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分析》教学设计

2020-06-03 诗歌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分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分析》教学设计篇1

  课前背景:

  古诗词鉴赏复习课已经开展了一个多星期,从学生的作业情况以及了解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诗歌仍抱着一种畏难情绪,一位学生跟我说:“老师,您总跟我们说,诗歌如何如何的美,诗歌如何如何能表情达意……但与我们相隔上千年的所谓‘经典’,在我们的眼中变得什么也不是。因为它们不认识我们,我们更不认识它们……”听了这一席话,我很有些悲哀,但我更在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与认知?

  案例展示:

  学情分析:高三四班是一个高考普通文科班。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但总体来说基础都比较差。对于高考复习中的诗歌鉴赏,他们可谓“闻诗歌色变”。

  教学设想:诗歌鉴赏复习课是高考复习中比较难的内容。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读懂诗歌所写的内容,如何借助诗歌所写内容明白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那么,这一节课主要就是针对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采用“一找二想三感受”的方法,尽量挖掘出意象(景物)与诗歌情感的联系。

  学习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运用“一找二想三感受”的方法去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齐读一遍诗歌,思考:明确这首词里选用了哪些意象?能否用你的语言把这些意象所构成的画面描绘出来?

  2、这些意象所组成的画面给你什么感觉?

  3、明确什么是“意境”?

  4、学生回顾思考如何得出意境。

  明确:找出诗中所描写画面中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利用意象想象画面——找出画面中给你的感觉。

  二、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一找二想三感受”:找:意象、表达作者主观情感上午关键词语,想:想象、联想)

  1、找出诗中画面所描写的意象

  2、找出诗中体现主观情感的词语

  3、将意象与主观情感的词语构成画面

  4、从构成画面中找出你的感觉

  三、实战演练

  (一)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找出诗中所描写画面中的意象:竹、桃花、江水、野鸭、蒌蒿、芦芽

  2、找出体现主观情感或修饰意象的词语(形容词):三两枝、暖、满地、短

  3、将意象与主观情感或修饰意象的词语(形容词)构成画面:一片竹林外有三两枝桃花露出来,江上正有几只鸭子在嬉戏,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

  4、从构成画面中找出你的感觉:生机勃勃

  (二)元白朴《天净沙秋》——迟暮秋景图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1、找出诗中所描写画面中的意象:村、落日、霞、烟、树、鸦、飞鸿

  2、找出体现主观情感或修饰意象的词语(形容词):孤、残、轻、老、寒

  3、将意象与主观情感或修饰意象的词语(形容词)构成画面:在日落时天空中来不及追随太阳的残霞照耀下,村落显的那么孤独。近处缕缕青烟中老树的枝干上还停留着乌鸦,天空中还有大雁孤单的身影。

  4、从构成画面中找出你的感觉:暗淡、萧瑟、冷清

  (三)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找出诗中所描写画面中的意象:黄鹂、柳、白鹭、青天

  2、找出体现主观情感或修饰意象的词语(形容词):两个、翠、一行

  3、将意象与主观情感或修饰意象的词语(形容词)构成画面: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柔密成荫的绿柳枝头,有两个黄莺在对唱着。它们婉转清脆的歌声,使翠柳也仿佛要翩翩起舞了。再将视线推广开去,较远的漠漠水田之中,正有一行白鹭列队似的飞向蔚蓝的天空,态度是那么闲暇潇洒。)

  4、从构成画面中找出你的感觉:生机盎然

  (四)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湿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找出诗中所描写画面中的意象:雨、尘、客舍、柳

  2、找出体现主观情感或修饰意象的词语(形容词):朝、轻、青青、新

  3、将意象与主观情感或修饰意象的词语(形容词)构成画面:清晨,渭城因为一场朝雨的到来,把原来带有轻尘的道路变洁净,路旁的杨柳也变翠绿,映照出客舍青青来。

  4、从构成画面中找出你的感觉:清新、明朗

  (五)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找出诗中所描写画面中的意象:明月、风灯、宿鹭、跳鱼

  2、找出体现主观情感或修饰意象的词语(形容词):静

  3、将意象与主观情感或修饰意象的词语(形容词)构成画面:在日落时天空中来不及追随太阳的残霞照耀下,村落显的那么孤独。近处缕缕青烟中老树的枝干上还停留着乌鸦,天空中还有大雁孤单的身影。

  4、从构成画面中找出你的感觉:暗淡、萧瑟、冷清

  四、小结

  诗歌虽然离我们是遥远了点,但它们也并不是“只可远看,不能近摸”,只要我们能发挥我们的联想想象能力,用心地去体会、感受,诗歌还是可以“远看”,并且可以“近摸”的。

  课后反思:

  这节课上完后,我问了个别学生的感受,他们认为这种方法更适合他们,操作也比较容易。就算看到诗歌不能完全理解,也知道该如何下手去分析、鉴赏。

  这节课,让学生有所收获,也让我多了几分思考:

  1、老师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更应该备学生。学生认知如何、基础如何,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考虑。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们在内容上可以备得有深度一点,知识拓展得更丰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化繁为简,化深为浅,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让课堂的效果更好。本节课我把鉴赏方法归纳成“一二三”,既通俗易懂,也方便学生记忆。导入的时候我选取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简单,是写景诗的典型之作,而且学生也比较熟悉,他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挑起了。这为后来学生在“想象—描述”诗中画面环节中能轻松自如地发挥作了心理上的准备。练习的选取尽量选取一些简单易懂的,让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此,“因材施教”确实是很有必要的。

  2、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特点,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相结合的特点。如同桌互相探讨、描述诗歌画面等,在老师适当的引导下,都能很快走入诗歌中的情境,并且能产生自己独特的体验。如一位男生描述《天净沙秋思》时,在立足于文本的基础上,还充分发挥了个人的想象能力,语言幽默,把全班同学都带到诗中画面去了。而我由此引导学生进行体验、评价,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学生产生了追求美的心理。

  3、这个案例说明,教师应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要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生活场景与人生体验,都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材料,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4、“良言一句三冬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用“良言”,多给予学生肯定,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因此,整节课的“找—想象—感受—描述”环节,不管学生想象感受到的是什么,只要他们能描述出来,我都指出其闪光点,并加以肯定。这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5、教师应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让语文从“死水“变”活水”。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让学生喜欢学,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定规,那么再好的教案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上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分析》教学设计篇2

  【内容概要】

  诗歌鉴赏是高考中必考的一个重要内容,景物形象的鉴赏又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和人文景物。适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常考查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或者对某种意境的描述。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鉴赏景物形象的考点要求。

  2.初步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和答题技巧,学会准确组织表述答案。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

  4.增强文化自信,热爱并继承传统文化。

  【学习重点】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和答题技巧,

  【学习难点】学会准确组织表述答案。

  【学习方法】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积累法

  【教学过程】

  说明:本节课根据各组积分,评出优秀小组三个,颁发个人奖:菁英奖、勇气奖、表现奖

  一、情境导入:

  分享自己做备课的心路历程:

  犹豫不决,到底选哪一课呢?

  确定主题后,沐浴着冬日的暖阳。

  备课过程几经坎坷,寒风卷着落叶瑟瑟发抖!

  与同学们一起积极准备,仿佛看到百花齐争艳的烂漫景象。

  我相信努力终将不会遗憾!

  问题:请概括出我的情绪变化,并说明作用。(语言、画图皆可)

  得出:一切景语皆情语。

  引出课题:万水千山总是情——鉴赏诗歌景物形象。(黑板板书)

  二、自主探究: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思考:本首词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对比答案:这首小令一连叠用了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

  明确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画面?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某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5.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

  三、合作探究: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迟日,春日。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 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小组合作)

  1.小组展示本组答案。

  2.小组赋分点评。

  答案给几分?

  此诗通过江山、春风、花草的芳香,燕子、鸳鸯等意象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

  春天江山明丽,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鸳鸯在温暖的沙洲上静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对比中归纳出答题步骤:

  1)找出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抓住主要意象(第一步:抓意象)景

  2)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描述景物,并用一两个简练的词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

  (第二步:析特点) 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表情感)情

  (注:一描摹景物不能直译。二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4.常见意境特点举隅

  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

  四、课堂小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

  问:这首诗描摹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各小组展示本组答案并点评赋分。

  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五、颁奖:

  优秀小组奖

  优秀个人奖:菁英、勇气(2个)、表现

  六、课后拓展: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学无止境,课后需继续学习,作业如下

  分别找出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乐景哀情的诗词,分析其写景特点。

  结束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华文化博大进深,中国诗词的魅力无穷,让我们用“胸藏文墨怀若谷”的态度去成就“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生。

  国学文化 传承经典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分析》教学设计范文】相关文章:

古代诗歌鉴赏07-20

杜甫《江汉》诗歌鉴赏08-06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学设计模板04-18

山水田园诗鉴赏教学设计11-21

王维《山中送别》诗歌鉴赏08-12

《塞上听吹笛》诗歌鉴赏09-27

杜甫《江亭》诗歌鉴赏09-27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训练08-30

描写鸳鸯的诗歌鉴赏07-29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2-17

致最美逆行者精美诗歌 赞扬教师节的诗歌