵惠王,并没有直接请他休兵,反而说了一个故事︰“大王啊,我到贵国途经过易水时,看到一只蚌,正把壳打开在河边晒太阳。这时飞来一只鹬鸟,伸出长长的喙去啄蚌的肉。受到惊吓的蚌立刻合拢双壳,把鹬的喙给夹住了。鹬说︰『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太阳给晒死!』蚌也不甘示弱地说︰『如果你今天嘴拔不出去,明天嘴也拔不出去,很快你也活不了。』双方争执不休,谁也不肯让谁。有一个渔夫经过,就毫不费力地把牠们一起给抓住了。”苏代接着说道︰“大王啊,今日赵国攻打燕国,燕国必然全力抵抗,两方僵持不下,我怕在一旁的秦国就是那个渔夫,会趁机消灭赵、燕两国啊!”赵惠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取消攻打燕国的计划。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鹬蚌相争”,比喻双方争执不相让必会造成两败俱伤,而让第三者获得利益。
【鹬蚌相争】相关文章:
续写《鹬蚌相争》11-25
鹬蚌相争,无人得利08-19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07-09
鹬蚌相争的续写作文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