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缄其口成语解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成语名字】三缄其口
【汉语拼音】sān jiān qí kǒu
【成语解释】
嘴巴加了三道封条。形容说话谨慎或不说话。语出汉.刘向《说苑.卷一○.敬慎》。
【成语典故】
汉.刘向《说苑.卷一○.敬慎》
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行所悔。……”孔子顾谓弟子曰:“记之!此言虽鄙,而中事情。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行身如此,岂以口遇祸哉!”
【成语注解】
1、典故或见于《太公金匮》。
2、陛:台阶、阶梯。
3、金人:金属铸成的'人像。
4、缄:闭。
5、铭:刻镂。
〔参考数据〕
《太公金匮》(据《意林.卷一》引)
武王问:“五帝之戒,可得闻乎?”太公曰:“黄帝云『予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尧居民上,振振如临深渊;舜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禹居民上,栗栗如恐不满;汤居民上,翼翼惧不敢息。”另可参考:《孔子家语.卷三.观周》
【成语出处】
1、汉.刘向《说苑.卷一○.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源)
2、《孔子家语.卷三.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3、《北齐书.卷三七.魏收列传》:“周庙之人,三缄其口。漏卮在前,欹器留后。俾诸来裔,传之坐右。”
4、《意林.卷一》引《太公金匮》:“予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
5、宋.尤袤《全唐诗话.卷一.姚崇》:“钦之伊何?三命而走;谨之伊何?三缄其口。”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说话谨慎或不说话。
使用类别 用在“闭口不语”的表述上。
【三缄其口造句】
1、无论怎么问,他就是三缄其口,不愿透露任何讯息。
2、在这种高压统治下,莫怪大家对许多事都三缄其口。
3、我对这件事情完全不了解,只好三缄其口,不好插嘴。
4、这种夫妻间的事,旁人没有插嘴的必要,最好三缄其口。
5、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于不了解的事,我们最好三缄其口。
辨识
【近义词】:默默无言,沉默是金
【参考词语】:三缄口
【汉语拼音】:sān jiān kǒu
【成语解释】:即“三缄其口”。见“三缄其口”条。
1、唐.权德舆〈诫言〉诗:“言之或未行,前哲所不取。方寸虽浩然,因之三缄口。”
【三缄其口的成语故事】
根据西汉刘向所写的《说苑》中记载,孔子曾经前往周朝首都,参观周王的祖庙。在祖庙右边的台阶前,立了一个铜像,他的嘴被重重封住,背上刻了一段文字:“这是古时候说话最谨慎的人。要谨慎啊!谨慎啊!不要多话,话一多,失误也必定多起来。”孔子就反身告诫弟子说:“这个铜像就是在告诫人们,平日谨言慎行,不要多话,就不会招来无妄的口舌之灾。”另外在《孔子家语》和《太公金匮》也记录了这件事。后来“三缄其口”演变为成语,用来形容说话谨慎或不说话。
【三缄其口成语解释】相关文章:
1.人莫予毒成语解释
2.积薪厝火成语解释
3.诚惶诚恐成语解释
4.人琴俱亡成语解释
5.花里胡哨成语解释
6.如狼似虎成语解释
7.友风子雨成语解释
8.卸磨杀驴成语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